媒介变化·大众文化·文学批评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呈现出"不确定化"、"时尚化"、"精致化"和"视觉娱乐化"等新征象,其所谓"选择"可能性主要是一种自我身份的主动确认过程,并指向了非历史化的日常情绪与生活感受的当下"释放".就在这个大众传媒权力日趋制度化且肆意泛滥的时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真正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写作".
其他文献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舞蹈。人们通过舞蹈教育子孙,在歌舞中唱述历史、歌颂民族英雄、传诵民族美德、赞美家乡。数千年来,人民自发、顽强地传承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民族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话题,有两个缘由。第一个是今年的2013年第一期《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施久铭的《教育,要让人看得见》一文,提出了一个命题:让教师沾染点哲学气质;另一个是源于今年4月在北京挂职学习期间的一次访谈。  前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是所有教室里都应该拥有的两堂课,它们打开了那扇让人看见自我的门,有可能会启发人的一生。”  后者是2013年4月,我在北京教育
<正>近几年,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香阅读味,几乎"一统天下"的语文课外阅读搞得轰轰烈烈,而针对小学科学的课外阅读冷冷清清,可谓是一片空白。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刊发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陈光全特级教师等的《德育课程改革:反思与前瞻》,认为教师应从五个方面提升德育教学的倾听与对话品质。摘编如下:
2012年浙江省推出了《劳动与技术》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是以技术教学为核心,以“技术设计”为抓手,让学生亲历技术设计方案中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构思方案、试验调整
语境作为一种动态的现实建构,对它的研究是任何理论获得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的强劲依托。目前,关于中国美学研究中出现的困境之根源及其出路的探寻已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重
真善美统一论在当代中国美学、哲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却仍需深入反思.它基于近代西方哲学综合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之特殊课题,当代中国美学、哲学界却将它当作普遍性命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促使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拓展教师教学视野、提高音乐教学技能,还有助于探寻校内外音乐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内容与社会音乐资源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拓宽学校教育的空间。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
杜威的美学为理解美学中的"实践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野.本文深入剖析了杜威美学的"经验"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论:在经验与实践的先后问题上,实践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不
民国时期“歌谣运动”,集中凸显了官方、学界、民间的关联与互动,体现了中国学术现代进程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相互影响、渗透的特点。在民俗调查中,国家以不同形式予以干预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