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那么,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几点在探索中的做法:
一、 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绪言》教学中,我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补充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磨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铁树开花”等。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学科,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
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利用生活常识,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探究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但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低下头,没有思考很怕老师叫到自己,甚至有些同学装作睡觉,这时我们只有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根据近年来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这几年来广东很多地方出现旱情,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有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然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原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地球上CO2气体越来越多气温不断上升,而产生了“温室效应”,随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就可探究而知了。然后再进一步归纳人工降雨的原理,这样学生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之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再创造空间,特别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更有利于营造自然、和谐、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我先要求学生点燃CO时要检验其纯度,这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在家里都烧过开水,有时不小心水开时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呼”地一声蹿出很同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思考,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并且他们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为什么到了这里又不行呢?看着他们疑惑的眼光,我进行解释,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在燃烧过程中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如果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发生爆炸,特别是CO和H2混有空气后点燃更容易爆炸,听到这里很多同学都知道为何要检验其纯度了。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又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能力。
四、充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
目前,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还是比较有限的,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充分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如讲授化学肥料的一课中,我结合课堂知识,讲解作物生长早期可施适量的氮肥,生长中期可施适量磷肥,生长晚期可施适量钾肥,这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让学生回去和家长一起讨论怎样更合理配制农药和化肥,然后不定期的和学生家长联系,看看学生是否能学以至用,通过家长反馈,很多学生都能指导他们纠正错误的施肥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产量。因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来强化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对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二者兼得。
在农村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发展当地经济和建设新农村服务,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探究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绪言》教学中,我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补充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磨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铁树开花”等。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学科,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2Na +2H2O = 2NaOH+H2↑),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
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利用生活常识,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探究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高,一但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低下头,没有思考很怕老师叫到自己,甚至有些同学装作睡觉,这时我们只有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根据近年来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这几年来广东很多地方出现旱情,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有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然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原来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地球上CO2气体越来越多气温不断上升,而产生了“温室效应”,随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就可探究而知了。然后再进一步归纳人工降雨的原理,这样学生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显著,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之学生探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再创造空间,特别是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更有利于营造自然、和谐、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我先要求学生点燃CO时要检验其纯度,这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同学们在家里都烧过开水,有时不小心水开时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呼”地一声蹿出很同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思考,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并且他们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为什么到了这里又不行呢?看着他们疑惑的眼光,我进行解释,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在燃烧过程中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如果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发生爆炸,特别是CO和H2混有空气后点燃更容易爆炸,听到这里很多同学都知道为何要检验其纯度了。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又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能力。
四、充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
目前,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还是比较有限的,这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充分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如讲授化学肥料的一课中,我结合课堂知识,讲解作物生长早期可施适量的氮肥,生长中期可施适量磷肥,生长晚期可施适量钾肥,这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让学生回去和家长一起讨论怎样更合理配制农药和化肥,然后不定期的和学生家长联系,看看学生是否能学以至用,通过家长反馈,很多学生都能指导他们纠正错误的施肥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产量。因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来强化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能对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二者兼得。
在农村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发展当地经济和建设新农村服务,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探究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