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景气复苏、进修潮流越来越热的趋势下,顶尖MBA学位越来越显得僧多粥少,让各国人才抢破头。
累积多年的深入报道,本文不仅告诉你最新的国际MBA开课趋势,也有过来人的经验分享:面对最困扰的经费问题,更公开筹措学费、省出更多可用生活费的超级秘技,加上实时的全球最佳MBA课程,让你统统一目了然。
想出国念MBA?你肯定不寂寞。放眼世界,MBA狂潮再度来袭。美国《商业周刊》杂志(Business Week)报道,今年的MBA申请人数比2006年增加64%,而今年GMAT报考人数美国本地学生成长6.2%,美国以外地区增加幅度更高达21%。其中,中国台湾与印度是2002年以来亚洲地区成长最快的地方,分别增加30.8%与22.7%。
竞争愈烈出头靠“自己”
MBA热门,和学生来源数攀升有紧密关系。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指出,全球目前25—34岁的人口数目步入高峰,这个阶段刚好是MBA学生的主力年龄层。无独有偶,美国企业管理研究生录取委员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GMAC)在2007年的年度报告中表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崛起,除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这些区域内的学生也不断投入MBA学位、积极学习管理技巧。
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留学顾问傅镜平指出,这波全球抢攻学位的热潮,让哈佛大学申请的录取率2007年降到9%,创历史新低,研究所也有同样情况。
再者,GMAT分数不断攀升,加深了申请名校MBA的难度。“以往只要700左右就是高分,现在平均录取分数不断上调。”台湾美加文教关系机构总经理丛蓓明表示,GMAT分数飙高,参考价值相对几年前稍微弱了些,中国学生更得通过工作经验和人格特质彰显自己。
申请全球排名前20的名校,除了GMAT分数高、GPA和TOEFL到达门坎外,最好有3年以上全职工作资历,并有领导经验,若曾遇到工作瓶颈更好,带着职场打滚的“问题”申请学校,你更能清楚地向学校说明,你想在MBA历程中学到什么。
“眼界要高。”台湾快捷方式留学顾问蔡君毅举例,申请学校时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清楚,如果只是毕业之后希望当个基金经理人(fund manager),对顶尖商学院也许不够有吸引力,但假若累积了丰富工作经验,能针对区域市场提出前瞻性看法,在申请时就很具说服力。
美国、欧洲MBA各有所长
英国许多商学院只要一年即可拿到硕士学位,近几年广受欢迎,不过,若要申请排名较高的学校,3~5年工作经验仍是必要条件。而且,将两年课程浓缩到一年,是否能够同时负担转换生活环境和课业双重压力,也是大挑战。 近几年,商学教育已渐渐脱离了传统“五管”并重的学习,如已选定精研的领域,攻读管理科学硕士也是很好的选择,最常见的是MSF(Master Science in Finance),主要以财务为学习重点,对大学时期已有企管概念的学生,不会有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这类商学院内的专门课程数量不少,除热门的财务、营销领域外,运动、航空运输、电影的管理课程都有,适合已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进修者。
三大课程趋势吸引目标学生
MBA教育竞争激烈,也反映出全球市场快速变迁下,商学院的课程设计必须紧贴市场脉动,才能做为吸引学生的切入点。近年MBA的课程规划,可分为以下几大趋势:
1、国际性课程渐增
将近30%的美国大学已和国际其它大学建立双联学位学程,44%商学院在未来两年内,至少会推出一个国际性学程。
2、“软知识”当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和市调机构Harris Interactive日前发表“雇主心中最佳商学院”排名。在雇主心中,上榜学校的学生,在团队合作力、自省力、及工作伦理等软性技能(soft skills)的表现,甚至高过其余知名商学院。这也凸显出各商学院近来纷纷强调软性技能的传授,不论是透过戏剧表演、团体讨论等方式,在工作无国界的趋势下,沟通、领导技巧将成为更重要的关键能力。
3、永续发展议题热门
新兴多元理论是当前授课新方向。以今年MBA秋季班为例,对新兴市场的贫穷与消费现象,便有越来越多讨论,让学生在创业时,可以扩大对市场的思考范围。以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为例,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M.Yunus)乃该校经济学博士,他的学弟妹、一群商学院学生也正效法尤努斯,通过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企业创业。
成本高昂该不该放手一搏
MBA学位虽然诱惑无限,但总有个现实因素让有心就读的学生怯步:高昂的学费。 近年来,商学研究所学费逐年增加,目前要完成两年MBA学位,学费加上生活费,50万元恐怕还是保守估计。
然而就读后是否也能反映出身价的提升?很可惜的是,根据GMAC 2007年度报告,从2000~2005年,商学院平均学费增加了86%,但以2006年毕业生起薪和2000年相比,反倒有些微退步,比起网络泡沫化后的这几年,也只有略为上升。
对中国学生来说,除非申请到Top 20的学校,否则毕业后留在美国当地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并不高。同样是MBA,不同学校毕业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依然有不小落差。
此外,放下手边工作出国,要有在职位上“先蹲后跳”的心理准备:“若出国前已是个小主管,同国后很可能要从专员开始做起。”暂停职涯出国,和在职进修念MBA,往往是年轻上班族进修时选择的两难。
但若将眼光放长远,就算整体起薪差异变化有限,名校MBA学位仍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课程中所建立的“人脉网络”(networking)和商业知识的全面翻新,无疑是大多数就读MBA学生的最大诱因——借由商学硕士学位启动职涯发展的续航力。
今年才从宾州大学华顿(Wharton)商学院毕业、任职台湾开发工业银行项目部资深副理的王韦中,就用“充实、精彩”来形容这2年的MBA生涯。和他同组合作报告的同学有NBA经纪人、畅销作家、企管顾问、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五花八门,国籍更横跨好几大洲。
在“华顿”,他的日行程表曾从早上7点排到凌晨3点,研究讨论、上课、研讨会、社团活动……他都不想错过;从“华顿”毕业后,还到法国的INSEAD工商管理学院当了数月交换学生,在1年前则在香港上海汇丰投资银行暑期实习,亲身参与巨额投资案。“事情很多,因此时间管理很重要,”王韦中说,“MBA不会改变人的个性,但它确实教会我如何取舍。”
如何取舍、如何排人生的优先级,这和申请MBA道理是一样的——想清楚职涯发展,你到底该不该在高成本下,为了这个学历放手一搏?
(责任编辑:王克峰)
累积多年的深入报道,本文不仅告诉你最新的国际MBA开课趋势,也有过来人的经验分享:面对最困扰的经费问题,更公开筹措学费、省出更多可用生活费的超级秘技,加上实时的全球最佳MBA课程,让你统统一目了然。
想出国念MBA?你肯定不寂寞。放眼世界,MBA狂潮再度来袭。美国《商业周刊》杂志(Business Week)报道,今年的MBA申请人数比2006年增加64%,而今年GMAT报考人数美国本地学生成长6.2%,美国以外地区增加幅度更高达21%。其中,中国台湾与印度是2002年以来亚洲地区成长最快的地方,分别增加30.8%与22.7%。
竞争愈烈出头靠“自己”
MBA热门,和学生来源数攀升有紧密关系。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指出,全球目前25—34岁的人口数目步入高峰,这个阶段刚好是MBA学生的主力年龄层。无独有偶,美国企业管理研究生录取委员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GMAC)在2007年的年度报告中表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崛起,除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这些区域内的学生也不断投入MBA学位、积极学习管理技巧。
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留学顾问傅镜平指出,这波全球抢攻学位的热潮,让哈佛大学申请的录取率2007年降到9%,创历史新低,研究所也有同样情况。
再者,GMAT分数不断攀升,加深了申请名校MBA的难度。“以往只要700左右就是高分,现在平均录取分数不断上调。”台湾美加文教关系机构总经理丛蓓明表示,GMAT分数飙高,参考价值相对几年前稍微弱了些,中国学生更得通过工作经验和人格特质彰显自己。
申请全球排名前20的名校,除了GMAT分数高、GPA和TOEFL到达门坎外,最好有3年以上全职工作资历,并有领导经验,若曾遇到工作瓶颈更好,带着职场打滚的“问题”申请学校,你更能清楚地向学校说明,你想在MBA历程中学到什么。
“眼界要高。”台湾快捷方式留学顾问蔡君毅举例,申请学校时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清楚,如果只是毕业之后希望当个基金经理人(fund manager),对顶尖商学院也许不够有吸引力,但假若累积了丰富工作经验,能针对区域市场提出前瞻性看法,在申请时就很具说服力。
美国、欧洲MBA各有所长
英国许多商学院只要一年即可拿到硕士学位,近几年广受欢迎,不过,若要申请排名较高的学校,3~5年工作经验仍是必要条件。而且,将两年课程浓缩到一年,是否能够同时负担转换生活环境和课业双重压力,也是大挑战。 近几年,商学教育已渐渐脱离了传统“五管”并重的学习,如已选定精研的领域,攻读管理科学硕士也是很好的选择,最常见的是MSF(Master Science in Finance),主要以财务为学习重点,对大学时期已有企管概念的学生,不会有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这类商学院内的专门课程数量不少,除热门的财务、营销领域外,运动、航空运输、电影的管理课程都有,适合已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进修者。
三大课程趋势吸引目标学生
MBA教育竞争激烈,也反映出全球市场快速变迁下,商学院的课程设计必须紧贴市场脉动,才能做为吸引学生的切入点。近年MBA的课程规划,可分为以下几大趋势:
1、国际性课程渐增
将近30%的美国大学已和国际其它大学建立双联学位学程,44%商学院在未来两年内,至少会推出一个国际性学程。
2、“软知识”当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和市调机构Harris Interactive日前发表“雇主心中最佳商学院”排名。在雇主心中,上榜学校的学生,在团队合作力、自省力、及工作伦理等软性技能(soft skills)的表现,甚至高过其余知名商学院。这也凸显出各商学院近来纷纷强调软性技能的传授,不论是透过戏剧表演、团体讨论等方式,在工作无国界的趋势下,沟通、领导技巧将成为更重要的关键能力。
3、永续发展议题热门
新兴多元理论是当前授课新方向。以今年MBA秋季班为例,对新兴市场的贫穷与消费现象,便有越来越多讨论,让学生在创业时,可以扩大对市场的思考范围。以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为例,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M.Yunus)乃该校经济学博士,他的学弟妹、一群商学院学生也正效法尤努斯,通过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企业创业。
成本高昂该不该放手一搏
MBA学位虽然诱惑无限,但总有个现实因素让有心就读的学生怯步:高昂的学费。 近年来,商学研究所学费逐年增加,目前要完成两年MBA学位,学费加上生活费,50万元恐怕还是保守估计。
然而就读后是否也能反映出身价的提升?很可惜的是,根据GMAC 2007年度报告,从2000~2005年,商学院平均学费增加了86%,但以2006年毕业生起薪和2000年相比,反倒有些微退步,比起网络泡沫化后的这几年,也只有略为上升。
对中国学生来说,除非申请到Top 20的学校,否则毕业后留在美国当地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并不高。同样是MBA,不同学校毕业生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依然有不小落差。
此外,放下手边工作出国,要有在职位上“先蹲后跳”的心理准备:“若出国前已是个小主管,同国后很可能要从专员开始做起。”暂停职涯出国,和在职进修念MBA,往往是年轻上班族进修时选择的两难。
但若将眼光放长远,就算整体起薪差异变化有限,名校MBA学位仍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课程中所建立的“人脉网络”(networking)和商业知识的全面翻新,无疑是大多数就读MBA学生的最大诱因——借由商学硕士学位启动职涯发展的续航力。
今年才从宾州大学华顿(Wharton)商学院毕业、任职台湾开发工业银行项目部资深副理的王韦中,就用“充实、精彩”来形容这2年的MBA生涯。和他同组合作报告的同学有NBA经纪人、畅销作家、企管顾问、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五花八门,国籍更横跨好几大洲。
在“华顿”,他的日行程表曾从早上7点排到凌晨3点,研究讨论、上课、研讨会、社团活动……他都不想错过;从“华顿”毕业后,还到法国的INSEAD工商管理学院当了数月交换学生,在1年前则在香港上海汇丰投资银行暑期实习,亲身参与巨额投资案。“事情很多,因此时间管理很重要,”王韦中说,“MBA不会改变人的个性,但它确实教会我如何取舍。”
如何取舍、如何排人生的优先级,这和申请MBA道理是一样的——想清楚职涯发展,你到底该不该在高成本下,为了这个学历放手一搏?
(责任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