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外:读诗“悠”孩子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学习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儿子才一两岁的时候,有一个冬天下大雾,儿子第一次见大雾,觉着稀奇,趴窗口看了一会儿,脱口说:庞然大“雾”哦,引得全家大笑。谁都不知道孩子是何时习得这样一个词的。
  我儿子接触古诗词其实很早,当然也不是刻意的,那时候我父母年龄都大了,中午要午休一会儿才好。所以中午悠孩子睡觉这事就由我来负责。一个大男人,哼哼唧唧地唱些小曲悠孩子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就改了背诗。最初是背《短歌行》、《龟虽寿》这类节奏单调的四言诗,一两岁的儿子就像只小考拉,扒在我肩上,我抱着他满屋游走,口中拖着长腔,念念有词,为的是速速催眠。常常几首诗背下来,儿子就睡着了;可有的时候,儿子就是不睡,你一停,他就动换,只好接着背,四言诗背完了,再背五言诗,然后是七言,搜肠刮肚,把能记得的诗全倒腾一遍,有一回整个中午儿子就是不睡,逼得我连《蜀道难》、《琵琶行》都背了一回。


  朋友来家里喝酒,小孩都爱热闹,赖着不肯离去,话都说不大利落,可是儿子忽然悠悠地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大人们都很惊奇,再逗他读诗,小孩子其实挺喜欢引人关注的,就拉了长腔读: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些意境和他的年龄实在太不相符,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忽然小儿又悠悠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骇然!
  那时候,儿子也就是两岁多,这些诗句和他的年龄实在太不相符,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并不知道,这也只是悠孩子睡觉的意外效果,只是觉着好玩,也没往心里去。后来孩子送了幼儿园,就再没背古诗。直到等他上学的年龄,才想起他小时候还会背诗呢,再问他,他竟茫然无知,全然不记得还有这回事。随便选首诗,起个头,他也接不下去,看来真是全忘了。
  但是有一个情况似乎说明儿子的潜意识里还有一定的残留,从小到大,只要课本里涉及到古诗词,儿子一背就会,毫不费力,也觉得好像以前就会似的,很熟悉。我疑心有些看似忘记了的东西还在大脑的某个地方藏着,又或许具体的诗句他记不得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却残留了下来,只要触动,就会激发出来。
  有一个朋友是儿童教育家,他说如果孩子太小,教他的东西是记不住的,要等到五岁以后,记住的东西一生都不会忘。如果我们后来能不断温习这些幼时读过的诗,孩子大了也不会忘了。
  是不是有点遗憾呢?似乎有点,但坦率地说也没太多遗憾。单纯记忆的知识不能说没用,终归是可以学习的。若为了炫耀,可能就更没意义,甚至会害了孩子。我见过很多很小就成绩斐然的孩子,在大人、家长的喝彩声中,慢慢萎缩,终于是“泯然众人矣”。成人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或者理解来塑造孩子,恰恰没有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自主权和空间,这其实相当于赌博,有赌对的,但大部分都赌错。实则是家长的功利心过早地替孩子们做出了选择,束缚孩子们的成长,也属于“病梅”之一种。好看固然也好看,但终归是扭曲的。
  教养是一件润物细无声的事,漫长而不着痕迹。如果孩子喜欢,可以因势利导;不喜欢或一时不喜欢,也没必要太强求,没有什么比得上家长本身发自内心的爱好给孩子带来的教益更多的了,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自己的家庭只要有那种氛围,孩子身在其中就够了。
  我刚做了父亲的时候,心性还不成熟,自己还像个孩子,不大知道陪孩子玩,回到家还是喜欢读书,也时常试着写点文章。有一回来了朋友,我们在外屋说话,儿子在屋里好久,一点声音没有,小孩子长久没有动静,一般是在惹事,急忙进去探视,却见他坐在小桌前拿支铅笔,伏在我的方格稿纸上在忙,神情专注,问他干什么呢?他说“写字”,过去一看,还真是在写字,全是他自创的“字”,虽说是天书,谁也不识,但“字”却也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都写在格子里,写了两张稿纸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早教,反正儿子从二十几岁我们派他点活,给人家杂志写点文章,写得还真挺好的,行文从容而又简明。
  孩子上学以后,学校的课本,尤其是《语文》课本,对他来说有点简单,有时候我们一家人吃饭聊天也会谈论起那些古诗词所涉及的人物、经历,儿子有时候也会忽然记起某些诗句,也懂得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境遇和心境,我觉得那些个口干舌燥的中午没有白费。一切都埋伏着呢,不定哪天就会冒出来。
  人生真是很快,一转眼,儿子长大了,我们也快老了。近些年有首歌叫做《时间都去哪儿了》,说实话我真不爱听,听了挺伤感的。要是放在早些年,可能没什么感觉,那时候年轻,孩子小,不觉得。多年以前我父亲疼他的这个孙子,有时候我们看着挺过分的,还不以为然。后来才有了体会。忘了是龙应台还是谁,在一篇文章里说,趁儿子还让你牵着他的手的时候,赶快牵着,一转眼就大了,就不让你牵了。想想还真是,儿子小的时候,就是我每日里背诗哄他的时候,带他出去玩,他的手还那么小,我都没法抓,我只能伸出食指,儿子紧紧抓着,轻易不肯松开。后来大了一点,我可以领他的手了,怕他跑远了,紧紧抓着他的手,结果一转眼,忽然有一天就真再也不让我们领着手了,只顾自己疯跑,想抓都抓不上。
  后来我父母都辞世了。虽然我也是成年人了,知道生老病死乃是天数,无可挽回,但还是觉着和有父母在真是不一样,那个无条件疼你的人终于走了,以后就没人在前面替你挡着了。
  我父亲小时候生在乡下,是过苦日子过来的,身材比我矮小,他生前的衣服没有我能穿的,只有一件毛坎肩,父亲穿上去很宽松,我穿着就是马甲,我留了,时时穿在身上,一年能穿半年,总能想起父母对我的好,以及我自己年轻时不懂事给他们添的堵。有时候想想老人、看看眼前这个他们生前钟爱的孙子,知道誰都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永远呵护着他,别说是老人,就是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先儿女们离去的。将来的路总要他们自己走,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挫折,我们能陪他的可能只有记忆,只有我们曾经和他共同拥有、共同珍视的那些精神价值,亘古不灭。
  和儿子一起背过诗,这让人很欣慰。不在于会给他带来荣耀,这些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幼小的心灵里撒下种子,人的一生对老人来说很快,对孩子来说很漫长,风来了、雨来了,没人替他挡着了,小时候种下的诗情就该发芽了。古人留下了那么多诗句,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有豪情万丈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狂放不羁的“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有愁苦不堪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家国破败、人生失意:“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有峰回路转的“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生转换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有坚韧不拔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铁血男儿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通达,也有发思古之幽情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冷眼人间世事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有淡然看人生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一个诗句后面都有一个人生,不管是大喜大悲,还是悲凉、壮怀激烈、一生坎坷、百转千回,终归该经历的都会经历,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悲凉的。读过诗的人,可以知道生命的短暂,知道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相应的收获,但一切辛苦都可以化为精神享受,在这世上走一遭,一切都是体验,都可以化为精神的收藏。
  我们不能陪儿女们走完一生,但是我们和他一起读过的诗却可以代我们陪伴他的一生,慰藉他或好或差、难以预料的命运,在他需要抚慰的时候,有诗在,就有晴天,就像父亲的那件毛坎肩,带给我的温情。
其他文献
老爹:  追星大部分女孩子都有吧,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有。很少人知道我在追星,之前只是在刷微博上有些小动作,不发朋友圈,和闺密聊的也不多。初中追韩星和台湾艺人,就是看剧、买杂志、听歌,专辑都不买,顶多算关注一下,看剧喜欢主角,随风一阵而已,“墙头”得厉害。跟风追盲目,不分个好坏,像爱豆做错了也去维护他,他什么都好,现在不,错了就是错了。出国后,离得远,自然而然就淡了。年前喜欢俩微博红人,后来升格为作家
期刊
上个月谈“如何择帖”,限于篇幅,有几句话梗在嗓子眼没出来,今天接着说完。  对于怎么选择临习的碑帖,咱们见得最多的情形是:当事人茫然无措,周遭没啥关系的人却上赶着瞎操心。  孩子周围的人,可能会很强硬很固执地要求你选这帖选那帖而且非如此如彼不可,来不得半点通融。这类热情而偏执的人群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自己擅长某家某帖,写了大半辈子,心得经验多得不得了,生怕烂到肚子里变成沼气儿;一种是他自己也没摸过
期刊
每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做饭聊天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长大的,每天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下班的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晚餐。但我却不能加入,因为在我们家,每天的6点,吃晚饭前的一小时,都是我和爸爸一起陪着妈妈做饭,帮妈妈打下手,顺便是一起聊天的时光。  这是我们家每天雷打不动的项目,但小孩子总是贪玩啊,看着邻居孩子们打弹珠、跳皮筋,我的心也是痒痒的。终于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其他孩子
期刊
老爹:  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是前男神推荐的。老爹说男神厉害,推荐啥剧啥书都是板上钉钉,说一不二的劲头。男神过气了,他的书也过气了,《格蕾》依然喜欢,前年暑假空出了一个月,全看《格蕾》。不是老爹说的那种追,是刷剧,一口气第一季到第八季,两百多集看过来。有一个持续缠绕我的念头,赶不走,故事人物不断抓着你,停不下来。是不是想做医生的情结在那儿,做到副主任医师的奶奶,坚决反对她唯一的孙女做医生,一边看剧
期刊
我今年上高二,终于配上了手机。这个不入流的山寨机,是我从生活费里一点儿一点儿抠出来,攒了大半年才自己买来的。抚摸着手上那个硬塑料外壳的小东西,我仿佛可以听到它的心脏在跳动。对于我来说,它简直就是拯救我脱离苦海的天使!  在拥有手机之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我出生于一个比较保守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几乎敌视一切电子产品。他们不让我看电视、不让我玩电脑,更不让我配手机。电视和电脑好歹都在家里
期刊
周二,满上海地跑着办事儿,又偏偏赶上刮风下雨。六点多回到家,嗓子哑了,眼睛也不转了。进了门,一头栽到床上,一动也不动,就想睡觉。这时候,两个小丫头片子从浴室里冲出来,头发上,滴滴答答全是水。  她俩看到我的包和鞋,知道我回家了。旋风一样跑进卧室,以跳蹦蹦床的姿态跳到我的丝棉被上,甩了我一脸水。然后一人猛扯着我的一个胳膊,此起彼伏地喊:  “妈妈,别睡觉!”  “妈妈,起床了!”  “妈妈,快睁眼睛
期刊
《中国诗词大会》一夜爆红。没看过,还没听说过?没听说过,肯定在朋友圈里刷到过!哎呦我的天儿,全民诗词热这就给烘起来了。那本压箱底很久的《唐诗三百首》终于重见天日。咦,好像还缺本宋词、元曲什么的……上网,下单!  宝贝儿,别玩ipad了,赶紧背背詩!瞧,电视上那个小姐姐,会背这么多诗,多有气质啊多么博学啊!多……  打住,打住,古诗,真的是“背”出来的吗?到底要不要背古诗?有啥好处?坏处?什么,还有
期刊
周末,老师带着我们管乐团的同学去敬老院慰问演出。  医护人员已经提前安置好老人。爷爷奶奶有的精神矍铄,有的神态安详,正静静地等待着我们。舞台虽然简陋,但同学们演出都很投入,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老人们不由自主地打着拍子,轻声哼唱。温暖的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轮到我和朱家正了。我们默契自如地完成了圆号演奏,赢得了阵阵掌声。望着爷爷奶奶开心的笑脸,我俩好激动啊!我们吹的圆号属于西洋乐器,为了迎合老人
期刊
语文说到底,是门“交流”的艺术  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高考。可是,语文学习,最紧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八个字——听、说、读、写;感、悟、证、行。这个我称之为八字真言。“听、说、读、写”,这是四条基本途径;“感、悟、证、行”,是四个内在要素。  天下学问,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无非一个词——“交流”。就语文而言,当然也是如此:听与说,读与写,就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感悟
期刊
诗词大赛只不过减轻了看电视的内疚感  因一档电视节目《中国古诗词大赛》,参赛选手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加之其中不乏几位内外兼修的小姑娘,一下子就火了。众家长摩拳擦掌,对古诗词这个事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磨刀霍霍。  冷静!本质上这是一个否听任益智类电视节目引领文化和教育潮流的问题。我还记得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学生智力竞赛的节目很火,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大家都在办,各个学校也在选拔种子选手参赛。实际上,那只是一种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