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卖年年有,而最受瞩目的是拍卖公司的特别节目,即私人大藏家的清貨拍卖。2011年的春拍中,尤伦斯就成了业内的关注焦点。
早在正式开拍前,尤伦斯专场拍卖的话题就已成为国内艺术圈头条新闻,但焦点并非价格,而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标准判断。
乐观人士认为,尤伦斯的抛货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他只是一个西方藏家而已。如果因为一个尤伦斯,而造成中国当代艺术的剧烈震荡,只能说明中国艺术太过赢弱。
但更多悲观人士指出,尤伦斯的退出跟英国藏家萨奇抛售中国艺术品联系起来,应被视作“欧美艺术投资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正失去信心”的强烈信号。艺术市场的资本炒作及缺乏学术体系的支撑,也是尤伦斯决意退出中国的重要原因。
两年前就开始抛货
回顾4月份的苏富比尤伦斯专场拍卖,可以看到,这场拍卖几乎创造了拍卖市场的一个传奇,尤伦斯提供的105件拍品全部成交,最终成交总额达到了4.27亿港元,远超出了原先1.3亿港元的预期。
100%的成交纪录带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是喜忧参半。参与者们无沦买进还是卖出,都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含糊的质疑。事实上,从2009年起,尤伦斯就开始通过与中--国藏家联系紧密的大型拍卖行,选择对自己的中国收藏品做一个了结。
2009年春,尤伦斯便在内地拍卖市场抛售其于2002年以2530万元人民币拍得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法人股大王”刘益谦以6171.2万元接盘。尤伦斯当年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了“提供资金支持当代艺术中心的运转”。
从2009年春拍至2010年秋拍的近两年间,尤伦斯已在中国市场抛售了诸多珍贵中国艺术品,包括吴彬的古画《十八应真图卷》、夏昶的《湘江竹石图(手卷)》、曾巩的书法作品《局事帖》、陈逸飞的《踱步》、张晓刚2001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套现金额累计达6.05亿元人民币。
尤伦斯曾提到:“我的梦想是能将这些藏品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卖出去,但它们数量巨大,全部买下花费的金钱太多,只好通过分批出售的方式。”
作为比利时一位退休的企业家,尤伦斯在自己76岁高龄的时候,做了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决定:将自己经营多年的绝大部分藏品卖掉。在国内外收藏圈,这样的事情不少,当一名收藏家走到生命暮年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藏品做个交待:传给下一代,捐赠或者出售。无论他做出哪种选择,都可以理解。
尤伦斯不但是位收藏家,而且是个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以这次成功的拍卖来看,他更不愧是眼光卓越、出手果断。更具智慧的是,能在其生前找一个成熟的时机割爱其收藏,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收藏家的生命中,总会达到一个时间,计算在漫长过程中的成就是什么。对我们而言,这正是让我们把所有收藏的一些重要代表作离开我们,而去荣耀自己的时刻。”
风向转了?
关于尤伦斯的清货行为,中国艺术界反应不一。但吃惊的反应还是居多,因为他的绝大部分藏品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听到尤伦斯要退出中国市场,我们都感觉很吃惊。可能是他想退出这个游戏。尤伦斯和乌力·希克两人,是对中国艺术关注最早、投入最多的国外收藏家。”艺术家张晓刚说。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式开始形成的时候,就一直摆脱不掉“被抛货”的阴霾。即使在2006—2007年国内行情最高涨之时,圈内依然被萨奇当年的“抛货”举动所“深深伤害”。这一次轮到了尤伦斯,他居然也开始“抛货”了。
当年,萨奇的角色被中国人主观定位在一个“投机分子”的位置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圈内人士们普遍认为:老萨只不过是一个靠拉广告起家的暴发户,并没什么素质和文化,忽然有一天看到中国市场存在暴利机会就进来炒了一把。所以像他这样的暴发户应该不会对市场产生根本性的撼动,因为还有很多西方大藏家喜欢中国当代艺术的——我们始终一厢情愿地这样认为。
但这一次老尤“抛货”了。尤其他是在当代艺术市场乃处于不温不火的市场行情中抛货,懂得投资学基本原理的人都明白,这个时候“变现”显然不是最佳时初——解释其中的合理因素似乎只能是——收藏家对他的藏品失去信心了。
尤伦斯,还包括希克等人,在中国人的辞典中是“大藏家”,甚至“救世主”的代名词,之前20多年来我们固执(更准确说是偏执)地认为,他们几位是“真正的大收藏家”,收藏家是不会轻易卖藏品的,更不可能“抛货”,因为他们不是外行的“投资者”,而是钻研学术、懂艺术史的“收藏家”。
更关键的是,这几位“大藏家”同时亦代表着一种标准一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虽然很多国内专家早已开始质疑此标准,并大量撰文呼吁“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西方标准”依然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评价体系的主流。
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买家(或炒家)而言,其实是看不明白“当代艺术”的,不过既然老外们喜欢而且推崇,那就一定是好的;而且,这些艺术品还能投资,那我们就买吧!先炒作一下、追追时髦也不错
不料,这世界变化快,我们跟的这股风转向了。
早在正式开拍前,尤伦斯专场拍卖的话题就已成为国内艺术圈头条新闻,但焦点并非价格,而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标准判断。
乐观人士认为,尤伦斯的抛货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他只是一个西方藏家而已。如果因为一个尤伦斯,而造成中国当代艺术的剧烈震荡,只能说明中国艺术太过赢弱。
但更多悲观人士指出,尤伦斯的退出跟英国藏家萨奇抛售中国艺术品联系起来,应被视作“欧美艺术投资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正失去信心”的强烈信号。艺术市场的资本炒作及缺乏学术体系的支撑,也是尤伦斯决意退出中国的重要原因。
两年前就开始抛货
回顾4月份的苏富比尤伦斯专场拍卖,可以看到,这场拍卖几乎创造了拍卖市场的一个传奇,尤伦斯提供的105件拍品全部成交,最终成交总额达到了4.27亿港元,远超出了原先1.3亿港元的预期。
100%的成交纪录带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是喜忧参半。参与者们无沦买进还是卖出,都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含糊的质疑。事实上,从2009年起,尤伦斯就开始通过与中--国藏家联系紧密的大型拍卖行,选择对自己的中国收藏品做一个了结。
2009年春,尤伦斯便在内地拍卖市场抛售其于2002年以2530万元人民币拍得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法人股大王”刘益谦以6171.2万元接盘。尤伦斯当年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为了“提供资金支持当代艺术中心的运转”。
从2009年春拍至2010年秋拍的近两年间,尤伦斯已在中国市场抛售了诸多珍贵中国艺术品,包括吴彬的古画《十八应真图卷》、夏昶的《湘江竹石图(手卷)》、曾巩的书法作品《局事帖》、陈逸飞的《踱步》、张晓刚2001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套现金额累计达6.05亿元人民币。
尤伦斯曾提到:“我的梦想是能将这些藏品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卖出去,但它们数量巨大,全部买下花费的金钱太多,只好通过分批出售的方式。”
作为比利时一位退休的企业家,尤伦斯在自己76岁高龄的时候,做了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决定:将自己经营多年的绝大部分藏品卖掉。在国内外收藏圈,这样的事情不少,当一名收藏家走到生命暮年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藏品做个交待:传给下一代,捐赠或者出售。无论他做出哪种选择,都可以理解。
尤伦斯不但是位收藏家,而且是个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以这次成功的拍卖来看,他更不愧是眼光卓越、出手果断。更具智慧的是,能在其生前找一个成熟的时机割爱其收藏,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收藏家的生命中,总会达到一个时间,计算在漫长过程中的成就是什么。对我们而言,这正是让我们把所有收藏的一些重要代表作离开我们,而去荣耀自己的时刻。”
风向转了?
关于尤伦斯的清货行为,中国艺术界反应不一。但吃惊的反应还是居多,因为他的绝大部分藏品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听到尤伦斯要退出中国市场,我们都感觉很吃惊。可能是他想退出这个游戏。尤伦斯和乌力·希克两人,是对中国艺术关注最早、投入最多的国外收藏家。”艺术家张晓刚说。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式开始形成的时候,就一直摆脱不掉“被抛货”的阴霾。即使在2006—2007年国内行情最高涨之时,圈内依然被萨奇当年的“抛货”举动所“深深伤害”。这一次轮到了尤伦斯,他居然也开始“抛货”了。
当年,萨奇的角色被中国人主观定位在一个“投机分子”的位置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圈内人士们普遍认为:老萨只不过是一个靠拉广告起家的暴发户,并没什么素质和文化,忽然有一天看到中国市场存在暴利机会就进来炒了一把。所以像他这样的暴发户应该不会对市场产生根本性的撼动,因为还有很多西方大藏家喜欢中国当代艺术的——我们始终一厢情愿地这样认为。
但这一次老尤“抛货”了。尤其他是在当代艺术市场乃处于不温不火的市场行情中抛货,懂得投资学基本原理的人都明白,这个时候“变现”显然不是最佳时初——解释其中的合理因素似乎只能是——收藏家对他的藏品失去信心了。
尤伦斯,还包括希克等人,在中国人的辞典中是“大藏家”,甚至“救世主”的代名词,之前20多年来我们固执(更准确说是偏执)地认为,他们几位是“真正的大收藏家”,收藏家是不会轻易卖藏品的,更不可能“抛货”,因为他们不是外行的“投资者”,而是钻研学术、懂艺术史的“收藏家”。
更关键的是,这几位“大藏家”同时亦代表着一种标准一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虽然很多国内专家早已开始质疑此标准,并大量撰文呼吁“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西方标准”依然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评价体系的主流。
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买家(或炒家)而言,其实是看不明白“当代艺术”的,不过既然老外们喜欢而且推崇,那就一定是好的;而且,这些艺术品还能投资,那我们就买吧!先炒作一下、追追时髦也不错
不料,这世界变化快,我们跟的这股风转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