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2013年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教研工作人员和教育实践人员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概念,强调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政治教研组对这一指导性原则的实践,梳理了该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介绍了本校的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实践这些原则,并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二分天下”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在教学活动层面,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所提出的“二分天下”是指在一节课中,教师的讲课不超过二分之一的比重,学生自主探究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比重。作者认为,这一理念是在实践层面对“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回应。
当前,在知识的本体论层面,主流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知识在其本质上的建构性特征。在研究者看来,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也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从这个层面来说,“二分天下”原则的提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尝试,它在实践层面回应了“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
在指导原则上,它主张在教育活动安排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要通过细节性的课堂安排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知识经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通过学生既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既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另外,它还主张教育活动安排的多样性,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可以借用多元方法加以促进的过程。更进一步,它还将传统上只赋予给教师的安排教育活动的权力进行了让渡,对学生进行“赋权”,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分享组织学习过程的权力。
三、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二分天下”的实践形式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作者所在的思政教研组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问题导学,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始终以“问题”引领课堂,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备课时,教师们将看似复杂、深奥的教材内容分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课程设计。我们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针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甚至有更深层次的知识生成。不过,我们也认识到,对于单纯的知识性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倦、不够“刺激”,因此,在导学的具体安排中,我们通常会设置各种情景,利用大量的时事视频、社会热点、图片漫画,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力,建构起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
小组协作,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合作开展自主探究性质的学习,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形式。所谓“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概括起来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参照,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常安排的形式是:创设情境——小组协作,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生成结论。
自我总结,独立成长。无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复习课的梳理,我们都是让学生自我总结,独立完成,只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真正的掌握并牢记知识。每一节新课学习结束后,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先口头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课下则要在笔记本上梳理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而在复习课上,通常会按照读一读——理一理——辩一辩——练一练的模式进行复习。
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突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重视将课堂内外二分加以统合。教育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中,我们既重视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学习,也重视在课堂外的学习,通过学习建构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重视学生在课堂外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政治课集社会性、时政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因此,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有多种方式,如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政治学科的课题备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开放课堂与应对高考的矛盾:情景设置、大量的时事视频、社会热点、图片漫画,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举例论证,唇枪舌战,畅所欲言,这些语言都是日常口语而非理论概括,尽管教师会引导学生梳理出理论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情景刺激太过强烈,反而冲淡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应试时,组织答案常过于口语化,难以形成理论严谨的答案而失分。条理清晰的答案需要对原理的反复背诵、需要对不同类试题的反复练习,但这样做难免又会被扣上“填鸭子”“死记硬背”等这样的反新课程罪名,学生可能也会觉得太过乏味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如何解决开放课堂与应试高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惑我们政治教师的一大难题。
知行结合与知行分离的矛盾:政治学科四个模块的名称上都冠以“生活”二字,意思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实际上,政治科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是脱节的,这种脱节在各个模块都有体现。
五、小结
传统上,教育研究者一般上将“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视为改善课堂教学的两条独立的路径,并力求从这分裂的两条路径中寻求解决方案。作者所在的学校提出“二分天下”的概念,强调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这套原则视课堂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寻求通过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改进来改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二分天下”是在实践层面对“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回应。也是是在实践层面对“应当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赋权于学生”这一理论问题的一种回答。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以寻求实践这一指导性的原则,主要有:“问题导学,主动探究”;“小组协作,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独立成长”;“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开放课堂与应对高考的矛盾;知行结合与知行分离的矛盾等。
2013年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教研工作人员和教育实践人员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概念,强调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政治教研组对这一指导性原则的实践,梳理了该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介绍了本校的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实践这些原则,并指出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二分天下”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在教学活动层面,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所提出的“二分天下”是指在一节课中,教师的讲课不超过二分之一的比重,学生自主探究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比重。作者认为,这一理念是在实践层面对“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回应。
当前,在知识的本体论层面,主流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知识在其本质上的建构性特征。在研究者看来,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也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从这个层面来说,“二分天下”原则的提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尝试,它在实践层面回应了“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
在指导原则上,它主张在教育活动安排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要通过细节性的课堂安排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知识经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通过学生既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既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另外,它还主张教育活动安排的多样性,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可以借用多元方法加以促进的过程。更进一步,它还将传统上只赋予给教师的安排教育活动的权力进行了让渡,对学生进行“赋权”,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分享组织学习过程的权力。
三、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二分天下”的实践形式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作者所在的思政教研组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问题导学,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始终以“问题”引领课堂,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备课时,教师们将看似复杂、深奥的教材内容分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课程设计。我们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针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甚至有更深层次的知识生成。不过,我们也认识到,对于单纯的知识性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倦、不够“刺激”,因此,在导学的具体安排中,我们通常会设置各种情景,利用大量的时事视频、社会热点、图片漫画,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力,建构起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
小组协作,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合作开展自主探究性质的学习,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形式。所谓“小组协作,探究学习”概括起来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参照,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常安排的形式是:创设情境——小组协作,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生成结论。
自我总结,独立成长。无论是新课的学习,还是复习课的梳理,我们都是让学生自我总结,独立完成,只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真正的掌握并牢记知识。每一节新课学习结束后,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先口头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课下则要在笔记本上梳理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而在复习课上,通常会按照读一读——理一理——辩一辩——练一练的模式进行复习。
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突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重视将课堂内外二分加以统合。教育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中,我们既重视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学习,也重视在课堂外的学习,通过学习建构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重视学生在课堂外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政治课集社会性、时政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因此,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有多种方式,如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政治学科的课题备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开放课堂与应对高考的矛盾:情景设置、大量的时事视频、社会热点、图片漫画,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举例论证,唇枪舌战,畅所欲言,这些语言都是日常口语而非理论概括,尽管教师会引导学生梳理出理论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情景刺激太过强烈,反而冲淡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应试时,组织答案常过于口语化,难以形成理论严谨的答案而失分。条理清晰的答案需要对原理的反复背诵、需要对不同类试题的反复练习,但这样做难免又会被扣上“填鸭子”“死记硬背”等这样的反新课程罪名,学生可能也会觉得太过乏味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如何解决开放课堂与应试高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惑我们政治教师的一大难题。
知行结合与知行分离的矛盾:政治学科四个模块的名称上都冠以“生活”二字,意思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实际上,政治科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是脱节的,这种脱节在各个模块都有体现。
五、小结
传统上,教育研究者一般上将“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视为改善课堂教学的两条独立的路径,并力求从这分裂的两条路径中寻求解决方案。作者所在的学校提出“二分天下”的概念,强调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这套原则视课堂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寻求通过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改进来改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二分天下”是在实践层面对“知识本体是建构性的”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回应。也是是在实践层面对“应当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赋权于学生”这一理论问题的一种回答。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以寻求实践这一指导性的原则,主要有:“问题导学,主动探究”;“小组协作,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独立成长”;“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开放课堂与应对高考的矛盾;知行结合与知行分离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