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摸索实践新课程思想的方式和方法。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观正在被大家所认同。该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人从教学应用的角度谈谈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合作”的认识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复杂、多变、互相依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从学校学得如何竞争、如何生活,更应当掌握如何合作。
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抓住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将其所学所能应用到合作情景之中。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竞争,忽视了合作。学生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养成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已行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他人交往、相处时无所适从。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教育更令人担心。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教育惯性很大,如何把合作的观念与竞争的机制统合起来发挥作用,是我们教学一线的人员长久研究的课题。正因如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要有意识地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人数可在3—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并由此推进教学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任务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首先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该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班级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因为组内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的同质又保证全班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阶段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在学习七大洲的分布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每个组用简笔画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图,并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并把刚才剪下的七大洲轮廓图帖在上面。各组的同学自行分工后,就开始了操作。在下课前,我将各组合作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并让其它组成员来评价。学生点评得很专业,也很精彩,不仅注意到用经纬线定各大洲的位置,还说出应根据海陆间相对位置来确定各洲应分布在哪里。以至于个别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学习小组表示“课后我们好好合作,重做一张更好的”。果然,没过两天,我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精美的七大洲帖图画!在这节课上,每位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感,并对同伴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中增进了友谊,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学习。
在地理新教材中,每一课均可以设计出两三个合作学习的活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三)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构思每一节课。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一团糟”现象,反而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准备。
第一,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在“合作学习”前应使学生清楚,小组内各人的任务,以及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三,应准备适当的和公平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能反映出小组的合作成就,又能体会出小组各成员的贡献,促进大家共同努力。
第四,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
第五,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杜威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做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能更有效地工作。
一、对“合作”的认识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复杂、多变、互相依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从学校学得如何竞争、如何生活,更应当掌握如何合作。
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抓住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将其所学所能应用到合作情景之中。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竞争,忽视了合作。学生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养成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已行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他人交往、相处时无所适从。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教育更令人担心。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教育惯性很大,如何把合作的观念与竞争的机制统合起来发挥作用,是我们教学一线的人员长久研究的课题。正因如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要有意识地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人数可在3—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并由此推进教学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任务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首先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该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班级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因为组内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的同质又保证全班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阶段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在学习七大洲的分布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每个组用简笔画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图,并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并把刚才剪下的七大洲轮廓图帖在上面。各组的同学自行分工后,就开始了操作。在下课前,我将各组合作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并让其它组成员来评价。学生点评得很专业,也很精彩,不仅注意到用经纬线定各大洲的位置,还说出应根据海陆间相对位置来确定各洲应分布在哪里。以至于个别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学习小组表示“课后我们好好合作,重做一张更好的”。果然,没过两天,我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精美的七大洲帖图画!在这节课上,每位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感,并对同伴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中增进了友谊,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学习。
在地理新教材中,每一课均可以设计出两三个合作学习的活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三)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构思每一节课。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一团糟”现象,反而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准备。
第一,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在“合作学习”前应使学生清楚,小组内各人的任务,以及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三,应准备适当的和公平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能反映出小组的合作成就,又能体会出小组各成员的贡献,促进大家共同努力。
第四,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
第五,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杜威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做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能更有效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