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它不仅讲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性,而且讲究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的艺术性。可是知易行难,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屑于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冷漠刻板地传道授业,教学缺乏应有的情趣,导致学生厌学、怕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事实证明,讲究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是较为完美的,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很显著。课堂教学艺术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挖掘,本文仅就非常重要的课堂提问艺术谈些许浅陋的看法。
课堂提问,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提出一些相关联的、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的问题。提问艺术集中表现在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方式都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并通过自己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四平八稳的传道授业,平铺直叙,一讲到底,没有愤悱,没有提问,学生就会恹恹欲睡,身曹心汉。一般说来,教学是师生授受知识的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巧妙深刻,灵活生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一定会颇有质量。古人云:“读书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同样重视质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提问形式)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它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敏锐的语言直觉能力和深刻的语言洞透力,见解超群,匠心独运。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我以为不妨遵循“实”、“活”、“精”、“新”四个原则。
所谓“实”,就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本为本,紧扣课文,特别要落实到语言分析上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语言的意蕴和特点。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少数教师总会不经意地游离教材之外,架空分析,课堂提问成了空中楼阁,教学失却了语文之所以为“语文”(语言文字)的根本特色。
所谓“活”,就是指课堂提问要能够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灵活巧妙的提问,不会把学生赶到山穷水尽的绝境,却能够把他们送进一个又一个清新明丽的天地。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讲授《愚公移山》时,为了讲清“霜妻”、“遗子”的含义,出人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哑然之余,倏然领会这两个词的含义。教学细节如此,大处更有作为。
所谓“精”,首先是指课堂提问数量宜少。为了便于从容教学,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活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少而且精,这就决定了课堂提问必须少而精。笔者从教之初,课堂提问婆婆妈妈,不是问,也去问,不必问,也要问,问得多,问得滥,于教无益,于学无补。真正的课堂提问应该问在该问的地方,问得跃跃欲试,问得一触即发。这样就自然舍弃了那些无用的多余的提问了。其次是指课堂提问要高屋建瓴。教师要烂熟教材,胸有丘壑,哪怕一个细小的提问,也是问在节骨眼上,就象一滴小小的水珠,同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我们常常注重教学方法上的破旧立新,而忽视课堂提问艺术的“创新”。笔者曾发现不同的名家讲授同样的作品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有不同的课堂提问。但他们却有一致的追求,要使授课的每一个手段,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提问,都要新颖生动,别具一格,具有尽可能强的诱惑力。我们知道,同样一个物体,观察角度不同,会看见不同的图形。简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去找到那个尽可能好的甚至最佳的与众不同的切入点,那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一定会新意盎然,趣味横生。文贵创新,问贵创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成功的课堂提问一定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并使之享受到发现真理的无限乐趣。
(作者联通:422100湖南省邵阳县工业职业中学)
课堂提问,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围绕一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提出一些相关联的、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的问题。提问艺术集中表现在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方式都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并通过自己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满足于四平八稳的传道授业,平铺直叙,一讲到底,没有愤悱,没有提问,学生就会恹恹欲睡,身曹心汉。一般说来,教学是师生授受知识的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巧妙深刻,灵活生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一定会颇有质量。古人云:“读书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同样重视质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提问形式)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它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敏锐的语言直觉能力和深刻的语言洞透力,见解超群,匠心独运。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我以为不妨遵循“实”、“活”、“精”、“新”四个原则。
所谓“实”,就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本为本,紧扣课文,特别要落实到语言分析上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语言的意蕴和特点。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少数教师总会不经意地游离教材之外,架空分析,课堂提问成了空中楼阁,教学失却了语文之所以为“语文”(语言文字)的根本特色。
所谓“活”,就是指课堂提问要能够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灵活巧妙的提问,不会把学生赶到山穷水尽的绝境,却能够把他们送进一个又一个清新明丽的天地。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讲授《愚公移山》时,为了讲清“霜妻”、“遗子”的含义,出人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哑然之余,倏然领会这两个词的含义。教学细节如此,大处更有作为。
所谓“精”,首先是指课堂提问数量宜少。为了便于从容教学,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活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少而且精,这就决定了课堂提问必须少而精。笔者从教之初,课堂提问婆婆妈妈,不是问,也去问,不必问,也要问,问得多,问得滥,于教无益,于学无补。真正的课堂提问应该问在该问的地方,问得跃跃欲试,问得一触即发。这样就自然舍弃了那些无用的多余的提问了。其次是指课堂提问要高屋建瓴。教师要烂熟教材,胸有丘壑,哪怕一个细小的提问,也是问在节骨眼上,就象一滴小小的水珠,同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我们常常注重教学方法上的破旧立新,而忽视课堂提问艺术的“创新”。笔者曾发现不同的名家讲授同样的作品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有不同的课堂提问。但他们却有一致的追求,要使授课的每一个手段,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提问,都要新颖生动,别具一格,具有尽可能强的诱惑力。我们知道,同样一个物体,观察角度不同,会看见不同的图形。简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去找到那个尽可能好的甚至最佳的与众不同的切入点,那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一定会新意盎然,趣味横生。文贵创新,问贵创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成功的课堂提问一定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并使之享受到发现真理的无限乐趣。
(作者联通:422100湖南省邵阳县工业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