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驱动柔化学科壁垒 自主探究落实素养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文化知识教育当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注重抽象性、精确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要发掘其中的人文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而以课程整合的视角,利用真实化的题材开发数学拓展课程,巧妙地将人文气息和数学特性进行融会贯通,是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具体阐释此类课程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路径。
  一、创设“有温度”的情境,充分激发认知矛盾
  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捕捉课堂资源的生长点,生成“有温度”的主题,是此类课程开发的关键点。中国女排一直凭借骄人的战绩赢得举国上下的关注和爱戴,笔者就以女排征战里约奥运会的历程为主题,引入“赛制的奥妙”的教学。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我国哪些体育项目是国际一流水平的?
  生1:乒乓球、跳水,还有女排!
  师:那什么样的体育队伍才能获得冠军?
  生2:那一定是比赛成绩最好的!
  师:在回顾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的历程中,老师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输了1场的美国队获得铜牌,输了2场的塞尔维亚队获得银牌,输了3场的中国女排夺得金牌?难道输最多的才是冠军?
  课始,教师充分利用中国女排的话题,让教学内容富有了生活性和趣味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也为本节课借助数学思想解决体育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自主探究由浅入深
  “有温度”的真实情境中往往蕴含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步攀升,从初步认识逐渐过渡到深入分析,从而实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
  【教学片段2】
  环节一:探明原因,引出课题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段视频资料,请带着问题仔细观看,然后做出解释。
  生1:因為中国女排虽然在小组赛中输得多,但是在后面的淘汰赛中都是赢的。
  生2:我来补充。整个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小组赛,中国女排输了3场,以小组第4名进入第二阶段的淘汰赛,在淘汰赛中,中国女排全部获胜。
  师:原因就在于两个阶段的赛制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赛制的奥妙”。
  教师为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是一种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补充了有关的体育知识,学生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尝试分析和总结原因,为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探究单循环赛制
  师:第一阶段采用的是单循环赛制。我们身边有没有单循环赛制的比赛呢?
  生3:校园三人制篮球赛就是单循环赛制。
  师:已知中国女排所在的B组有6支球队,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有多少场比赛呢?
  生4:5场。因为中国队有5个对手,要和每个对手比一场。
  师:那整个B组共有多少场比赛呢?
  生5:有15场。我是数出来的,每两个国家比一场,我就连一条线,中国队有5场,美国队有4场,以此类推,就是5 4 3 2 1=15(场)。(如图1)
  生6:我把这些国家队都看成点,然后用线段连起来,因为两队之间比1场,这里有多少条线段,就有多少场比赛,还是5 4 3 2 1=15(场)。(图2)
  生7:因为6支球队都有5场比赛,先用6x5=30(场),又因为两队之间只比1场,所以30÷2=15(场)。
  师:在这些方法当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那如果是8支、10支或者更多球队呢?怎么算出比赛场次?
  生5:最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最简洁方便。总之,场次数=队伍数×(队伍数-1)÷2。
  在研究单循环赛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巩固了对这种赛制的认识。同时,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先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通过画线的方式数出比赛场次数;再利用数学的抽象思维,将问题转化为“数线段”;最后通过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解答,数学化程度逐步加深。
  环节三:探究单败淘汰赛制
  师:中国女排以小组第4名的成绩艰难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采用的是单败淘汰制,大家对于这种赛制了解多少?
  生9:只要输了就会被淘汰,失去夺冠的资格。
  师:中国队第一个对手就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巴西女排,不过中国女排发扬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获得了金牌!这里的8支球队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分出冠亚军?
  生10:我是画图得出的,第一轮要4场,第二轮要2场,冠军赛1场,就是4 2 1=7(场)。(如图3、图4)
  生11:因为1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8支球队只能有1个冠军,所以8 -1=7(场)。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如果还要分出冠亚季军呢?
  生12:更喜欢第2种方法,如果还要分出季军,就需要8场比赛,原先的7场加1场争夺季军赛。
  师:能总结一下场次数和队伍数(为2的次方)的关系吗?   生13:争夺冠亚季军:场次数=队伍数;争夺冠亚军:场次数=队伍数-1。
  开放的教学氛围,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女排夺冠的不易和艰辛。
  三、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以真实情境驱动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习题的设置上既要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巩固学生所得,也要回归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主人翁”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问题,有效贯穿知识世界和现实世界。
  【教学片段3】
  师:咱们学校缙云校区四年级计划举行班级足球比赛。已知这个年级共8个班级,如果你就是负责组织的老师,选择哪种赛制比较合理呢?
  生1:选择单循环赛制比较好,因为这种赛制比较公平,所有的班级之间都要比一场,谁赢得多,谁就是第一名。
  生2: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单循环赛制,需要8x7÷2=28(场)比赛,太费时了!我觉得应该用单败淘汰制,这种赛制只需要8场,就能决出冠、亚、季军,而且越到最后,比赛会越来越激烈。
  生3:单败淘汰制虽然比赛场次少,但是可能会不公平,比如最强的队和第二强的队一开始就相遇的話,第二强的队早早就被淘汰,实力差的反倒名次更高。
  生4:我的看法是,学学女排比赛,分成两组,先用单循环赛制分出各组的前两名,用了12场比赛,再用单败淘汰制比4场,一共只用了16场比赛,而且过程公平,比赛到最后也好看。
  师:相信大家通过讨论都认识到了两种赛制的优缺点,也能体会到将两种赛制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各取所长、互补所短的效果。
  练习将情境“拉回”了校园生活,学生学到的求两种赛制场次数的方法,化身为做出选择和判断的依据之一,学生仍需分析不同赛制的优点和缺点,以此为基础再参考女排比赛的设置,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思辨和讨论的进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思想得到了锻炼。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深入研究、实践运用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多个素养得到了运用提升。与此同时,女排顽强拼搏、不畏强敌的精神,触动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整个教学以真实化主题驱动的方式,柔化学科壁垒,构建了理性精神与人文底蕴有机结合的课堂新生态。
  【本文系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跨界视域下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2018-00-476)”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简约数学是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数学教育思想。许老师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再现、简单改变、简单尝试等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其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却又意蕴深远,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简单;智慧;建构;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1-02  简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
[摘要]“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通过“走、说、算、数”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千米,在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中呈现数学味。  [关键词]千米;数学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06-03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算24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对学生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和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集合思想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