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的数学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s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老师讲的一年级“找规律”一课,却让我感到震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浑然天成”。
  翻开记录,细细品味,一种感叹!一种完美!感叹于知识的教学了无痕迹!我常常想,一个教师如果深谙教学之道,在教学上有一定造诣时,他是不是就应该是一个武林高手——飘逸、淡定之中却见真功夫!刘老师的课就是如此,看似很无心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却已经融进了教育。
  【片段一】开课之前,刘老师和学生谈话。他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很多学生说话的声音很小,而且内容不完整。刘老师非常有耐心:“你们回答得多好啊,可惜下面的老师没听清,能再大声说一遍吗?”当学生大声回答后,他马上又说:“多好啊,声音这么响亮,而且我还听出了一种自豪感,能再完整地说说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吗?”学生在他的鼓励下,回答的声音不仅响亮,而且回答得非常完整。
  教育是什么?教育有时就是一种鼓励!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还不知道如何适应课堂,如何把自己的思维表达清楚,有时难免胆怯,而刘老师恰恰抓住了这样的契机,鼓励学生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自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片段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规律”这个词很抽象,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描述什么是规律。刘老师的设计非常独到。他先是出示一组有规律的有颜色的圆片“红、黄、蓝、绿”,一个一个出,出一个让学生说一个,出示第二组的红、黄圆片后,他让学生说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学生很自然猜到了是蓝色,紧接着的是绿色,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这时,刘老师出示下一组圆片,第一组仍旧是红、黄、蓝、绿,出示第二组时,学生猜对了第一个、第二个,分别是红色、黄色,学生猜下一个是蓝色时,出现的却仍旧是黄色。这时,刘老师问:“为什么第一次大家都猜对了,第二次却猜错了?”学生争相回答:“第一组图有顺序,有规律,而第二组没有顺序,没有规律。”多好的问题啊!多巧妙的一个教学环节啊!让学生在游戏中不忘思考,在经历过程中不忘提升。对于“规律”这个词的理解,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自己悟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有时就是一种感悟!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而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陷阱”,让学生思维的关注点集中在“为什么第一次猜对了,但第二次却猜错了”,让学生找到事物的有序性和规律性,轻松却又印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规律”这个词的含义,教学难点也轻松攻破!
  【片段三】找规律?规律在哪?也许就在那一组组重复的图形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如果能从众多的图形中找到重复出现的那一组,那么他们对规律已经有了理解。但这种不好看也不好说的规律怎么才能让一年级的学生发现呢?刘老师的体态语言用得非常到位。当学生说出重复的一组图形,但分得不是很清晰时,刘老师说:“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知道你说的是一组一组的?”学生再次阐述的时候,就学会了控制,能在两组之间有个停顿。这时,随着学生有节奏的读,刘老师就有节奏地像一个指挥家一样挥动着手,而且步子也随之有节奏地向前走。学生笑了,因为他们懂了;听课的老师笑了,因为他们不仅懂了,而且由衷钦佩刘老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是什么?教育有时是润物无声!不便于表达的数学语言外化为有规律的体态语言,有时更能展现它的无穷魅力!刘老师把所教的道理与规律都融于动作当中,自然而然地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而学生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对知识的要领铭记于心!而听者也听到了教育花开的声音!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解题策略多样化,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画图、列表、假设等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策略;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36-01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
教学前思:  “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其活化为数学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从而自然直观地发现并运用规律。课堂中,大多教师忽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而单从技能培养、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规律一知半解,破坏了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如何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化的思维中,再从数学表征中抽象出规律,这是我在
[摘 要]简约数学是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数学教育思想。许老师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再现、简单改变、简单尝试等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其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却又意蕴深远,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简单;智慧;建构;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1-02  简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
[摘要]“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通过“走、说、算、数”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千米,在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中呈现数学味。  [关键词]千米;数学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06-03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算24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