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数学素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kxxmv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师生谈话,引出新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周长,那圆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抢着说:我知道,用直径×圆周率。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师:还有同学知道这样计算圆的周长吗?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是通过预习时记住的,还有的说是在数学兴趣班学过了……
  师:很多同学知道了计算公式,不知道的同学对这个公式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什么是圆周率,圆周率是多少,圆周率是谁发现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反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吗等等?刚才,同学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是好样的,在这些问题中,有两个问题:什么是圆周率和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可能是我们多数同学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于书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难关,才得出结论的,”对学生来说,需要多一些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但对教师来说,则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面对“学生知道”的教学现象时,教师的任务不应“堵”而是“疏”,要善于将学生零散、浅显的认识构建成系统、深刻、合理的认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并不表示他们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因此,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片段二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圆形纸圈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于直尺很快地测量出这个圆形纸圈的周长呢?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生1:在圆形纸圈上用笔做一个记号,然后将纸圈在直尺上从零开始滚一圈,滚到记号的地方,最后读出直尺上的数,这个数就是纸圈的周长。
  生2: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对于那些不规则的图形老师让我们用线绕图形一圈来量,所以我想用线绕圆一周,将多余的线剪去,最后再量出线的长度,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3:(很快站起來)他们的方法太麻烦了,其实只要用剪刀将纸圈剪开再量不是更方便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圆周的曲线虽然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但我们可以将圆周展开转化为线段再进行测量。
  2.出示硬币、胶带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些圆形物体是剪不开的,比如硬币、胶带等。如果是此类物体,你准备怎样测量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可以采用绕线和滚动一周的办法。
  电脑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比较、小结方法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操作?
  生1:我觉得绕线比较简单!
  生2:我觉得不简单,我刚才绕硬币时绕了半天也没有绕上去,我选择的是滚动一周的方法。
  生3:我量胶带的周长也选择的是滚动一周,绕线容易滑下来,不过我认为两种方法应该根据情况而定。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想办法将圆周长的曲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其实刚才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化曲为直。
  反思由于之前的铺垫引导,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测量计算物体的周长,此时,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剪一剪、量一量等操作过程,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已经在他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学生已经对这种思想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只是还不能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教师的点拨总结,学生对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则有了质的认识。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小学生没有必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其实不然,本例中,教师没有将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的方法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发现,自由讨论争辩,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转化——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可见,数学思想是可以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渗透的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探索中,体会到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超越机械的水平,达到领悟的水平,长此以往,那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是生动的,灵活的,而且是可以迁移使用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一、教学背景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   但问题从哪里来?从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而来,从生活中体验而来,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的求知需求而
期刊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种新理念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与学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被看成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发展受到阻碍. 随着新课标的诞生,教学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要求激励学生
期刊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最重. 新课程改革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什么?算法多样化还需要优化吗?如何优化?下面我就针对这几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不必穷尽算法  有文章作了较详尽地解释:“一名学生也许只想到一种算法,许多学生也许就有了多种算法,实施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将每一种算法都挖掘出来,更不能凭教师自己
期刊
【摘要】 复习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年级总复习更是重中之重. 复习的核心应是知识点的梳理与重点、难点、考点的把握与训练. 具体来讲,要让六年级总复习更加有效,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打通—强化,剖析—突破—训练,培养—重视—有效”等策略,来促进六年级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序性、有效性.   【关键词】 梳理;打通;强化;突破;优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发出感叹:“复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数学学习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会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质疑,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积极心向,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毕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众所周知,高三数学总复习内容多,范围广,既要狠抓基础,系统整理知识的脉络结构,
期刊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多种方法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的过程,掌握量、围、滚、算等方法,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初一是基础,也是关键.此文针对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打好初一数学基础的几点做法.在学习概念、数学思想.整理典型错题,注重反思,积极提问等方面着手,为初二的數学学习铺路。  关键词:初一;数学习惯;数学思想
期刊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預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成不变地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互动而生成的精彩华章,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数
期刊
摘要:例题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技巧,開拓数学思维的主要渠道.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中的例(习)题,挖掘其潜在功能,巧妙地“借题发挥”.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如何进行“借题发挥”.首先,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其次,一题多变,挖掘例(习)题内涵;最后、多题归一,培养总结规律意识。  关键词:借题发挥;例(习)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拓展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为教师普遍接纳,并逐步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然而,它的有效性更为大家所关注,下面结合教学实踐,谈两点肤浅的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