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最缺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提的很可笑,绝大多数会回答:最缺的是钱!政府以发展为第一,民众以挣钱为首位。这可以说是30年改革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已上下达成共识。与前30年阶级斗争为纲相比,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改革前进到今天,当下的中国最缺的是什么呢?我国思想界中不少人认为,是制度。追求物质利益没有错,但必须建立制衡权力、维护人权的制度,否则就会违反正义和平等。我是赞成这种意见的。但是制度建立的前提,需要理念的指引。这就引起了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谈什么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把制度建立起来。然而,究竟要建什么制度认识不统一,怎么能推进制度建设呢?
所以,我认为,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正确的价值理念。发展很重要,金钱也很可爱,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来说,都把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和尺度,除了金钱和财富以外,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那就必然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我国呈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腐败泛滥、犯罪增加、贫富拉大、道德下降、自杀率趋高、精神障碍严重等种种问题,无不都是这种后果的反映。于是,提出要制定规范行为的法律、制度。可是,法律制定出来后效果不佳,真正有效的制度又建立不起来。原因是什么呢?存在来自利益集团的阻力。这是一切制度改革都面临的问题。要冲破阻力,需要力量,而力量要靠神圣、正义的理念来集聚,越来越多的人在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就成为关键。
如何理解价值理念的一元与多元?
有人说,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应该是多元的,有必要就价值理念达成共识吗?这不是很可怕,又要回到一元化的时代。在价值理念一元与多元的问题上存在许多误解和混乱。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主流的价值理念,正是在主流价值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表现为道德、制度、规范。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者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不是没有主流的价值理念,而是对非主流的价值理念的容忍。反对一元化,是指对非主流的价值理念的强迫和压制,而不是反对就价值理念达成必要的共识。
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形式上是多元的,实际上也是一元的。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是幸福,有钱就是一切,金钱、财富成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逼着所有人在金钱、财富上拼比,使本不应该、也不愿意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人也不得不卷入追逐金钱的行列。正如马克思所言:金钱“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一大批官员、医生、教授、学者、校长都拜倒在金钱脚下。由于人的禀赋、爱好、兴趣的不同,金钱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在价值追求上,应该打破一元,倡导多元。我所讲的就价值理念达成共识,正是为了打破金钱、财富的一元,而倡导价值追求的多元。
自由主义的主张与缺陷
自由主义从维护人的权利出发,对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与行为是肯定的。自由主义的鼻祖亚当·斯密则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解释为人的理性,人人追求物质利益必然带来社会的繁荣,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文明的前提。我国自由主义学派对经济改革是肯定的,因为改革释放了人追求利益的权利,并使中国人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身自由。自由主义要求推进经济改革,启动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法治、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维护人的权利,我概括为人要爱自己。
爱自己,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生存。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是不允许爱自己的,“私”是资本主义尾巴、修正主义温床。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利益,不仅行为合法,而且在舆论上受到鼓励,但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得不到承认,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自由主义关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主张,往往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旧社会主义理念,不允许人爱自己,是对人性的蔑视,造成了经济的落后、政治的专制、思想的僵化。自由主义学者呼吁对个人的尊重,是有道理的,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所有忽视个人的主张,不管罩上多么神圣的光环,最终将酿成对人的压制和摧残。但是,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表现为自由主义精神的缺乏,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是法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不是克服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良药。面对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自由主义无能为力,这本是自由主义的思想组成。自由主义存在着缺陷,人仅仅爱自己是不够的。
传统儒学的兴起与争议
针对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传统儒学抬头,并形成了一股热潮。对它赞赏有之,反对有之,几乎水火不容。传统儒学倡导孝悌忠恕,从孝敬父母出发,扩展为爱兄弟、爱老师、爱邻里、爱朋友、爱众生,我概括为爱他人。现代文明与这种情感是冲突的,还是兼容的?现代化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已经为此提供了实证,但是在我国还在争论之中。
人爱自己,这没有错。社会应该为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和不被干涉的权利。但是,自由并不体现人的终极价值,一个在荒岛上自由自在的人并不觉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价值怎么衡量?所谓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满足度,或是客体对主体的需求度。一个人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只是主体的自我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感官的享受和快乐,也可以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但并不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或者为他人所需要时,就有了价值。价值量的多少,取决于供对于求的数量稀缺和时间的长短。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的贡献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既是稀缺的,又是永恒的,所以是最有价值的。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只要你的生命存在,给人帮助,使人受益,就有价值。帮助的人越多、受益的人越多,就越有价值。所以,一个人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一个爱他人的人,就不会沉湎于物质的享受,就会有精神的追求。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是克服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一付良药。
但是,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爱他人,曾被封建统治利用成为专制的工具。自由主义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这一段历史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等同于专制,视为民主、自由、平等的死敌。而倡导传统文化中的极端派,全盘否定现代文明,提出了十分荒唐的全面复古的主张,引起自由主义人士强烈的反感,大多数人也难以接受。
不愿区分精华与糟粕,脏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思想界各种流派达不成共识和形成对立的重要原因 。反自由主义就拿血腥掠夺的历史说事,反传统文化就以封建的专政工具作证。说仁义是吃人,讲自由就是掠夺。人类历史还有什么文化可继承?比如一讲孝,就有人反对。人与人平等,凭什么对父母孝?人与人民主,对父母讲什么敬?孝是专制的根源、封建的遗毒。传统的孝与顺连在一起,孝就是服从。推演开来,就变成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这样,中华传统美德的孝也就成了有毒的历史垃圾。我想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爱的是父母,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养育你、关心你、爱护你,对父母的这份爱、这种情感,不应该回报吗?对父母的惦记、爱戴、敬重超过一般常人,这种情感不正常吗?父母年老体弱,给予物质的照顾、精神的抚慰有违自由、民主的原则吗?孝是启蒙人爱心的起点。中国一些年轻的一代,除了爱自己以外,谁都不爱。孝敬父母是启发爱心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社会主义的反省与探索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口号、新概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这是对旧社会主义的反省、新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得到清晰明了的解释。
今天对社会主义存在各种解读,那什么才是正确?我认为,最容易判别的是,能否为中国最广大的群众,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世界上大多数人认同。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一个起码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理念为中国同胞、世界民众所接受,把别人吓跑了,怎么解放全人类?当年,共产党无权无势,进步青年奔向延安,就是因为共产党有先进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体现于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向往。
社会主义的原意就是维护、照看公共利益。发展生产力是为保障公共利益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无疑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这与资本主义没有区别。社会主义是体现在利益分配的公平、社会保障的健全、公共决策的民主、思想表达的自由、保护环境的重视。我将社会主义对公共利益的维护,通俗地表达为爱大家。
马克思设计的社会主义,出发点是维护、照看公共利益,但手段和途径出现问题,传统的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遭到失败。有些人把此归罪于个别人的背叛,希望再退回去。但这已经不可能了。什么原因造成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传统社会主义既不允许爱自己,蔑视个人的权利;也不允许爱他人,压制人的情感,以民众的物质贫困、真情丧失、思想压抑,换来经济的畸型发展。抛弃自由主义的精髓,丢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空白的基地上怎么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承认人可以追求物质利益,但并没有从理念上认识、制度上保障爱自己的权利;承认继承传统文化,但并没有真正倡导爱他人,而是用政治说教代替道德教育。
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引,这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既可以用来治国,也可以修身、齐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它具有普适性、现实性、实践性、正义性、神圣性、终极性,可以为我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用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推进我国融入现代文明,并创造人类的新文明。
这个问题似乎提的很可笑,绝大多数会回答:最缺的是钱!政府以发展为第一,民众以挣钱为首位。这可以说是30年改革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已上下达成共识。与前30年阶级斗争为纲相比,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改革前进到今天,当下的中国最缺的是什么呢?我国思想界中不少人认为,是制度。追求物质利益没有错,但必须建立制衡权力、维护人权的制度,否则就会违反正义和平等。我是赞成这种意见的。但是制度建立的前提,需要理念的指引。这就引起了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谈什么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把制度建立起来。然而,究竟要建什么制度认识不统一,怎么能推进制度建设呢?
所以,我认为,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正确的价值理念。发展很重要,金钱也很可爱,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来说,都把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和尺度,除了金钱和财富以外,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那就必然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我国呈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腐败泛滥、犯罪增加、贫富拉大、道德下降、自杀率趋高、精神障碍严重等种种问题,无不都是这种后果的反映。于是,提出要制定规范行为的法律、制度。可是,法律制定出来后效果不佳,真正有效的制度又建立不起来。原因是什么呢?存在来自利益集团的阻力。这是一切制度改革都面临的问题。要冲破阻力,需要力量,而力量要靠神圣、正义的理念来集聚,越来越多的人在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就成为关键。
如何理解价值理念的一元与多元?
有人说,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应该是多元的,有必要就价值理念达成共识吗?这不是很可怕,又要回到一元化的时代。在价值理念一元与多元的问题上存在许多误解和混乱。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主流的价值理念,正是在主流价值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表现为道德、制度、规范。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或者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不是没有主流的价值理念,而是对非主流的价值理念的容忍。反对一元化,是指对非主流的价值理念的强迫和压制,而不是反对就价值理念达成必要的共识。
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形式上是多元的,实际上也是一元的。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是幸福,有钱就是一切,金钱、财富成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逼着所有人在金钱、财富上拼比,使本不应该、也不愿意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人也不得不卷入追逐金钱的行列。正如马克思所言:金钱“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一大批官员、医生、教授、学者、校长都拜倒在金钱脚下。由于人的禀赋、爱好、兴趣的不同,金钱不应该成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在价值追求上,应该打破一元,倡导多元。我所讲的就价值理念达成共识,正是为了打破金钱、财富的一元,而倡导价值追求的多元。
自由主义的主张与缺陷
自由主义从维护人的权利出发,对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与行为是肯定的。自由主义的鼻祖亚当·斯密则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解释为人的理性,人人追求物质利益必然带来社会的繁荣,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文明的前提。我国自由主义学派对经济改革是肯定的,因为改革释放了人追求利益的权利,并使中国人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身自由。自由主义要求推进经济改革,启动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法治、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维护人的权利,我概括为人要爱自己。
爱自己,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生存。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是不允许爱自己的,“私”是资本主义尾巴、修正主义温床。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利益,不仅行为合法,而且在舆论上受到鼓励,但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得不到承认,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自由主义关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主张,往往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旧社会主义理念,不允许人爱自己,是对人性的蔑视,造成了经济的落后、政治的专制、思想的僵化。自由主义学者呼吁对个人的尊重,是有道理的,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所有忽视个人的主张,不管罩上多么神圣的光环,最终将酿成对人的压制和摧残。但是,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表现为自由主义精神的缺乏,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是法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不是克服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良药。面对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自由主义无能为力,这本是自由主义的思想组成。自由主义存在着缺陷,人仅仅爱自己是不够的。
传统儒学的兴起与争议
针对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传统儒学抬头,并形成了一股热潮。对它赞赏有之,反对有之,几乎水火不容。传统儒学倡导孝悌忠恕,从孝敬父母出发,扩展为爱兄弟、爱老师、爱邻里、爱朋友、爱众生,我概括为爱他人。现代文明与这种情感是冲突的,还是兼容的?现代化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已经为此提供了实证,但是在我国还在争论之中。
人爱自己,这没有错。社会应该为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和不被干涉的权利。但是,自由并不体现人的终极价值,一个在荒岛上自由自在的人并不觉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价值怎么衡量?所谓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满足度,或是客体对主体的需求度。一个人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只是主体的自我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感官的享受和快乐,也可以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但并不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或者为他人所需要时,就有了价值。价值量的多少,取决于供对于求的数量稀缺和时间的长短。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的贡献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既是稀缺的,又是永恒的,所以是最有价值的。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只要你的生命存在,给人帮助,使人受益,就有价值。帮助的人越多、受益的人越多,就越有价值。所以,一个人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一个爱他人的人,就不会沉湎于物质的享受,就会有精神的追求。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是克服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一付良药。
但是,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爱他人,曾被封建统治利用成为专制的工具。自由主义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这一段历史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等同于专制,视为民主、自由、平等的死敌。而倡导传统文化中的极端派,全盘否定现代文明,提出了十分荒唐的全面复古的主张,引起自由主义人士强烈的反感,大多数人也难以接受。
不愿区分精华与糟粕,脏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思想界各种流派达不成共识和形成对立的重要原因 。反自由主义就拿血腥掠夺的历史说事,反传统文化就以封建的专政工具作证。说仁义是吃人,讲自由就是掠夺。人类历史还有什么文化可继承?比如一讲孝,就有人反对。人与人平等,凭什么对父母孝?人与人民主,对父母讲什么敬?孝是专制的根源、封建的遗毒。传统的孝与顺连在一起,孝就是服从。推演开来,就变成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这样,中华传统美德的孝也就成了有毒的历史垃圾。我想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爱的是父母,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养育你、关心你、爱护你,对父母的这份爱、这种情感,不应该回报吗?对父母的惦记、爱戴、敬重超过一般常人,这种情感不正常吗?父母年老体弱,给予物质的照顾、精神的抚慰有违自由、民主的原则吗?孝是启蒙人爱心的起点。中国一些年轻的一代,除了爱自己以外,谁都不爱。孝敬父母是启发爱心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社会主义的反省与探索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口号、新概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这是对旧社会主义的反省、新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得到清晰明了的解释。
今天对社会主义存在各种解读,那什么才是正确?我认为,最容易判别的是,能否为中国最广大的群众,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世界上大多数人认同。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一个起码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理念为中国同胞、世界民众所接受,把别人吓跑了,怎么解放全人类?当年,共产党无权无势,进步青年奔向延安,就是因为共产党有先进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社会主义的优越体现于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向往。
社会主义的原意就是维护、照看公共利益。发展生产力是为保障公共利益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无疑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这与资本主义没有区别。社会主义是体现在利益分配的公平、社会保障的健全、公共决策的民主、思想表达的自由、保护环境的重视。我将社会主义对公共利益的维护,通俗地表达为爱大家。
马克思设计的社会主义,出发点是维护、照看公共利益,但手段和途径出现问题,传统的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遭到失败。有些人把此归罪于个别人的背叛,希望再退回去。但这已经不可能了。什么原因造成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传统社会主义既不允许爱自己,蔑视个人的权利;也不允许爱他人,压制人的情感,以民众的物质贫困、真情丧失、思想压抑,换来经济的畸型发展。抛弃自由主义的精髓,丢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空白的基地上怎么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承认人可以追求物质利益,但并没有从理念上认识、制度上保障爱自己的权利;承认继承传统文化,但并没有真正倡导爱他人,而是用政治说教代替道德教育。
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引,这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既可以用来治国,也可以修身、齐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它具有普适性、现实性、实践性、正义性、神圣性、终极性,可以为我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用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推进我国融入现代文明,并创造人类的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