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要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本文就从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四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0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诸多名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多看了几本书。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们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为孩子们导航,引领他们进入浩瀚的书海遨游。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遨游书海”的马达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利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推荐图书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图书,自己本身就要博览群书,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教师不妨多和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受,用激情介绍、设置悬念、自然交流等方式推荐学生去看书,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催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定希望读有所获,并且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的赞赏,从而获得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1)读书心得交流会: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早读课前,让他们各向组员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指出它的优点,课后互相传阅;(2)开展朗诵比赛、现场创作故事比赛、猜谜语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3)编辑班刊:由有特长的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投稿,投稿内容可以是他们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是他们读到的科学小知识、优秀小文章、幽默小故事等等。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面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生喜欢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传说等等;初中生喜欢传奇、故事、传记、魔幻小说、惊险小说等等;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籍,男生对科学、体育等方面都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在推荐图书时,要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这是“遨游书海”的航标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现在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
1.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选择有趣、健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在行”
“有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优先的选择,没有有趣的内容,读书就味同嚼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有趣的书刊是我们推荐学生阅读的首选。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们觉得有趣的书都是健康的。例如有些作品艺术手法粗糙,在情爱问题上牵扯过分,甚至宣扬暴力、炫耀财富,完全没有把握好青少年书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杆和伦理底线。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那些有趣、时尚、健康有益的书刊。
2.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探寻“邻家春色”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阅读切入口。如学习《夸父逐日》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在学习《社戏》时阅读有关鲁迅的故事等。这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阅读量。
3.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指导课外阅读时范围要广泛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苦口良药”。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生物、史地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是“遨游书海”的船桨
1.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博精结合阅读法
博精结合是课外阅读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所谓“博”读就是大量而快速地涉猎各种阅读材料,阅读时不必细细咀嚼,不必深入研究,甚至可以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只要掌握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即可。但是,当遇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要“精”读,边读边思考,好的词句、段落要反复诵读、体会,甚至读到会背诵,以汲取其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如果只博不精,就会使阅读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果只精不博,浪费时间,也得不偿失。所以,只有“博精结合”,才能使学生进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状态。
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勤思博想阅读法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托尔斯泰也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边读边思考。阅读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也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只有善于思考,我们才能和文本、作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从而使读物中的思想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思想。
3.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勤摘笔记阅读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学生读过的书很多,但只阅读不积累,收效甚微。所以,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要指导他们专门设置“读书笔记本”,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等一一摘记下来,以便积累更多的知识。
4.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惜时善用阅读法
课外阅读一般是在课外进行。刻苦学习的学生都感到学习时间很紧,很难挤出时间读课外书,其实,只要肯去挤,时间还是有的。三国时的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闲时、夜间、阴雨天可以用来读书。而我们则可以利用寒暑假、周六日、每天早晚,甚至是课间十分钟来读书。这些时间也要懂得科学利用,例如阅读长篇小说和其他较长的文章可以放在假期;短文、百科知识、报纸等可以安排在一些零散的时间里。
四、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这是“遨游书海”的渔获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领悟,都带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鼓励学生解决书中或者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个人的见解,这种个人见解完全可以和书中的见解不同,而且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能够在阅读中对一贯的模式或结论提出异议,这本身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阅读,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渐成学”是我国古代学习论总结的读书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为孩子们遨游书海导航,使他们能更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0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诸多名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多看了几本书。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们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为孩子们导航,引领他们进入浩瀚的书海遨游。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遨游书海”的马达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利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推荐图书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图书,自己本身就要博览群书,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教师不妨多和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受,用激情介绍、设置悬念、自然交流等方式推荐学生去看书,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催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定希望读有所获,并且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的赞赏,从而获得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1)读书心得交流会: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早读课前,让他们各向组员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指出它的优点,课后互相传阅;(2)开展朗诵比赛、现场创作故事比赛、猜谜语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3)编辑班刊:由有特长的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投稿,投稿内容可以是他们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是他们读到的科学小知识、优秀小文章、幽默小故事等等。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面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生喜欢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传说等等;初中生喜欢传奇、故事、传记、魔幻小说、惊险小说等等;女生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籍,男生对科学、体育等方面都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在推荐图书时,要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这是“遨游书海”的航标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现在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
1.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选择有趣、健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在行”
“有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优先的选择,没有有趣的内容,读书就味同嚼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有趣的书刊是我们推荐学生阅读的首选。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们觉得有趣的书都是健康的。例如有些作品艺术手法粗糙,在情爱问题上牵扯过分,甚至宣扬暴力、炫耀财富,完全没有把握好青少年书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杆和伦理底线。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那些有趣、时尚、健康有益的书刊。
2.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探寻“邻家春色”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阅读切入口。如学习《夸父逐日》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在学习《社戏》时阅读有关鲁迅的故事等。这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阅读量。
3.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指导课外阅读时范围要广泛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苦口良药”。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生物、史地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这是“遨游书海”的船桨
1.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博精结合阅读法
博精结合是课外阅读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所谓“博”读就是大量而快速地涉猎各种阅读材料,阅读时不必细细咀嚼,不必深入研究,甚至可以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只要掌握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即可。但是,当遇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要“精”读,边读边思考,好的词句、段落要反复诵读、体会,甚至读到会背诵,以汲取其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如果只博不精,就会使阅读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果只精不博,浪费时间,也得不偿失。所以,只有“博精结合”,才能使学生进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状态。
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勤思博想阅读法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托尔斯泰也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边读边思考。阅读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也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只有善于思考,我们才能和文本、作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从而使读物中的思想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思想。
3.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勤摘笔记阅读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学生读过的书很多,但只阅读不积累,收效甚微。所以,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要指导他们专门设置“读书笔记本”,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等一一摘记下来,以便积累更多的知识。
4.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惜时善用阅读法
课外阅读一般是在课外进行。刻苦学习的学生都感到学习时间很紧,很难挤出时间读课外书,其实,只要肯去挤,时间还是有的。三国时的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闲时、夜间、阴雨天可以用来读书。而我们则可以利用寒暑假、周六日、每天早晚,甚至是课间十分钟来读书。这些时间也要懂得科学利用,例如阅读长篇小说和其他较长的文章可以放在假期;短文、百科知识、报纸等可以安排在一些零散的时间里。
四、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这是“遨游书海”的渔获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领悟,都带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鼓励学生解决书中或者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个人的见解,这种个人见解完全可以和书中的见解不同,而且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能够在阅读中对一贯的模式或结论提出异议,这本身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阅读,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积渐成学”是我国古代学习论总结的读书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为孩子们遨游书海导航,使他们能更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