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先生的论文《陈那以前之因明》是中国近代因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在因明研究领域很有创见,尤其在因明义理方面。他指出古因明也有三支、分即现是名学上所谓连珠或三段论法,并对《方便心论》做了专题研究
关键词 许地山 因明 三支 连珠 方便心论
许地山先生作为文学家广为人知,但鲜有人了解这样的一位文学家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精研。在因明的研究中,他系统批阅了因明诸论,并参考国外很多学者研究因明的论著,最后得心血之论《陈那以前之因明》(原名为《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论文最初发表于《燕京学报》第9期第1745页(1931年6月出版),后来被载于三本专著:第一,许地山著《道教、因明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豍;第二,《古因明要解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豎;第三,老北大讲义系列之《陈那以前之因明》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豏。另外在陈士强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也收录了该论文。可是许地山先生的因明成就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介许先生在因明义理方面的成果:
(一)指出古因明中也有三支。数论派的论式为:
宗:有胜
因:以见次第有坏相故
喻:如见树皮知有树心。
无著论师认为这是数论派私量所量,其实是没有胜的。可以列出两个论式:
其一为:
宗:无胜
因:见相坏故
喻:犹如兔角
其二为:
宗:有兔角
因:见相坏故
喻:如树皮等
这样来看,实际上是三支而不是五支。数论师以圣因为不生,常遍一切处,无著说胜既不生,当如石女儿,若如虚空遍一切处,则普遍的胜不能成立;若如涅槃的常住,则无物无体,也不能说为有或不有。这里无著则指明宗、因、喻三支。数论师在论式上去三支,实际为五分,不过特举三支而已,恐怕合、结二支在宗、因、喻三支之外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不被重视。自《瑜伽师地论》以来,佛教的论理有重置三支的倾向。但是释刚晓对此一观点似乎不太认同,在他的论文《关于因明的支分》中提出“不过,这个《〈压服量论〉论科文注》是公元六百五十年的著作,其时去龙树已远,而陈那论师约生于400年,寂于480年,陈那系新因明既早已建立,所以也可能《〈压服量论〉论科文注》的注者是用的陈那新因明的说法去解释龙树原作的。根据这个说古因明就有三支的说法的根据不充分。”豐
(二)指出“分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或三段论法”。在《中论》部分《回诤论》是龙树批评尼也耶派足目所立的量论而创作的。主要观点就是“量不是自己建立的,量能自建立于能建立对象的理论不成立。”龙树的两部著作,主要论诤的是哲学思想,涉及逻辑的非常少。《〈压服量论〉论》相传为龙树所著,主要内容是批评足目所立的十六范畴。许先生特意对“分”做了解释“分(Avayava)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Syllogism)或三段论法(Rati-ocination)”,此中三支便是宗、因、喻。因即名学上所谓推理(reasons)。连珠是古人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论证推理形式而做出的一种尝试,脱胎于《墨经》中的逻辑推类思想,逐渐发展演化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所以“连珠”的概念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修辞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称为连珠体;再就是逻辑推理形式的性质。我们这里指的是后一种。连珠的推理形式有二段式、三段式和复杂式之分。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因明论式、连珠和三段论做些比较分析。
从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因明论式与连珠更接近。因明论式源于佛教教义的辩诤,连珠源于古代学术观点的辩诤,为了己方的辩论更有理、有力,逐渐发展演进而成,所以都有很强的语用学色彩。而三段论则是思维规则,其目的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体现思维的合法性。
从形式化程度来讲,三段论的形式化程度最强,其次为因明论式,连珠为最弱。逻辑的三段论如果断定了某种东西,则唯其如此必然推出与所断定的不相同的东西,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名词只需用抽象的字母即可体现必然推出关系。因明论式,无论五支还是三支都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宗在前,因随后。连珠的前提和结论则可前可后,灵活多样。
就逻辑性质而言,各有特点。因明论式由五支发展为三支。五支(宗、因、喻、合、结)主要是譬喻及演绎逻辑的综合应用,必然性不完全;发展到三支(宗、因、喻)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保证了三支论式的必然性,具备了归纳、演绎的属性;三段论则是纯演绎推理。而且因明三支论式和三段论中词的媒介形式也很大差异。三段论是通过中项的周延性把大项和小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支撑起来,而因明三支论式则是通过因在宗、同喻和异喻三种不同关系中具有的不同要求来贯通的。连珠的逻辑性质比较复杂。我们举一三连珠例:
臣闻: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
是以众听所倾,非假百里之操;万夫婉娈,非俟西子之颜。
故圣人随世以擢佐,明主因时而命官。豑
此三连珠,以“臣闻”“是以”“故”相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演绎推理,但是,这种演绎独具特色。首先各段中是一个演绎,然后一、二两段合为前提,类比出另一组演绎。单纯从三连珠的形式和逻辑性质来看,就大大区别于因明论式,更何况,连珠的形式灵活多样,总体而言连珠融合了譬喻、推类、归纳、演绎多种逻辑性质,而且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连珠形式逻辑形式也不尽相同。
综上,我们觉得许先生“分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或三段论法”的结论可能还需再斟酌。
(三)专题论述龙树的《方便心论》。对于龙树,很多人注重于其哲学思想的剖析和解读,比如前苏联彻尔巴茨基曾经指出“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并将其中观思想与布拉德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比较,实际上在龙树的以上论著中与因明关系最紧密的当属《方便心论》。而许先生恰恰从别人所没有关注到的内容中,萃取出了当中与因明紧密相关的思想浪花,并加以规整理清。 《方便心论》这部分许先生用了很多笔墨来介绍。《方便心论》相传为龙树所著,许先生认为此书作者究竟为谁还有待考究,“宇井先生以它是龙树以前的小乘学者的作品,说得很近情理”。他指出:《方便心论》的作者因为卫世师派及其他学派立说分歧,故造此论以明辩论的方法和思维的正轨。《方便心论》兼有逻辑学和雄辩法的性质。在介绍知因的部分,许先生提出“首先,知因有现见、比知、喻知、随经四种,现见最重要,其它三种都有现见而得。现见不一定真实。”“知因还有第二范畴即为推度。”豒在此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在知因的四种分类中已经有了比知,为何这里还有第二范畴推度也为比知?同时,其文指出二十种相应法与二十四倒难有很多类似,已经存在逻辑因素在论辩中的应用。但是明显可见《方便心论》中很多名目的分类似有重复,而且也有逻辑与诡辩相交合的现象。
另外,按照吕澂先生对因明沿革的分期,古新因明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佛说至马鸣(此迄佛灭后五百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论;第二阶段自龙树至青目(此迄佛灭后八百年)论法渐详,散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第三阶段自弥勒至于世亲德慧(此迄佛灭后千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如实论等;第四阶段,自陈那至于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后千一百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因明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第五阶段,自法称至于天喜(此迄佛灭后千五百年)因明再盛,无专书,但梵蕃本具在。豓按照这样的沿革,许先生的论文涉及古因明的时代之久,史料之广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罕见的。
本文系湖北省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弘继汉传因明的困境与出路》(2010q12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许地山.道教、因明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94:228.
②③⑥许地山.陈那以前之因明(老北大讲义)[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编者语,第31、14、118.
④释刚晓.关于因明的支分.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7641.
⑤王克喜.推类视角下的连主体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7).
⑦虞愚.因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1月,第三章第5页.
参考文献:
[1]薛克翘.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J].文史哲,2003(7).
[2]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曾昭式.逻辑范式与中国现代时期的因明研究[J].现代哲学,2009(5).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关键词 许地山 因明 三支 连珠 方便心论
许地山先生作为文学家广为人知,但鲜有人了解这样的一位文学家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精研。在因明的研究中,他系统批阅了因明诸论,并参考国外很多学者研究因明的论著,最后得心血之论《陈那以前之因明》(原名为《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论文最初发表于《燕京学报》第9期第1745页(1931年6月出版),后来被载于三本专著:第一,许地山著《道教、因明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豍;第二,《古因明要解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豎;第三,老北大讲义系列之《陈那以前之因明》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豏。另外在陈士强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也收录了该论文。可是许地山先生的因明成就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介许先生在因明义理方面的成果:
(一)指出古因明中也有三支。数论派的论式为:
宗:有胜
因:以见次第有坏相故
喻:如见树皮知有树心。
无著论师认为这是数论派私量所量,其实是没有胜的。可以列出两个论式:
其一为:
宗:无胜
因:见相坏故
喻:犹如兔角
其二为:
宗:有兔角
因:见相坏故
喻:如树皮等
这样来看,实际上是三支而不是五支。数论师以圣因为不生,常遍一切处,无著说胜既不生,当如石女儿,若如虚空遍一切处,则普遍的胜不能成立;若如涅槃的常住,则无物无体,也不能说为有或不有。这里无著则指明宗、因、喻三支。数论师在论式上去三支,实际为五分,不过特举三支而已,恐怕合、结二支在宗、因、喻三支之外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不被重视。自《瑜伽师地论》以来,佛教的论理有重置三支的倾向。但是释刚晓对此一观点似乎不太认同,在他的论文《关于因明的支分》中提出“不过,这个《〈压服量论〉论科文注》是公元六百五十年的著作,其时去龙树已远,而陈那论师约生于400年,寂于480年,陈那系新因明既早已建立,所以也可能《〈压服量论〉论科文注》的注者是用的陈那新因明的说法去解释龙树原作的。根据这个说古因明就有三支的说法的根据不充分。”豐
(二)指出“分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或三段论法”。在《中论》部分《回诤论》是龙树批评尼也耶派足目所立的量论而创作的。主要观点就是“量不是自己建立的,量能自建立于能建立对象的理论不成立。”龙树的两部著作,主要论诤的是哲学思想,涉及逻辑的非常少。《〈压服量论〉论》相传为龙树所著,主要内容是批评足目所立的十六范畴。许先生特意对“分”做了解释“分(Avayava)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Syllogism)或三段论法(Rati-ocination)”,此中三支便是宗、因、喻。因即名学上所谓推理(reasons)。连珠是古人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论证推理形式而做出的一种尝试,脱胎于《墨经》中的逻辑推类思想,逐渐发展演化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所以“连珠”的概念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修辞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称为连珠体;再就是逻辑推理形式的性质。我们这里指的是后一种。连珠的推理形式有二段式、三段式和复杂式之分。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因明论式、连珠和三段论做些比较分析。
从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因明论式与连珠更接近。因明论式源于佛教教义的辩诤,连珠源于古代学术观点的辩诤,为了己方的辩论更有理、有力,逐渐发展演进而成,所以都有很强的语用学色彩。而三段论则是思维规则,其目的是由已知推出未知,体现思维的合法性。
从形式化程度来讲,三段论的形式化程度最强,其次为因明论式,连珠为最弱。逻辑的三段论如果断定了某种东西,则唯其如此必然推出与所断定的不相同的东西,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名词只需用抽象的字母即可体现必然推出关系。因明论式,无论五支还是三支都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宗在前,因随后。连珠的前提和结论则可前可后,灵活多样。
就逻辑性质而言,各有特点。因明论式由五支发展为三支。五支(宗、因、喻、合、结)主要是譬喻及演绎逻辑的综合应用,必然性不完全;发展到三支(宗、因、喻)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保证了三支论式的必然性,具备了归纳、演绎的属性;三段论则是纯演绎推理。而且因明三支论式和三段论中词的媒介形式也很大差异。三段论是通过中项的周延性把大项和小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支撑起来,而因明三支论式则是通过因在宗、同喻和异喻三种不同关系中具有的不同要求来贯通的。连珠的逻辑性质比较复杂。我们举一三连珠例:
臣闻: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
是以众听所倾,非假百里之操;万夫婉娈,非俟西子之颜。
故圣人随世以擢佐,明主因时而命官。豑
此三连珠,以“臣闻”“是以”“故”相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演绎推理,但是,这种演绎独具特色。首先各段中是一个演绎,然后一、二两段合为前提,类比出另一组演绎。单纯从三连珠的形式和逻辑性质来看,就大大区别于因明论式,更何况,连珠的形式灵活多样,总体而言连珠融合了譬喻、推类、归纳、演绎多种逻辑性质,而且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连珠形式逻辑形式也不尽相同。
综上,我们觉得许先生“分即现时名学上所谓连珠或三段论法”的结论可能还需再斟酌。
(三)专题论述龙树的《方便心论》。对于龙树,很多人注重于其哲学思想的剖析和解读,比如前苏联彻尔巴茨基曾经指出“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并将其中观思想与布拉德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比较,实际上在龙树的以上论著中与因明关系最紧密的当属《方便心论》。而许先生恰恰从别人所没有关注到的内容中,萃取出了当中与因明紧密相关的思想浪花,并加以规整理清。 《方便心论》这部分许先生用了很多笔墨来介绍。《方便心论》相传为龙树所著,许先生认为此书作者究竟为谁还有待考究,“宇井先生以它是龙树以前的小乘学者的作品,说得很近情理”。他指出:《方便心论》的作者因为卫世师派及其他学派立说分歧,故造此论以明辩论的方法和思维的正轨。《方便心论》兼有逻辑学和雄辩法的性质。在介绍知因的部分,许先生提出“首先,知因有现见、比知、喻知、随经四种,现见最重要,其它三种都有现见而得。现见不一定真实。”“知因还有第二范畴即为推度。”豒在此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在知因的四种分类中已经有了比知,为何这里还有第二范畴推度也为比知?同时,其文指出二十种相应法与二十四倒难有很多类似,已经存在逻辑因素在论辩中的应用。但是明显可见《方便心论》中很多名目的分类似有重复,而且也有逻辑与诡辩相交合的现象。
另外,按照吕澂先生对因明沿革的分期,古新因明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佛说至马鸣(此迄佛灭后五百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论;第二阶段自龙树至青目(此迄佛灭后八百年)论法渐详,散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第三阶段自弥勒至于世亲德慧(此迄佛灭后千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如实论等;第四阶段,自陈那至于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后千一百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因明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第五阶段,自法称至于天喜(此迄佛灭后千五百年)因明再盛,无专书,但梵蕃本具在。豓按照这样的沿革,许先生的论文涉及古因明的时代之久,史料之广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罕见的。
本文系湖北省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弘继汉传因明的困境与出路》(2010q12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许地山.道教、因明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94:228.
②③⑥许地山.陈那以前之因明(老北大讲义)[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编者语,第31、14、118.
④释刚晓.关于因明的支分.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7641.
⑤王克喜.推类视角下的连主体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7).
⑦虞愚.因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1月,第三章第5页.
参考文献:
[1]薛克翘.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J].文史哲,2003(7).
[2]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曾昭式.逻辑范式与中国现代时期的因明研究[J].现代哲学,2009(5).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