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教育教学渐渐失去活力,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历史学科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而灌输式的教学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损害了历史学科的生命力,正如学生所说“听课无味、背书太累、考后作废”。历史学科的活力从哪里来,其价值如何体现?不能不引人深思。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缕春风,带来了新的气息。作为新生事物,其从诞生到扎根还要有一个过程,怎样教和怎样考经常引起教师的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1月盐城市举行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本人有幸被抽调作为评委参与这次活动,听评了12节中青年教师的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带着个人的思考与选手们一起去探索新课程,产生了诸多的感想。
一、历史学科的活力从哪里来
1.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对历史情境的再现
历史学科就其内容来讲具有过去性,其真实情况不可再现。历史事件通常都是靠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的,这当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次会课有10位教师运用了历史视频,把复杂的历史事件以简洁的方式演绎出来,特别是《武昌起义》视频,其中急促的脚步声、短促的哨声、轰然的炮声和来往的人影,配合解说人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有6位教师安排了小品演出,内容有天京变乱、辛亥革命后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等。教师选择了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片段,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情节,几位学生就把历史情境生动地演示出来,一位教师还自己担任了演员,增加了戏剧性互动色彩。无论是视频还是小品,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引颈而望”“举头凝望”比比皆是,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吸引”“注意”。
现代教育教学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历史材料,历史学科具有别的科目无法取代的资源优势。事实说明,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敢于创新,细心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宝藏,我们就会赢得学生喜爱。
2.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对学生竞争与创新精神的激发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不同于娱乐节目。现代的大众媒介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历史故事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方法和过程,其实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形成自主评价。这是产生课堂效益的强大动力。怎样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到主动参与呢?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
历史小品的演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反映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如《辛亥革命的影响》话剧中,学生就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神情、语气都塑造得生动自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变化》小品与我所见的剧本语言也不同。学生之间又会形成互动作用,台下的学生不止是观众,也在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研究着各个角色。这就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
分组活动也是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分组,类别多样:正方组和反方组,答题组和评价组等。事实说明,分组活动会形成一种增效的效应。在竞争中,“你行我也行”的意识会产生巨大动力。一位教师模仿“夺标800”,真正把学生的热情推到高潮;一位教师特地设立评价组,设计评价的项目,由该小组对答题和表演的学生予以评价,下课前公布。这样促使答题者注重答题的准确性、流畅性,表演者更注重自己的形象。
3.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教师的魅力
教师的魅力首先在于课堂语言,这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做得比较好。有的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启发性,有的富有激情、具有鼓动性,有的语言精练、简洁实用。当然,教师魅力的关键是准确的自我定位。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及学生成长的发现者和欣赏者。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教师,他自己担当了演员,与学生同台演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伙伴,师生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也控制了演出的节奏。演出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喜爱什么样的教师。
二、历史学科的价值体现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三维目标体现学生发展本位的思想,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知识和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考查和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更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为处理好三维目标,有的教师设计知识体系结构,以结构为总纲,逐条解析;有的教师设计课堂结构体系,以结构为线索,按部就班顺次开展教学活动,知识和能力目标都得到有效的落实。在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也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否则,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就无法体现。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来看,以往的历史教学也讲思想教育,但注重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结论。如在讲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时,我们会一次次强调“巨大影响”、“伟大意义”,这种把结论强加于人的教学其实没有意义,有人称之为“脖子以上的教学”,没有促成学生内心的体验,待考完试以后,这种“伟大意义”对学生就没有意义了。现在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体会形成一种感悟和心灵的共鸣。比如,《武昌起义》视频演绎了剧烈动荡的历史时代,学生从中自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爱憎之情油然而生,胜过千言万语。《天京变乱》、《辛亥革命的影响》小品的演示胜过我们强调“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辛亥革命具有伟大意义”。让历史学科中蕴涵的巨大精神魅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真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从过程和方法看,历史学科绝不是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因为这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发展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要求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传授知识转向发展智力,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注重识记转向注重创造和运用,封闭转向开放。如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一名教师编写的小品话剧《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北京一家茶馆中三名男女青年和一位老人展开了对话。通过对话,揭示了推翻君主专制的史实和辛亥革命以后政治方面的变化,如有了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以及剪掉辫子、民主观念等,也反映了新旧思想观念仍在斗争的历史事实。小品话剧的表演,本身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学生从小品本身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比之读背书本更带有直观和感性的色彩,体现了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注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又体现了识记转向创造运用;从小品中总结历史结论,则体现了发展智力教学的开放性。
三维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知识和能力是载体,过程和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教学有法而无定式。这次活动也反映出现阶段历史教学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中仍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师对教材分析过于细致,使课堂“密不透风”;一种是过分追求新颖的形式,频繁的活动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课堂热热闹闹但未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教学技术还需要提高,视频内容的选择往往是照搬了现成的作品,有些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教学要求,需要剪辑技术处理,有的课件画面变换频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品的内容创新性不够,不少取材于初中书本,有些情节不尽符合史实。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复习的环节等等。这些可能是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当然,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缕春风,带来了新的气息。作为新生事物,其从诞生到扎根还要有一个过程,怎样教和怎样考经常引起教师的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1月盐城市举行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本人有幸被抽调作为评委参与这次活动,听评了12节中青年教师的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带着个人的思考与选手们一起去探索新课程,产生了诸多的感想。
一、历史学科的活力从哪里来
1.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对历史情境的再现
历史学科就其内容来讲具有过去性,其真实情况不可再现。历史事件通常都是靠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的,这当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次会课有10位教师运用了历史视频,把复杂的历史事件以简洁的方式演绎出来,特别是《武昌起义》视频,其中急促的脚步声、短促的哨声、轰然的炮声和来往的人影,配合解说人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有6位教师安排了小品演出,内容有天京变乱、辛亥革命后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等。教师选择了历史事件中的一个片段,设计出简洁明了的情节,几位学生就把历史情境生动地演示出来,一位教师还自己担任了演员,增加了戏剧性互动色彩。无论是视频还是小品,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引颈而望”“举头凝望”比比皆是,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吸引”“注意”。
现代教育教学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历史材料,历史学科具有别的科目无法取代的资源优势。事实说明,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敢于创新,细心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宝藏,我们就会赢得学生喜爱。
2.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对学生竞争与创新精神的激发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不同于娱乐节目。现代的大众媒介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历史故事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方法和过程,其实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形成自主评价。这是产生课堂效益的强大动力。怎样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到主动参与呢?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
历史小品的演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反映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如《辛亥革命的影响》话剧中,学生就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神情、语气都塑造得生动自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变化》小品与我所见的剧本语言也不同。学生之间又会形成互动作用,台下的学生不止是观众,也在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研究着各个角色。这就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
分组活动也是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分组,类别多样:正方组和反方组,答题组和评价组等。事实说明,分组活动会形成一种增效的效应。在竞争中,“你行我也行”的意识会产生巨大动力。一位教师模仿“夺标800”,真正把学生的热情推到高潮;一位教师特地设立评价组,设计评价的项目,由该小组对答题和表演的学生予以评价,下课前公布。这样促使答题者注重答题的准确性、流畅性,表演者更注重自己的形象。
3.历史学科的活力来自教师的魅力
教师的魅力首先在于课堂语言,这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做得比较好。有的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启发性,有的富有激情、具有鼓动性,有的语言精练、简洁实用。当然,教师魅力的关键是准确的自我定位。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以及学生成长的发现者和欣赏者。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教师,他自己担当了演员,与学生同台演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伙伴,师生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也控制了演出的节奏。演出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喜爱什么样的教师。
二、历史学科的价值体现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三维目标体现学生发展本位的思想,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知识和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考查和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更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为处理好三维目标,有的教师设计知识体系结构,以结构为总纲,逐条解析;有的教师设计课堂结构体系,以结构为线索,按部就班顺次开展教学活动,知识和能力目标都得到有效的落实。在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也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否则,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就无法体现。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来看,以往的历史教学也讲思想教育,但注重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结论。如在讲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时,我们会一次次强调“巨大影响”、“伟大意义”,这种把结论强加于人的教学其实没有意义,有人称之为“脖子以上的教学”,没有促成学生内心的体验,待考完试以后,这种“伟大意义”对学生就没有意义了。现在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体会形成一种感悟和心灵的共鸣。比如,《武昌起义》视频演绎了剧烈动荡的历史时代,学生从中自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爱憎之情油然而生,胜过千言万语。《天京变乱》、《辛亥革命的影响》小品的演示胜过我们强调“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辛亥革命具有伟大意义”。让历史学科中蕴涵的巨大精神魅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真正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从过程和方法看,历史学科绝不是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因为这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发展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要求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传授知识转向发展智力,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注重识记转向注重创造和运用,封闭转向开放。如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一名教师编写的小品话剧《辛亥革命的影响》,选择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北京一家茶馆中三名男女青年和一位老人展开了对话。通过对话,揭示了推翻君主专制的史实和辛亥革命以后政治方面的变化,如有了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以及剪掉辫子、民主观念等,也反映了新旧思想观念仍在斗争的历史事实。小品话剧的表演,本身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学生从小品本身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比之读背书本更带有直观和感性的色彩,体现了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注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又体现了识记转向创造运用;从小品中总结历史结论,则体现了发展智力教学的开放性。
三维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知识和能力是载体,过程和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教学有法而无定式。这次活动也反映出现阶段历史教学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中仍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师对教材分析过于细致,使课堂“密不透风”;一种是过分追求新颖的形式,频繁的活动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课堂热热闹闹但未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教学技术还需要提高,视频内容的选择往往是照搬了现成的作品,有些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教学要求,需要剪辑技术处理,有的课件画面变换频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品的内容创新性不够,不少取材于初中书本,有些情节不尽符合史实。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复习的环节等等。这些可能是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当然,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