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速度滑冰运动训练由“量”的管理到“质”的控制是训练科学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鉴于对运动训练基础、规律和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其中一些属于对运动训练质量的认识程度问题,而也有一些对训练质量的曲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观点非但没有给运动训练带来质的飞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运动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 运动训练 阻碍 发展
一、当前,我国速度滑冰竞技体育出现了一种盲目增加训练强度的倾向,试图通过提高训练的强度,解决长期存在的训练质量问题,甚至认为许多落后项目与世界先进说平的差距,就在于训练强度不够高的原因,在这训练思想的主导下,普遍提高了训练强度。从训练强度的这一多边复合关系来看,它的大小既涉及到训练强度本身,例如每一次练习的快慢,又关系到训练时间、难度、间歇、频率和密度等。
从训练负荷的构成可以看出,训练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提高。
(一)单纯提高每一次练习的强度,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二)提高练习强度的同时改变其他负荷的要素,例如减小训练量增加练习强度,减少间歇时间和总的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加大训练密度、频率或难度增加训练强度。
这两种方式分别在整体上或单位时间上加大了训练的强度,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将给运动员机体造成较以前更大的负荷刺激。但是,从人体运动的适应机制来看,训练强度本身并不能决定训练质量的优劣,更不是越大越好,上述提高训练强度的方式,都不能直接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是以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目标,最大潜能的挖掘时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逐步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负荷强度组成,而绝不是只有大强度的训练,竞技运动水平只能在充分了解项目特征和运动员个体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负荷强度刺激机体,使其有序和逐渐地得到提高。
二、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强度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成年运动员相比,片面提高强度的做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展将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过高的训练强度超出了青少年选手的生理负荷能力,增加了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运动器官和系统的生理负荷,不仅造成部分素质的发展过早出现停滞,而且还极易引发过度训练和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其次,过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也是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与技术脱节的主要诱因,高强度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以力量、耐力和速度为主的训练内容上,协调、灵敏和柔韧等与技术密切相关的素质在高强度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人体的机能潜力在遗传因素的制约下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认为,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负荷量与运动能力一直呈正比例的线性增长,无论给与运动员什么样的刺激都应该得到良性的应答,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并不是只体现“大运动量”和“高强度”上,许多中、低量(强度)的训练是训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中、低训练负荷就谈不到高强度训练,训练中的快与慢、大与小和高与低是相对的关系,简单地强调大强度,将训练质量直接与“高负荷”挂钩,单纯以“疲劳”程度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和依据,是一种不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
三、速度滑冰运动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它时时刻刻都与“恢复”相伴而行,对于赛事频繁的项目来说运动员除了比拼训练水平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在较量身体的恢复能力。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体力的恢复时间与机体的疲劳程度密切相关,而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的强度而不是训练的时间。短时间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训练内容给机体带来的疲劳高于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训练。因此,以增加单位训练密度和强度来压缩训练时间的做法,并不以为着对机体刺激强度的降低,在很多情况下其刺激强度反而可能高于时间长、平均强度低的训练。这种集中负荷的训练方式不仅会使一些重要的能力,例如有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表面上短暂的训练时间会掩饰机体的疲劳程度,成为引发损伤或过度训练的诱因。从体能类项目的整体发展来看,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训练负荷量下降,强度提高的情况,也就是说,訓练强度与训练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此相反,近年许多体能类项目的训练时间出现增长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耐力对体能类项目,尤其是长距离耐力项目的重要作用。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大强度的训练,大强度的训练是速度滑冰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运动员机体的适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快更好更强是速度滑冰运动项目追求的目标,大强度的训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训练手段的应用都有其科学的依据和支持,训练的量与强度设计应该符合专项特点和运动员的生理状况,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单独提高量或强度的做法都会破坏这种受生理条件制约的平衡关系。另一方面,在比例上不变而同时增加量和强度的做法对机体的影响更大,如果超出了生理极限就容易造成对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尽管大强度的训练时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必须在科学训练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计划和实施。
摘 要 速度滑冰运动训练由“量”的管理到“质”的控制是训练科学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鉴于对运动训练基础、规律和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其中一些属于对运动训练质量的认识程度问题,而也有一些对训练质量的曲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观点非但没有给运动训练带来质的飞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运动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 运动训练 阻碍 发展
一、当前,我国速度滑冰竞技体育出现了一种盲目增加训练强度的倾向,试图通过提高训练的强度,解决长期存在的训练质量问题,甚至认为许多落后项目与世界先进说平的差距,就在于训练强度不够高的原因,在这训练思想的主导下,普遍提高了训练强度。从训练强度的这一多边复合关系来看,它的大小既涉及到训练强度本身,例如每一次练习的快慢,又关系到训练时间、难度、间歇、频率和密度等。
从训练负荷的构成可以看出,训练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提高。
(一)单纯提高每一次练习的强度,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二)提高练习强度的同时改变其他负荷的要素,例如减小训练量增加练习强度,减少间歇时间和总的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加大训练密度、频率或难度增加训练强度。
这两种方式分别在整体上或单位时间上加大了训练的强度,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将给运动员机体造成较以前更大的负荷刺激。但是,从人体运动的适应机制来看,训练强度本身并不能决定训练质量的优劣,更不是越大越好,上述提高训练强度的方式,都不能直接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是以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目标,最大潜能的挖掘时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逐步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负荷强度组成,而绝不是只有大强度的训练,竞技运动水平只能在充分了解项目特征和运动员个体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负荷强度刺激机体,使其有序和逐渐地得到提高。
二、不同年龄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强度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成年运动员相比,片面提高强度的做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展将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过高的训练强度超出了青少年选手的生理负荷能力,增加了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运动器官和系统的生理负荷,不仅造成部分素质的发展过早出现停滞,而且还极易引发过度训练和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其次,过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也是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与技术脱节的主要诱因,高强度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以力量、耐力和速度为主的训练内容上,协调、灵敏和柔韧等与技术密切相关的素质在高强度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人体的机能潜力在遗传因素的制约下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认为,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负荷量与运动能力一直呈正比例的线性增长,无论给与运动员什么样的刺激都应该得到良性的应答,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并不是只体现“大运动量”和“高强度”上,许多中、低量(强度)的训练是训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中、低训练负荷就谈不到高强度训练,训练中的快与慢、大与小和高与低是相对的关系,简单地强调大强度,将训练质量直接与“高负荷”挂钩,单纯以“疲劳”程度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和依据,是一种不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
三、速度滑冰运动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它时时刻刻都与“恢复”相伴而行,对于赛事频繁的项目来说运动员除了比拼训练水平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在较量身体的恢复能力。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体力的恢复时间与机体的疲劳程度密切相关,而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的强度而不是训练的时间。短时间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训练内容给机体带来的疲劳高于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训练。因此,以增加单位训练密度和强度来压缩训练时间的做法,并不以为着对机体刺激强度的降低,在很多情况下其刺激强度反而可能高于时间长、平均强度低的训练。这种集中负荷的训练方式不仅会使一些重要的能力,例如有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表面上短暂的训练时间会掩饰机体的疲劳程度,成为引发损伤或过度训练的诱因。从体能类项目的整体发展来看,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训练负荷量下降,强度提高的情况,也就是说,訓练强度与训练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此相反,近年许多体能类项目的训练时间出现增长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耐力对体能类项目,尤其是长距离耐力项目的重要作用。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大强度的训练,大强度的训练是速度滑冰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运动员机体的适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快更好更强是速度滑冰运动项目追求的目标,大强度的训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任何训练手段的应用都有其科学的依据和支持,训练的量与强度设计应该符合专项特点和运动员的生理状况,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单独提高量或强度的做法都会破坏这种受生理条件制约的平衡关系。另一方面,在比例上不变而同时增加量和强度的做法对机体的影响更大,如果超出了生理极限就容易造成对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尽管大强度的训练时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必须在科学训练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计划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