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虽然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实践的改变,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逐步推行、循序渐进。本文通过对创新教学方法的分析,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改革和创新。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实践的检验,已经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在部分教师心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当前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依旧以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二是教师和学生都对测试分数过于重视,而忽略数学能力的培养。要转变这两方面的问题,除了要转变教师观念外,还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复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方法,来适应新课改后教学目标的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过程和教师观念的改变。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结构,拓展教学内容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明显变少,但知识点却并没有缩减。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学生面临着考核和升学的压力,在教材中获取的知识点,却很难得到足够机会训练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背景知识、测试训练等进行适当扩充。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配套设施,设置数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也应加入更多探索问题: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够带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各种数学活动的展开,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高年级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自主思维正在逐渐形成,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耐心也在不断发展。相对低年级,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面对的问题不再是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维持在学习上。传统教学方法,更重视教学纪律,却很少关心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终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逐渐进入教学课堂,比如微课、动画教学、视频教学等。但创新教学形式,不应是一味地将原本严肃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起来,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比如,在学习分数一节时,原本应通过道具来展示分数的概念,但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已经很透彻,并不需要看似花哨的道具展示来进行解释,反而运算过程却成为学习的难点。于是笔者将原本的教学步骤进行调整,删去了概念解释的道具展示过程,而加入了运算过程的动画展示。
三、创新教学目标,重视能力培养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更加重视卷面成绩的提高,而忽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高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对学习成绩更加重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在高年级,学生面对的数学问题逐渐复杂,很多题目并不是通过简单计算就能完全解答。这个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题目解答过程的教授,更应关注学生解题思路、解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视。数学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的知识,而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未来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四、創新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发展
新课标中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那评价体系自然也不能只看某次考试的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组成、实践过程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评价标准和方法:如果学生本身就信心不足,那就需要从学生的长处出发,以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建立自信;如果学生非常自信,则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不足,告诫他戒骄戒躁,发现进步空间。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并不应局限在数学这一学科之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实施,学生能力发展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初步具备了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数学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燕频.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3):120-122.
[2] 徐丽娟.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科学,2011,(08):111.
[3] 张现娥. 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上),2018(4):16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改革和创新。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实践的检验,已经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在部分教师心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当前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依旧以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二是教师和学生都对测试分数过于重视,而忽略数学能力的培养。要转变这两方面的问题,除了要转变教师观念外,还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复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方法,来适应新课改后教学目标的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过程和教师观念的改变。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结构,拓展教学内容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明显变少,但知识点却并没有缩减。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学生面临着考核和升学的压力,在教材中获取的知识点,却很难得到足够机会训练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背景知识、测试训练等进行适当扩充。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配套设施,设置数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也应加入更多探索问题: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够带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各种数学活动的展开,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高年级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自主思维正在逐渐形成,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耐心也在不断发展。相对低年级,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面对的问题不再是随时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维持在学习上。传统教学方法,更重视教学纪律,却很少关心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终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逐渐进入教学课堂,比如微课、动画教学、视频教学等。但创新教学形式,不应是一味地将原本严肃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起来,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比如,在学习分数一节时,原本应通过道具来展示分数的概念,但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已经很透彻,并不需要看似花哨的道具展示来进行解释,反而运算过程却成为学习的难点。于是笔者将原本的教学步骤进行调整,删去了概念解释的道具展示过程,而加入了运算过程的动画展示。
三、创新教学目标,重视能力培养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更加重视卷面成绩的提高,而忽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高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对学习成绩更加重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在高年级,学生面对的数学问题逐渐复杂,很多题目并不是通过简单计算就能完全解答。这个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题目解答过程的教授,更应关注学生解题思路、解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视。数学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的知识,而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未来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四、創新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发展
新课标中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那评价体系自然也不能只看某次考试的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组成、实践过程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评价标准和方法:如果学生本身就信心不足,那就需要从学生的长处出发,以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建立自信;如果学生非常自信,则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不足,告诫他戒骄戒躁,发现进步空间。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并不应局限在数学这一学科之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实施,学生能力发展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初步具备了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数学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燕频.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03):120-122.
[2] 徐丽娟.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科学,2011,(08):111.
[3] 张现娥. 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上),2018(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