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诗成琴寂后一轮明月听松风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hu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感觉这位画浅绛彩瓷的徐善琴,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一个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坐地抚琴的高士背影。
  不用去仔细考究,也不用去详尽地梳理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署过的不同的名字和雅号——善琴、长庚、武林樵子、秀卿、韵仙、韵仙史、韵仙外史等等等等,单是看他早期使用的“韵仙”和始终在落款的“善琴”的名字,足以断定,无疑这是一位通达从容、高深莫测的琴师。我们无法走近他,只能远远地倾听,倾听从他的背影之处,传来的飞瀑松风和琴韵悠扬。
  光绪中晚期,这位祖籍杭州(旧称武林)的江南秀士,在瓷都景德镇,用天才的画笔挥洒出一道绚丽的浅绛风景,也谱就了一曲曲别具风格的美妙乐章。
  品味徐善琴的浅绛彩瓷画作品,会感觉更像是一种听觉上的审美体验。每每静静地欣赏一件徐氏作品,总有一种悠扬的琴声,背景音乐一般,从画面深处隐隐传来,让作品逐渐变得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起来……
  我坚信,是徐善琴把自己高深的音乐修养,巧妙地融进了浅绛瓷画创作的笔端,于是,才有了他作品中这般个性鲜明的音乐之美。
  回头看来,和众多的浅绛画师作品风格演变过程一样,徐善琴的瓷画作品,也经历了从早期的精致、清雅,逐渐过渡到晚期的粗率和俗艳。徐氏早期存世不多的精雅之作,已经引起了广大藏友的关注和青睐,即便是晚期的近乎流俗的作品,与同期其他画师相比,依然是粗中见细、俗中有雅,典型的招牌之作“善琴美女”更是浅绛爱好者争相追逐的目标。
  初次接触徐善琴的作品,是十年前见到的这对大盖碗(图1)。说它大,是因为它确比同类标准器型要大出一号,显得格外丰满敦实。主体瓷画“课子图”彩头、画功都堪称干净漂亮。画面上,一中年士子席地而坐,正全神贯注捧书吟读,身旁置古籍一函,一童子靠在士子背上在侧耳倾听。器物上装画面,另一童子斜倚坡石之上,也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与许多同类题材不同的是,徐善琴笔下的课子者不像是“教子一经”的韦贤,也不像是“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俨然一名古代普普通通的耕读之士,一位容光焕发、和蔼可亲的中年父亲,而不是传统绘画作品中那种老态龙钟的暮年课子者形象。
  器物背面蒋玉卿风格的题款:“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金。仿赵大年高士法,乙未仲夏写于昌江客次,徐善琴。”(图2)。盖碗上下装组成的整体画作,充满着一股温馨祥和、蓬勃向上的朗朗正气,萦绕着一种明丽、舒畅的春天般的旋律。
  已经面世的徐善琴花鸟作品,大都是其晚期之作,与他同期的仕女作品相比,因缺乏个性特色而未能引起人们关注。但这件“桂菊双雀图”圆板(图3)的出现,却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金菊绽放、丹桂飘香,斜出的桂枝之上,两只灵动的雀鸟并立而栖,似俯身低头欲离枝而下,又似双双静静凝思……画面结构疏密有致,色彩浓淡相应,意境静中有动。落款“抚秋岳笔意,丙申秋仲,长庚氏”。整幅画作意趣横生、秋韵浓浓,欣赏此画,好似聆听徐氏用心在演奏那首古老的《秋思曲》,清音袅袅,余味悠悠……
  当初上手这件署名长庚氏的圆板时,尚不知道这是徐善琴的另一种名款,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留心关注徐氏的作品。不久,遇到了这只署名徐长庚的“月宫嫦娥图”300件大瓶(图4)。在此之前,徐善琴的仕女作品已经得到了浅绛收藏圈里的广泛追捧,各种器型的徐氏美女纷纷登场亮相。这件大瓶虽器型略显俗普,但论画意绝对算得上之中的上乘之作。瓶子背面,书题李商隐的诗句:“何处偷来换骨丹,金炉九转欲成难。剧怜孤影三更月,玉露无声下广寒。”落款“抚六如居士笔法,于昌水珠山,丙申仲冬月,武林樵子徐长庚作”(图5)。
  好个武林樵子!
  在这件作品面前,即使没有落款中的“抚六如居士笔法”几个字,人们自然也会联想到唐寅,联想到《嫦娥执桂图》。与唐伯虎笔下月中执桂的嫦娥相比,徐善琴作品中的嫦娥似乎少了些许寂寞孤单,多出了两位宫女陪伴,人物发型、衣纹和神态,少了几分飘逸和高古,多了一些清丽与典雅。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的李白畅想的大唐秋月里玉兔捣药的场景,也被徐善琴真切生动地留在了嫦娥身旁,留在了画面之中(图6)。
  静静地凝视这件作品,恍惚间,风华绝代的嫦娥变成了舞台上莲步轻移、长袖曼舞的梅兰芳,操琴者正是这位武林樵子徐长庚,委婉柔美的京剧南梆子唱腔的美妙旋律,余音绕梁、风雅无限……
  不难看出,徐善琴仕女的唯美风格,不仅偏离了唐寅式美女的路径,也走出了改琦、费丹旭的影子,而在华贵、典雅的京剧梅派艺术中,似乎找到了与之相通的东西,也许这就是审美取向上的时代性。就在徐善琴这件月宫嫦娥作品问世十几年后,梅兰芳先生创演的第一出经典的古装剧目《嫦娥奔月》在京城首演,中国的美神——嫦娥的形象从此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了。在我看来,古往今来众多嫦娥的艺术形象中,徐长庚笔下的嫦娥,凭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应有其一席之地,其应有的艺术地位会逐渐被时间所认可。
  跟所有的主题收藏一样,对徐善琴浅绛作品的鉴藏,需要时间的沉淀,也少不了机缘的垂青。
  数年前,北京的几位藏友召集了一个新春见面会。会上,海淡先生让与我一只徐善琴的印泥盒,就是《浅绛百家》里著录的那只“喜见榴开”。在此之前,我收到过一只徐氏器型相同、大小相仿的盒子“江南春信”。拿回后,两只并排一放,喜爱归喜爱,却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别扭:盖子均有后配的感觉,两只盖子一换个儿,嚯!居然是张冠李戴碰到了张戴李冠,不仅上下装严丝合缝,而且上下器件上的瓷画色彩、画意真正复原了原始的呼应和吻合。两只各自失配的器物,瞬间变成了一对精美的原装浅绛文房,(图7、8、9)一只画春景,一只写秋意,不经意间演绎了一出韵仙版的“春秋配”,也算一段小小的玩藏佳话吧!
  这对印泥盒胎釉滋润细腻,造型隽秀精美,画面充满浓浓的文人意趣。一只画“梅影春思图”,题款“江南春信,韵仙史”,取宋人曾绎“江北江南春信早,傍篱穿竹见梅花”的诗意。画面中,窗前静坐的少女,望着窗外的梅花若有所思,有惜春之情,又带伤春之色……   另一只画的是“秋风纨扇图”,与唐寅和改琦同题材作品中的仕女相比,徐善琴笔下的女子,没有那种悲秋的落寞和惆怅,倒是满面的幸福和喜悦。下装画出的两只饱满的墨彩石榴和“喜见榴开”的题句,点出了多子多孙的寓意,也暗示出画中女子将做人母的身份。
  方寸之间,徐善琴了了数笔,把一个青涩少女、一位成熟贵妇的瞬间神态,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并且上下器件画面呼应紧密,各自组成一幅画意完整、深邃的浅绛画作。
  小器物、大意境,韵仙史赋予了这对精美的浅绛仕女画印泥盒别样的韵味,像两首细腻、婉转的民乐小品,在眼前,在耳边,在心头,挥之不去。
  徐善琴仕女作品的成就,确定了他在光绪中晚期浅绛画师中的独特地位,但我总觉得,他那一向很少被人称道的山水作品,却更能彰显其艺术品位和书画造诣,尽管存世的徐氏山水精品少之又少。
  当年第一次见到这件作于光绪十五年的浅绛山水瓷板“溪山行旅图”(图10)时,真有点不敢相信这是徐善琴之作。笔墨如此凝重苍浑,淋漓酣畅,格调这般清新幽远,朴厚灵动,瓷画题句同样令人叫绝,“最爱诗成琴寂后,一轮明月听松风”,落款“己丑冬抚石田老人画法,于珠山吟梅小窗,武林善琴徐氏”。之后不久,又在京城的藏友处,一睹了这对与瓷板风格相近的“红树青山图”浅绛山水帽筒(图11、12)的风采。
  帽筒的胎釉与瓷板的橘皮釉相比,更显精致、细润、平整、洁净,创作时间为光绪十四年,比瓷板画作品早了一年,看上去画作的笔墨间似乎更加意趣超俗,气韵不凡。小行草题款俊秀舒朗、书卷气十足,一只题为“五月江深草阁寒,倚终日坐忘还;个中妙境谁应识,阁下溪声阁外山。韵仙外史徐善琴”。另一只题为“红树青山好放船。戊子仲夏仿高克恭画法,韵仙”。
  精于刻画女性美的徐善琴,用他特有的细腻情感,在他的浅绛山水瓷画中,搭建起了让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欣赏者走进心灵家园的桥梁。
  在他的山水世界里,自然山水是至高至远、至大至广的,其间的人变得微不足道了。无论是策杖过桥的老者,还是携琴访友的高士,或是持竿垂钓的渔翁,都渺小得像一块块溪边裸露的拳石,但也变得简单了,亲切了。他们中有遁迹山林的隐者,有这片山水的作者,也有已走进这片山水中的自己。
  沉浸在韵仙徐善琴的浅绛山水里,听得到穿越时空的琴声。徐善琴和俞伯牙、嵇康们一道,隐匿在山林深处,让阵阵松风送来《高山流水》和《渔樵问答》的悠扬旋律,送来《广陵散》的一派浩然之气,沁入人的襟怀,荡涤人的心灵。
  品味韵仙徐善琴,养眼,悦耳,清心。(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晚清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绘画史上最具文人气的一个品种。中国文学史上一些脍炙人口的佳话,在浅绛彩瓷器上都有体现。本文给大家介绍两件以“觅得清香不计寒”为题的浅绛彩瓷:汪章的踏雪寻梅瓷板与黄南浦的林逋爱梅温酒器。  汪章瓷板高40厘米,宽27厘米,是典型的尺二标准板,绘唐代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孟浩然(689-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
期刊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从齐家文化开始历经了战国、两汉、唐代三个最辉煌的历史时期。铜镜在古代亦称“铜鉴”,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镜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可是到了清代,西方制造的玻璃产品的普及,以其照映面容的清晰度优于铜镜,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所以铜镜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铜镜又因其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中的艺术精品,在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发
期刊
五项媒介:  1、高姓文化国际论坛  搭建全球高姓族人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推动高姓宗亲联谊,开展较高层次的高姓历史文化研究、探讨,推动高姓文化建设。  论坛两年一届,邀请高姓或他姓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热心高姓文化的宗亲、朋友参会,在国内各地或国外定期举办。  编辑出版论坛成果。  2、《高姓文化》杂志  杂志为国际大十六开本,第一年为半年刊,以后视情况增加期数。  刊登具有一定水平的高姓及百家
期刊
最初只看到一帧照片,瓷上画仕女:月,湘帘,桐荫,山石,花草,一位柔弱女子正在后揽镜自照,我见犹怜。有长题曰:“错把钦□当凤凰,纷纷恩怨漫相偿,一到孤女零仃托,不枉梧桐泪几行。右题平儿句。”红印“右文”(图1),画意诗文皆动人,让我极为喜欢。  题中说得很明白,这是画的红楼人物:平儿。红楼四十四回的回目正是“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这便是正在理妆的平儿。她因贾琏的戏谑而被大泼其醋的凤姐殴打,妆容散乱,狼
期刊
杌凳与绣墩,均属于坐具中小巧一类,因其玲珑、实用而深受大家喜爱。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杌凳和绣墩的发展脉络与形制的变化,与明清家具发展的方向一致。本文力求结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及对杌凳与绣墩的探究,来还原整个清式家具发展的情况,从中对清式家具的鉴定与欣赏略说一二。  一、杌凳  “杌”字见《玉篇》:“树无枝也。”从此意可以想到以“杌”作为坐具之名,是专指没有靠背的一类,以别于有靠背的“椅”。也
期刊
二月二,龙抬头。  可是说真话,自春节前到美国看望高耀洁老人家以来,她写给我的话和送给我的书,就像山一样压在心头,重负难释。  按计划,《高姓文化》应在3月底试刊。与此同时,横跨两岸三地的首届“路遥文学奖颁奖盛典暨路遥文学奖文学周”活动,也将在3月28日拉开帷幕。  两个项目,都是公益文化大事,工作量繁杂不说,难题几乎越来越多。一句话,不容易!  常言,一心不可二用,凡事量力而行。可为什么要违背常
期刊
选择一幅刘佑局先生的绘画作品做本文的题图,就已经进入到了我们将讨论的课题。我选择的题图,生宣、淡墨、色彩清雅流动,是丙烯染料。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幅作品压题,其实是选择了研究刘佑局绘画语言的方向,从书法入手,从线条入手,从国画美学入手,从抽象入手。  显而易见,刘佑局先生正在尝试创作并使用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一个人为什么要放弃现有的绘画语言,而创作新的语言呢?我想,唯一的答案就在于创作者已经有了一种
期刊
为写《“画史”—卢采题程门山水册页之研读》一文,在研讨收集到的卢采资料过程中,我们二人发现了能探究湖北藏家所藏的王少维绘“柳阴瀹茗图”瓷板画中主人——韵珊为何人的线索。卢采,字韵珊,曾为程门山水册页题过卷首,作过评(卢的详情见附录一:《卢采传》)。在《柳阴瀹茗图》中,韵珊先生真可谓“天庭饱满,地阁方园”,手执折扇,端坐于柳下石上,好一幅名士茗茶图。在图上题款中,计有111个字,印章三枚,涉及六个人
期刊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一首咏梅诗,道出了王安石《梅花》之“凌寒独自开”的超凡脱俗的魅力风采。梅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开于岁末早春严寒之时,花色绚烂,以其所具有的坚强忠贞、气韵高洁的品性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或为之吟诗作赋,或绘之丹青。如北宋爱梅成痴的林逋,在草庐前遍植梅树,终年与梅、鹤相伴
期刊
人类在蒙昧时期,是没有灵魂的,自发现、找到灵魂后,才走向了文明,才建立起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那么,什么是人类的灵魂呢?村夫认为,是信仰,也就是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信仰。  西方人的灵魂,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普世价值上,其核心是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也就是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平等、正义的延伸与发展,这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根基。  凭借这种文化精神,西方人创造了人类最先进的现代文明,特别是高度发达的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