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参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并实行完全学分制是解决高职学制困境的有效途径。要使学制改革成功,加强教学改革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制改革 实践 反思
[作者简介]沈苏林(1961- ),男,江苏苏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无锡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06/01/03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027-03
一、改革的背景
有学者在考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之后指出:“世界上很多高职办学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采用两年制。”①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文凭课程、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肯定。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其目的一是“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二是“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试行两年制有利于我们冲破原来的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也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三改二”,虽然有着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它可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冲击和不利的影响。②多数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设置应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定,不可一刀切。③
二、江苏省的改革情况
2008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省内的两年制招生计划数仅为435人,占普通类高职总招生人数的0.39%。在江苏省七十多所高职院校中,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两年制高职专业。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有两年制招生计划的学校数、专业数、人数及其占高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例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江苏省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逐步推行高职两年制改革。
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措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起开始两年制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由于学院属于商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在财经大类的五小类专业中都有分布。经过研究,学院选取了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财务会计类试点专业是“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类试点专业是“营销与策划”、工商管理类试点专业是“工商企业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另外属于其他大类的“服装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也进行了试点。
经过几年的试点改革,学院成功地探索出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学制改革带来的一些困难,也逐步认识到高职学制改革只有通过积极的校企合作方能取得成功。要保证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解决高职学制之困的重要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突出“素能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产生了学制内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和实习的“人立模式”,企业教师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和班级试行公司化管理的“爱迪尔模式”,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的“红星美凯龙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院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丰富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又要贴近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既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在共同调研、协商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学院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训练学生的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高职学制缩短后,为了不降低培养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确保培养质量。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根据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心态、进取精神、诚信品质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据此进行课程和实训项目的体系构建,在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因学制短而挤压实践教学的时间,教学活动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进行调整,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4.校企互聘优秀教师。校企双方将优质师资配备到合作办学班级,实行校企共同聘任专业教师的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协商,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对师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双师”结构的优化。校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课堂与“店堂”有机结合,通过加大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的比重,改革教学模式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让学院的教师掌握来自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又能加强专兼教师的合作,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5.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学制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在试点专业,实施了“校企双班主任制”、班级管理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以及团队学习等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强化团队学习就是要通过队员共享学习心得、感悟或成果,对某些问题加强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在思维碰撞中展示个人的理解和设想,接受别人的启发,从而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协作、共同进步。
四、结论与建议
1.不是所有的财经类专业都能办成两年制。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有的专业学制改革比较成功,如“营销与策划”和“连锁经营管理”,也有的专业在试点两年制改革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如“会计与审计”“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一年后就恢复了三年学制。我们的试点也部分证明了匡瑛所提出的两年制高职适合某些侧重点在第三产业的专业的观点。④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高职学制改革,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某些需较长时间培养的专业和复合程度较高的宽口径专业不宜实行两年制学制改革。
2.学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家长和用人单位对两年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怀疑。一方面,社会对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认同;另一方面,传统的学科教育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导致两年学制的提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民众存在着本科四年、专科三年的思维习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两年制的专科,用人单位一般也会质疑两年制毕业生的质量。学制改革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学制缩短后,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证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这也影响到两年制改革的推行。
3.学校内部诸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不相适应也是客观阻力。學制不是教学的实质性问题,核心在于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高职教育改为两年制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为缩短,给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学时缩短一年后,很多高职学院并没有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解决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教学方法调整等问题。另外,许多教师工作的“惯性”与“惰性”以及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和调整教学方法也是两年制改革成功的主要障碍。所以,若要缩短学制,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4.参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并实行完全学分制是解决高职学制困境的最有效方式。在一些高职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高职学制并不是“死”的,也不是由国家或政府强制规定的,更多是由学校根据某一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标准来确定。因此,在我国,参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再者,未来高职教育的对象不单是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也必然要求更加灵活的课程和学业管理。因此,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也就成为必然。
五、对改革的反思
学院开展学制改革试点以来,一些专业的试点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原因之一是这些试点专业没有找到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试点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因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投入与参与度不高。要使学制改革取得成功,加强教学改革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
1.加强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⑤高职学制改革又何尝不是要求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呢?实现的途径和成功的基础自然落到教学改革上。首先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教学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准确的起点;其次靠课程改革,只有整合和精选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师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第三要靠教学方法改革,因为不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专业、课程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在高职学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强化教学改革,踏踏实实做好专业定位、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确保试点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育学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院就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取得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第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同描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第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第三,改革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第四,积极探索能够让企业人员充分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模式。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问题,高职学制改革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3.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学制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学制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和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两年的课程体系应该比三年的课程体系更科学、更实用、更有效,绝对不能是三年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和删减,否则必定会导致改革的失败。
4.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学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人,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人。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以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是否能够符合教学实施的需求。特别是高职教育学制缩短之后,对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要求更高,这也是学制改革能否成功的保证。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从教高[2004]1号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二是“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事实上,实行两年制改革并不是推动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必要条件。如果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不明确,不管学制如何改变都不能让它定位准确起来,只有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与学院现有办学基础联系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进而通过缩短学制,“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当然,缩短学制,加快紧缺型人才培养只是改革的初衷,如果缩短学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降低,那么学制改革必然不能受到欢迎,也必然因缺少生命力而不能走远。所以,学制改革一定要落脚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注释]
①④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0,264.
②朱光应.对高职教育学制“三改二”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5.
③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9(5):13.
⑤(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制改革 实践 反思
[作者简介]沈苏林(1961- ),男,江苏苏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无锡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06/01/03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027-03
一、改革的背景
有学者在考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之后指出:“世界上很多高职办学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采用两年制。”①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文凭课程、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肯定。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其目的一是“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二是“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试行两年制有利于我们冲破原来的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也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三改二”,虽然有着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它可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冲击和不利的影响。②多数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设置应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定,不可一刀切。③
二、江苏省的改革情况
2008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省内的两年制招生计划数仅为435人,占普通类高职总招生人数的0.39%。在江苏省七十多所高职院校中,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两年制高职专业。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有两年制招生计划的学校数、专业数、人数及其占高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例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江苏省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逐步推行高职两年制改革。
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措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起开始两年制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由于学院属于商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在财经大类的五小类专业中都有分布。经过研究,学院选取了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财务会计类试点专业是“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类试点专业是“营销与策划”、工商管理类试点专业是“工商企业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另外属于其他大类的“服装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也进行了试点。
经过几年的试点改革,学院成功地探索出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学制改革带来的一些困难,也逐步认识到高职学制改革只有通过积极的校企合作方能取得成功。要保证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合作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解决高职学制之困的重要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突出“素能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产生了学制内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和实习的“人立模式”,企业教师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和班级试行公司化管理的“爱迪尔模式”,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的“红星美凯龙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产物,在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学院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丰富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又要贴近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既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在共同调研、协商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学院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训练学生的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高职学制缩短后,为了不降低培养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确保培养质量。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根据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心态、进取精神、诚信品质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据此进行课程和实训项目的体系构建,在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因学制短而挤压实践教学的时间,教学活动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进行调整,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4.校企互聘优秀教师。校企双方将优质师资配备到合作办学班级,实行校企共同聘任专业教师的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协商,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对师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双师”结构的优化。校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课堂与“店堂”有机结合,通过加大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的比重,改革教学模式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让学院的教师掌握来自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又能加强专兼教师的合作,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5.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学制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在试点专业,实施了“校企双班主任制”、班级管理的“公司化”运作模式以及团队学习等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强化团队学习就是要通过队员共享学习心得、感悟或成果,对某些问题加强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在思维碰撞中展示个人的理解和设想,接受别人的启发,从而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协作、共同进步。
四、结论与建议
1.不是所有的财经类专业都能办成两年制。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有的专业学制改革比较成功,如“营销与策划”和“连锁经营管理”,也有的专业在试点两年制改革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如“会计与审计”“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一年后就恢复了三年学制。我们的试点也部分证明了匡瑛所提出的两年制高职适合某些侧重点在第三产业的专业的观点。④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高职学制改革,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某些需较长时间培养的专业和复合程度较高的宽口径专业不宜实行两年制学制改革。
2.学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家长和用人单位对两年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怀疑。一方面,社会对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认同;另一方面,传统的学科教育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导致两年学制的提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民众存在着本科四年、专科三年的思维习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两年制的专科,用人单位一般也会质疑两年制毕业生的质量。学制改革是一种从观念到操作的全面改革,学制缩短后,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证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这也影响到两年制改革的推行。
3.学校内部诸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不相适应也是客观阻力。學制不是教学的实质性问题,核心在于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高职教育改为两年制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为缩短,给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学时缩短一年后,很多高职学院并没有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解决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教学方法调整等问题。另外,许多教师工作的“惯性”与“惰性”以及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和调整教学方法也是两年制改革成功的主要障碍。所以,若要缩短学制,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4.参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并实行完全学分制是解决高职学制困境的最有效方式。在一些高职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高职学制并不是“死”的,也不是由国家或政府强制规定的,更多是由学校根据某一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标准来确定。因此,在我国,参照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再者,未来高职教育的对象不单是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也必然要求更加灵活的课程和学业管理。因此,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也就成为必然。
五、对改革的反思
学院开展学制改革试点以来,一些专业的试点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原因之一是这些试点专业没有找到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试点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因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投入与参与度不高。要使学制改革取得成功,加强教学改革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
1.加强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⑤高职学制改革又何尝不是要求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呢?实现的途径和成功的基础自然落到教学改革上。首先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教学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准确的起点;其次靠课程改革,只有整合和精选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师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第三要靠教学方法改革,因为不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专业、课程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在高职学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强化教学改革,踏踏实实做好专业定位、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确保试点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育学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院就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取得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第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同描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第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第三,改革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第四,积极探索能够让企业人员充分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模式。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问题,高职学制改革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3.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学制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学制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和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两年的课程体系应该比三年的课程体系更科学、更实用、更有效,绝对不能是三年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和删减,否则必定会导致改革的失败。
4.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学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人,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人。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以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是否能够符合教学实施的需求。特别是高职教育学制缩短之后,对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要求更高,这也是学制改革能否成功的保证。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从教高[2004]1号文件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正确定位”,二是“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事实上,实行两年制改革并不是推动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必要条件。如果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不明确,不管学制如何改变都不能让它定位准确起来,只有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与学院现有办学基础联系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进而通过缩短学制,“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当然,缩短学制,加快紧缺型人才培养只是改革的初衷,如果缩短学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降低,那么学制改革必然不能受到欢迎,也必然因缺少生命力而不能走远。所以,学制改革一定要落脚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注释]
①④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0,264.
②朱光应.对高职教育学制“三改二”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5.
③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9(5):13.
⑤(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