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是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由于弱智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表象十分贫乏,思维直观具体,抽象概括能力差。为此,要使弱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j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加强弱智学生的操作学习,也就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教师强化演练、学生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数学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操作学习符合弱智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真知,有效地促进弱智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能够不断地补偿弱智学生智力的缺陷。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师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儿童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上,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弱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一、通过动手操作,符合弱智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弱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亦是如此,只是速度较正常儿童要慢得多。而通过强化操作学习,能使弱智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表象是认知思维的桥梁,表象又是形象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表象的分析与综合。因此,动手操作符合弱智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顺序。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而弱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学具的作用,先给每个学生准备6个小圆片,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把6小圆片分成3组,每组2个,如何分?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动手分了起来……学生分完后,我要求他们列出加法算式,再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归纳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概念。由此可见,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弱智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二、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逐步缓慢地向逻辑思维过渡,具体想象思维占优势。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弱智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不喜欢数学或学习数学知识先教后忘。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同时加强弱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还可以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作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使弱智学生在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想操作一会操作一操作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操作学习寓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大小”的概念时,我就用两个大小明显的小猪钱罐作教具,,把它们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他们闭上眼摸一摸,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从而在感觉上体会到。大小”的概念,这样使“大小”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会了知识。
三、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而弱智学生存在着智力缺陷,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造就了这批孩子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个个独立思考,人人积极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在教学校本教材《统计》时,我先出示一个装有很多△、口、○的口袋,告诉学生老师的口袋里装了很多△、口和○,你想知道他们各有多少吗?学生都认为只要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个了。那么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好呢?接着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学生有的取图形,有的报名称,有的作记录,不一会儿,都很快统计出△、口和○的个数。在例题教学过后,接着进行几道生活题的统计,如合作统计学习用品的情况、统计家里家用电器的情况等。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四、通过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具的操作在弱智学校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弱智儿童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育(特别是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就是指智力发展,“手巧”是指动手操作。计算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尽管教师耐心讲解,弱智儿童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和接受,有些看似理解了,却不能灵活运用,如果采用了动手操作这一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弱智儿童对计算教学中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用“凑十法”计算9十5,起初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凑十,我就为学生准备了9只小黄鸡和5只小黑鸡的图片,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我操作演示给学生看:9只小黄鸡,差1只凑成十,所以把5只小黑鸡分成1只和4只,9和1凑成十,十加剩下的4只得14只。填写算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剪一剪、摆一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学生理解了“凑十法”,并很容易地记住了我为他们编的顺口溜“凑十法”,即“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通过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弱智儿童好动、持久性差的心理,要完成数学课上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学的愉快,积极,主动,必须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乐学、爱学的情绪,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经常采用主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并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采用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情境,唤起学生愉快之情,使情感和认识活动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室布置成了商店,教师的粉笔,学生的文具,书包等都标上了价格,由学生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一堂生动的数学情境课就产生了。
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室的四面墙,突破了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动手操作延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活动。(1)测量自己的用品、课桌、文具、书本的长度。(2)测量自己的家居、房间、阳台等的长度、高度。(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让学生到缝纫店里去看看怎样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应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对新教材的研究上,上课还是一块黑板,两支粉笔,显然无法将弱智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只有遵循弱智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有利于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师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儿童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材料的选择上,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弱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一、通过动手操作,符合弱智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弱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亦是如此,只是速度较正常儿童要慢得多。而通过强化操作学习,能使弱智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表象是认知思维的桥梁,表象又是形象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表象的分析与综合。因此,动手操作符合弱智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顺序。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而弱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学具的作用,先给每个学生准备6个小圆片,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把6小圆片分成3组,每组2个,如何分?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动手分了起来……学生分完后,我要求他们列出加法算式,再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归纳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概念。由此可见,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弱智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二、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逐步缓慢地向逻辑思维过渡,具体想象思维占优势。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弱智学生来说,大多数都不喜欢数学或学习数学知识先教后忘。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同时加强弱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还可以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作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使弱智学生在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想操作一会操作一操作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操作学习寓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大小”的概念时,我就用两个大小明显的小猪钱罐作教具,,把它们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他们闭上眼摸一摸,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从而在感觉上体会到。大小”的概念,这样使“大小”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会了知识。
三、通过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而弱智学生存在着智力缺陷,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造就了这批孩子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个个独立思考,人人积极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在教学校本教材《统计》时,我先出示一个装有很多△、口、○的口袋,告诉学生老师的口袋里装了很多△、口和○,你想知道他们各有多少吗?学生都认为只要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个了。那么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好呢?接着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学生有的取图形,有的报名称,有的作记录,不一会儿,都很快统计出△、口和○的个数。在例题教学过后,接着进行几道生活题的统计,如合作统计学习用品的情况、统计家里家用电器的情况等。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四、通过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具的操作在弱智学校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弱智儿童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身体的健康发育(特别是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就是指智力发展,“手巧”是指动手操作。计算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尽管教师耐心讲解,弱智儿童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和接受,有些看似理解了,却不能灵活运用,如果采用了动手操作这一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弱智儿童对计算教学中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用“凑十法”计算9十5,起初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凑十,我就为学生准备了9只小黄鸡和5只小黑鸡的图片,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我操作演示给学生看:9只小黄鸡,差1只凑成十,所以把5只小黑鸡分成1只和4只,9和1凑成十,十加剩下的4只得14只。填写算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剪一剪、摆一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学生理解了“凑十法”,并很容易地记住了我为他们编的顺口溜“凑十法”,即“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通过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弱智儿童好动、持久性差的心理,要完成数学课上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学的愉快,积极,主动,必须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乐学、爱学的情绪,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经常采用主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并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采用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情境,唤起学生愉快之情,使情感和认识活动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室布置成了商店,教师的粉笔,学生的文具,书包等都标上了价格,由学生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一堂生动的数学情境课就产生了。
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室的四面墙,突破了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动手操作延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活动。(1)测量自己的用品、课桌、文具、书本的长度。(2)测量自己的家居、房间、阳台等的长度、高度。(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让学生到缝纫店里去看看怎样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应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对新教材的研究上,上课还是一块黑板,两支粉笔,显然无法将弱智学生培养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只有遵循弱智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有利于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