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短效”现象,仍在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教学中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教学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性。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不到体现。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得不够,教学没有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来展开,使学生没有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2,重统一轻差异。由于大班教学的现实,使得许多教师的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中对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
3,重教学轻组织。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没有做到课堂的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笔者仅就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学力。
以“循环小数”一课为例,上课伊始,我先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的环节,给出几个算式:223÷500、3÷7、1÷3、7÷11、0.12÷2400。让小组任选其中一题进行计算,比比哪组算得又对又快。结果先选的小组都是选中间那三道数字较小的题目来做,可最后都输给了选第一、五两小题的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通过比较很快就发现了这几道题的特点,并指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我相机引导他们给这几道题分类,找出它们的规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探究、自主学习,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走向深入,很快掌握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概念。这样。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有效的,而且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效”的。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实施分层次教学。要有意识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激发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分层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例如,关于计算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制定后进生能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会算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巧算拓展题。这样设计目标,就保证了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练习,都应为学生留足’选择的空间和余地,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层次练习,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例如,在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选。基本练习: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变式练习:按一定规律把几个分数排列起来。深化练习:看范例,根据分数的特点,选用较合适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自选的练习中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因此树立了信心,激励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三、注重课堂管理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通过新颖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出新出彩。而同样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课堂管理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和低效化。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课堂管理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在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阅读课本;按时细致地完成作业;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与人合作,敢于质疑,创新等习惯的培养上狠下工夫。其次,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要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提高学生的专注率。最后,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要让学生常常体会到成功感。这样,课堂上才会有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以“有效”,特别是“有长效”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认认真真地从细节做起,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教学中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教学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性。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不到体现。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得不够,教学没有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来展开,使学生没有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2,重统一轻差异。由于大班教学的现实,使得许多教师的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中对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
3,重教学轻组织。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没有做到课堂的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笔者仅就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学力。
以“循环小数”一课为例,上课伊始,我先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的环节,给出几个算式:223÷500、3÷7、1÷3、7÷11、0.12÷2400。让小组任选其中一题进行计算,比比哪组算得又对又快。结果先选的小组都是选中间那三道数字较小的题目来做,可最后都输给了选第一、五两小题的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通过比较很快就发现了这几道题的特点,并指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我相机引导他们给这几道题分类,找出它们的规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探究、自主学习,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走向深入,很快掌握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概念。这样。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有效的,而且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效”的。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实施分层次教学。要有意识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激发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确定好分层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例如,关于计算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制定后进生能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会算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巧算拓展题。这样设计目标,就保证了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练习,都应为学生留足’选择的空间和余地,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层次练习,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例如,在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选。基本练习: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变式练习:按一定规律把几个分数排列起来。深化练习:看范例,根据分数的特点,选用较合适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自选的练习中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因此树立了信心,激励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三、注重课堂管理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通过新颖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出新出彩。而同样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课堂管理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和低效化。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课堂管理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在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阅读课本;按时细致地完成作业;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与人合作,敢于质疑,创新等习惯的培养上狠下工夫。其次,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要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提高学生的专注率。最后,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要让学生常常体会到成功感。这样,课堂上才会有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以“有效”,特别是“有长效”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认认真真地从细节做起,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