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黑瘦瘦的李璟像极了他画中的主人公,对于这种巧合,他笑称是对自己形象“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家对形象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掌控力,自身的形象自然而然是熟悉到可以不假思索地呈现在画笔下。当然,除了形象,李璟的神情也经常和画面主人公如出一辙,所以我们相信,那些画面中隐隐约约的思绪是有源头的。
李璟的作品在视觉上能给观者极大的感官快感,明丽的色彩,卡通化的人物,熟悉的物象都让我们觉得亲近,与大多年轻艺术家乐于在画布上宣泄情绪不同,他对画面的雕琢近乎苛刻,每一笔、每一道色彩都是精心经营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用心,但是这种美丽的画面看得久了,就看出了一种萧索的情思。画面主体经常形单影只地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他看上去是在玩自娱自乐的游戏,就像《慢速前行》、《想起那片羽毛》、《寻找乔克》等作品,但是主人公没有愉悦感,似乎是百无聊赖。80后文化中有个重要的群体——宅男宅女,而李璟不谋而合地表现出“宅一族”惯常的情绪状态、自我表达的渴望以及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冲撞而产生消极逃避的意愿。
李璟自己也经历了这些情绪的荡涤,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对一般人来说尚且有些难以适应,对天生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一场精神浩劫,社会物质化对理想的追求设置了层层藩篱,个体的舒展在社会模式化的管理中备受倾轧。李璟对社会很关注,但显然还没做好与时俱进的姿态,这位崇尚民国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对现代社会容易迷惑,也会愤怒,因为他看到人文理想在流失,而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泛滥。对外界改变的无力感冲撞到自身,只会在内心掀起一场场惊涛骇浪。但海水表面总是平静的,李璟看上去很冷静,一如乍看他的绘画,唯美单纯。他在画面中对情绪的表达非常理性和节制,其待人处世亦如此。
之前绘画中除了人物之外,经常会出现一些玩偶道具,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记忆,骑兵,小丑,积木,80后的童年总是有那么几件的。如果小时候与小朋友交流少的话,那这些玩具恐怕是最亲密的玩伴了。但在李璟的绘画世界里,成人仍旧在与玩具为伴,世界已经不同,孤独的状态却一如当初,只不过这种游戏已没有了快乐的性质。
尽管李璟没有表现封闭空间之外的世界,但是在多幅画面中,主人公握着一把小刀,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便被关在一个人的空间里,仍保持着对外界的警惕和不安。对李璟而言,玩偶是连接童年与现实的符号,但是在现实社会的语境里,它是已经过时的游戏对象,只是现代人孤单空虚的寄托,这种寄托并不能完成精神的救赎,而是将人推向更为封闭的境地。在最新的作品中,他干脆以玩偶作为主体,这些面相滑稽的玩偶孤零零地立在画面中央,明朗的色调却掩饰不住情绪的忧伤。
最爱民国知识分子
你的作品一般都是表现单纯的物象,而很少涉及复杂的场景描述,是不是不太关注外界?
李璟:我其实非常关注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但现在涌现的各种问题往往超乎人的想象,我很容易因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而愤怒,而这种情绪也会反映到我的绘画中,虽说没有直接表现具体的事件,但社会实际上对我的创作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你一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关注社会?
李璟:上网的方式多一些,比如微博。情绪的极端化并不利于创作,所以我现在都不愿上微博了,因为知晓却无能为力只会让自己痛苦。
你把自己的这一系列作品定位为“现代知识分子”,你很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吗?
李璟:我一直非常欣赏和喜爱民国知识分子,觉得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很强大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而且“英雄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获得社会认可,而且社会体制对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和生存权都有很好的保障,所以他们享有言论自由,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批判都不受束缚。就像我最喜欢的民国知识分子刘汉典,他就曾当面骂过蒋介石。
那在你看来现在的知识分子和民国时期的有何不同?
李璟: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心理上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与纠结之中,在今日的中国,这种心态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彰显。因为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一切都像是一场游戏,其中每个人都对游戏规则心照不宣。在这场游戏中,知识分子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世俗,他们深知,没有人愿意认真;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是空话;正确与错误的评判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这些都不过是话语权的玩具。
李璟的作品在视觉上能给观者极大的感官快感,明丽的色彩,卡通化的人物,熟悉的物象都让我们觉得亲近,与大多年轻艺术家乐于在画布上宣泄情绪不同,他对画面的雕琢近乎苛刻,每一笔、每一道色彩都是精心经营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用心,但是这种美丽的画面看得久了,就看出了一种萧索的情思。画面主体经常形单影只地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让他看上去是在玩自娱自乐的游戏,就像《慢速前行》、《想起那片羽毛》、《寻找乔克》等作品,但是主人公没有愉悦感,似乎是百无聊赖。80后文化中有个重要的群体——宅男宅女,而李璟不谋而合地表现出“宅一族”惯常的情绪状态、自我表达的渴望以及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冲撞而产生消极逃避的意愿。
李璟自己也经历了这些情绪的荡涤,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对一般人来说尚且有些难以适应,对天生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一场精神浩劫,社会物质化对理想的追求设置了层层藩篱,个体的舒展在社会模式化的管理中备受倾轧。李璟对社会很关注,但显然还没做好与时俱进的姿态,这位崇尚民国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对现代社会容易迷惑,也会愤怒,因为他看到人文理想在流失,而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泛滥。对外界改变的无力感冲撞到自身,只会在内心掀起一场场惊涛骇浪。但海水表面总是平静的,李璟看上去很冷静,一如乍看他的绘画,唯美单纯。他在画面中对情绪的表达非常理性和节制,其待人处世亦如此。
之前绘画中除了人物之外,经常会出现一些玩偶道具,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记忆,骑兵,小丑,积木,80后的童年总是有那么几件的。如果小时候与小朋友交流少的话,那这些玩具恐怕是最亲密的玩伴了。但在李璟的绘画世界里,成人仍旧在与玩具为伴,世界已经不同,孤独的状态却一如当初,只不过这种游戏已没有了快乐的性质。
尽管李璟没有表现封闭空间之外的世界,但是在多幅画面中,主人公握着一把小刀,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便被关在一个人的空间里,仍保持着对外界的警惕和不安。对李璟而言,玩偶是连接童年与现实的符号,但是在现实社会的语境里,它是已经过时的游戏对象,只是现代人孤单空虚的寄托,这种寄托并不能完成精神的救赎,而是将人推向更为封闭的境地。在最新的作品中,他干脆以玩偶作为主体,这些面相滑稽的玩偶孤零零地立在画面中央,明朗的色调却掩饰不住情绪的忧伤。
最爱民国知识分子
你的作品一般都是表现单纯的物象,而很少涉及复杂的场景描述,是不是不太关注外界?
李璟:我其实非常关注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但现在涌现的各种问题往往超乎人的想象,我很容易因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而愤怒,而这种情绪也会反映到我的绘画中,虽说没有直接表现具体的事件,但社会实际上对我的创作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你一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关注社会?
李璟:上网的方式多一些,比如微博。情绪的极端化并不利于创作,所以我现在都不愿上微博了,因为知晓却无能为力只会让自己痛苦。
你把自己的这一系列作品定位为“现代知识分子”,你很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吗?
李璟:我一直非常欣赏和喜爱民国知识分子,觉得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很强大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而且“英雄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获得社会认可,而且社会体制对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和生存权都有很好的保障,所以他们享有言论自由,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批判都不受束缚。就像我最喜欢的民国知识分子刘汉典,他就曾当面骂过蒋介石。
那在你看来现在的知识分子和民国时期的有何不同?
李璟: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心理上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与纠结之中,在今日的中国,这种心态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彰显。因为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一切都像是一场游戏,其中每个人都对游戏规则心照不宣。在这场游戏中,知识分子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世俗,他们深知,没有人愿意认真;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是空话;正确与错误的评判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这些都不过是话语权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