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奥斯卡的含金量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p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如打电话,最初是借助一个仿真电话(借形联想),然后可以是一根香蕉(基本象形即可),再然后一块积木或是空手也可以(抓住了打电话是与远方对话这一实质)。
  还记得用小勺给布娃娃喂饭吗?
  还记得对着空气,假装拉开一扇门,演大灰狼小白兔?
  还记得踏着老妈的皮鞋、挎上老妈的包,在家里演上班吗?
  还记得和小伙伴们披上家里的浴巾演古装剧吗?
  这类游戏充满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童年时光,它们的学名叫做——
  假装游戏。

越来越复杂的剧情


  一般而言,假装游戏可以分为3个阶段。
  1~2.5岁:3秒钟剧情
  比如:
  拿起电话,放耳边“喂”,挂电话。
  拿起玩具刀,对准“蔬菜”,切下去。
  拿起铲子,伸向“锅”里,炒。
  这个阶段道具的特征就是逼真。
  从碗勺、食物、毛绒玩具、轨道、火车、摇铃到刀和蔬菜等等,都很逼真。
  2~4岁:对手戏
  相比第一阶段,2岁以上的宝宝们有3个显著变化:
  不需要那么逼真的道具了,食物可以不是仿真蔬菜而用积木、沙子、果核等等来替代。
  开始有了对手戏,角色偶尔会有2个了。
  剧情不再是1-2-3-Cut这么简单了,动作步骤可以分解出5步以上,排片也能长达1分钟了。
  比如——
  当医生给病人看病:
  摆好病床,请病人躺下,拿出听诊器,给病人听心音,扶病人起来,开药。
  当老板卖东西:
  摆好商品,招揽顾客,回答顾客价格,收钱,给顾客商品。
  当厨师招待客人:
  找材料,烹饪,摆盘,从厨房端出来,给客人品尝。
  4~6岁:自编自导自演大片
  这一阶段,孩子正式拉开自编自导的序幕:手边哪怕只有空气,也能演出一场大戏。
  我女儿曾经拉着我在风雨篷下演了一小时,都是结合书上人物,即兴各种编:
  “妈妈,你现在是修理工,我是丁丁。我打电话给你,请你过来修玻璃。”
  我马上调整角色准备接戏。
  女儿:“喂,是修理厂吗?我家的玻璃坏了,你能帮我修一下吗?”
  我:“可以啊,你家玻璃是怎么样的?”
  女儿:“……”
  我赶紧补充:“方的还是圆的?”
  女儿:“圆的。”
  我又问:“直径多少?”
  女儿:“……”(她没学过数学,懵了)
  我将问题具体化:“1米还是2米?”
  女儿:“2米。”
  我:“好,给我地址,我马上过来。”

他在里面get到了啥


  假装游戏的价值常常被低估,许多你意料不到的成长密码,都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过家家”演练。

语言和记忆


  学龄前孩子的假装游戏,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现实的模仿再现。
  这个“现实”有的来自于生活观察,比如妈妈怎么切菜、和面、化妆、收拾家里;爸爸怎么洗碗、打电话、运动、拖地。有的来自于书本,比如波西皮普怎么骑滑板车、摔倒;丁丁怎么去找杜邦、杜庞帮忙;艾莎安娜怎么玩雪等等。
  在模仿再现之前,孩子首先得记住故事人物以及出场顺序、动作台词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这必须有专注的观察和记忆才行。然后再复述出来,就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中国家长常常焦虑孩子在课堂上不爱表现,其实他们小时候都很爱演,只是常常得不到支持罢了。

图式和社会性发展


  说完语言和记忆,再说“图式”这个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提出的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用大白话来翻译就是:一连串有固定顺序的动作模式。
  比如宝宝观察到妈妈给她喝水的时候是:先拿杯子→走到水壶前→把杯子放在出水口下方→按按钮→水出来了→递给自己。这一连串的动作她观察很多次之后,会在某一天播放出来,去照顾她的毛绒玩具喝水。这是简单的图式。
  再比如去旅游,要商量目的地、选择交通工具、确定时间、做攻略、订票、订酒店、收拾行李、掐指一天天盼出发,如果这个过程让大一点的孩子参与,他们也会对这些流程以及其中的细节了解并熟悉起来,这就是更复杂的图式。
  我们常说的让孩子开阔视野多见世面,就是多经历一些图式。而假装游戏,恰恰是孩子对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生活图式的演练,对其熟悉生活中各种常用图式(认知发展)、熟悉社会中各种角色职责特点和性格情绪特点(社会性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我们不可能靠亲身经历,来体验世间所有的职业角色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而在演练互动的过程中,模拟各种应对策略,对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思维发展


  瑞吉欧创始人洛里斯·马拉古齐说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画画首先是一种,它更像是孩子的一种表达,而非艺术创作。和画画一样,假装游戏(高阶的可以称为“戏剧”)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
  当他们在玩过家家、选角色然后做相应“工作”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表达他们对这些角色的理解,由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有限,孩子就通过道具和简单的语言来复演生活。
  比如打电话,最初是借助一个仿真电话(借形联想),然后可以是一根香蕉(基本象形即可),再然后一块积木或是空手也可以(抓住了打电话是与远方对话这一实质)。
  从这个简单案例的发展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到儿童在玩假装游戏时,存在一个对于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抽取的过程。而这,就是思维的发展。
  假装游戏,其魅力就在于“假装”二字——孩子一假装,就必须在头脑中假想、想象、构思,思维的发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陪玩也有小秘诀


  既然假装游戏这么重要,那我们陪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在3秒剧情阶段,宝宝们暂时还不能天马行空对着空气想象,所以家长主要是做个道具师,根据娃的喜好,准备一些逼真度较高、材质舒适又安全的道具。
  而对手戏阶段,家长的任务就是当好一个配角。不要小看病人、顾客、吃客这些角色,虽然咱们台词少、动作少,可是老前辈说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到了自编自导自演阶段,家长必须继续做个360度全方位金牌配角。要知道,关系先于教育,只要你能抹开面子,投入地和孩子演几场,你们之间就因此有了开心密码,有点什么小情绪,戏台上的幽默就能轻松化解掉——这就是平时往情感罐子里存钱,利息还特别高。
  爱演的妈妈(比如我)估计要乐惨了,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啊!
其他文献
告诉孩子,我会为你开一道门缝,你能看见外面的亮光。如果你想妈妈了,可以随时叫我,我将会马上进来。  女儿潼潼很快就四岁了。两年来,我们每天都有固定的亲子睡前时光:玩安静的游戏、讲睡前故事、聊聊天……之后,她便笑着跟我说晚安,安静甜美地睡了。朋友们都很诧异:潼潼竟然不用陪睡?  坦白地说,即便作为婴幼儿睡眠咨询师,我也曾经历过漫长的陪睡岁月。小时候还好,陪一会儿就睡了,一岁半以后,陪睡演变成了“战斗
本田的粉丝都有着狂热的信仰,有时又变得过于疯狂,就像《头文字D》中EG6与AE86的那场死亡胶布赛。  我认识的第一辆本田,应该就是《头文字D》里庄司慎吾开的那辆Civic EG6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庄司慎吾是整部动画中唯一一个没有出场bgm的角色,但就是这个角色却对拓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拓海驾驶AE86以漂移过弯而闻名,但是Civic EG6则是一辆前驱车。好胜心极强的庄司慎吾所提出的死亡胶
此刻,你小小的身子像一团火球,睡眠里的呼吸又快又稳。我不太敢动,歪歪扭扭地靠着,看一本无太大意义的闲散小说。你如一只睡不了太久的小狮子,随时都会毫无犹豫地跳起来,压住我的书,让我陪你玩。若我不从,就大声地呼唤“姥姥!姥姥!”叫来大救兵。  如此细节化地描写,是怕多年以后,你大了我老了,我们都会忘记有这样一个瞬间,2岁的你,28岁的我,厚颜无耻、理所当然地赖在你姥姥家,同样地享受着当女儿的快乐。  
在一个很远很远的森林里,有一座水果城堡,里面住着美丽的水蜜桃公主。有一天,来了一个小蘑菇。于是,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有一天,水蜜桃出去玩,看到悬崖上有一朵她最喜欢的花。她想去摘,可是又不会飞,怎么办呢?小蘑菇一拍脑袋:我不就可以变成降落伞吗?小蘑菇把自己的脑袋撑到最大。终于,急速降落后,他们平平安安地跳到了地上。水蜜桃采到了花,真开心。
  
昨天带女儿玩秋千,排了很久的队,终于前面的小孩玩够了,轮到女儿上去了。  冷不防,一个小姑娘欢呼着跑过来,径直就要往秋千上冲。  这小姑娘比女儿大,跑得更快,而且她这种高速冲击对女儿很有威胁力,女儿顿时露出了慌张茫然的表情。这时,我把女儿抱上秋千,对小姑娘说:“小朋友,对不起,妹妹排队已经排了很久了,轮到咱们玩了。”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听我这么说,她扭头就冲奶奶哭了起来。奶奶好言相劝说:
夏天外出旅游,除了炎热的酷暑之外,最可怕当属万恶的蚊子了。而小朋友们娇嫩的皮肤就成为蚊子攻击的首要对象,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让它们消失,那我们就尽量试试避开它们。  虽然国内市场上有众多驱蚊剂,但是难以找到纯粹的避蚊胺(DEET)产品,有些号称新一代的驱蚊剂,主要是驱蚊酯(国外叫IR3535),所以避蚊胺和驱蚊酯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化学驱蚊成分。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并不是完全不能给婴儿使用驱蚊产品,美国
汤姆有个新的小弟弟,大人们都说小弟弟太可爱了,要吃掉他!但汤姆大喊:“不要吃掉宝宝!”  三五锄幼儿园是一个能让大人吓一跳的地方。  比如说,只要孩子双方事先说好规则,它允许打架。  打架时,老师们会以“袖手旁观”的姿态在旁边观察。要不要喊“停”,也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意愿。  又比如说,三五锄每周都有一个“拉斯维加斯日”。园里摆满一桌一桌的桌游,老师们当“庄”,孩子们推牌掷骰,吆五喝六。许多五岁的孩
如果“头部丢失热量最多”的说法真的是正确的,那么一个没戴帽子就出门的人明显会和没穿裤子出门的人一样冷。但我们都知道,事实显然并不是这样。  一到冬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老经验,比如:“护住头,防感冒”,或者“喉咙痛,喝热水”等等。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也会把这些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们。但是,这些老经验正确吗?且看来自儿科医学专家、美国儿科学会会员Vincent Iannelli医生和儿童健康医疗作家N
拿到《谁来抱抱我》这本书,我依旧遵循孩子的阅读习惯——先看画面。  封面上,刺先生一手拿着花,一手牵着刺小姐,而刺小姐则脸色绯红。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爱情?你也许瞬间有错乱的感觉:这是给孩子看的书吗?先别急着否定,不妨先来看看书里的内容。  翻开第一页,一个孤独的背影进入视野:灰暗的底色,硬梆梆的树桩,身上一根根直愣愣的刺,仿佛一下子就扎到了人的心里。不消你说孩子也明白,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