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我们更需要在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背后,进一步地去探讨这一过程中公共空间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全国许多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空间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环境美学原理城市规划 城市公共景观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设计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进行构思。城市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仅要统一、有规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观设计非常重要,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影视城、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定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并合乎该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个问题早在战国时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就体现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
二、环境美学原理
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
三、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若没有环境美学的指导,那么它就是低层次的“为保护而保护”的行为,即存在着被动性,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的浅层次保护行为。环境美学为环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只有对环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环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在中国,现在提到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果没有高度的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只是空洞地盲目发展,最终也是不奏效的。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有指导作用。比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视环境保护,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文明的水平决定了现代生态平衡的水平。唯生态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原来城市空间与外部空间交往是有一个或几个出入口,城市空间以某个广场为中心的单一空间环境正在逐步向开放的多中心发展。当前,在一个大城市中往往还建有科技城,文化城,古代旅游城,各个城中城之间需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系,因此,城市空间应该是开敞的,灵活的,多渠道的,城市中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的问题,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就会杂乱无章,城市各系统之间就会缺少和谐关系,就会缺少主题文化意向。而环境美学原理的出現,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了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
环境美学追求的是城市特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环境美学把城市特质资源变成了一个主题经济形态密集、主题经济形态庞大、主题经济产业链长、主题经济资本附加值高的一种主题文化经济形态。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经济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共享、整体开发、联动开发;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系统发展的一种特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展形态,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名牌化、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极是在区域增长极上产生的新概念。城市经济增长极是一个不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模式,而通过环境美学原理产生的一种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态。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经济空间的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城市特质资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增长极是推进城市特质资源迅速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特质资源不断扩大的综合体,是城市特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的发展过程。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质资源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上,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不断扩散,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上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特质资源,成为支配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从而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产生强大的作用,推动城市高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离开繁杂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惬意与清净。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能让人观赏风景,身临其境,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运用环境美学理论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和规划是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城市公共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四、城市公共景观,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正处于整治时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孤军奋战”,忽视了对人文景观的塑造,更谈不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特色和内涵、有发展脉络并体现人文特色的元素。虽然有关部门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实际的行动来进行城市的人文环境保护,但离我们所期待的和谐人文城市环境还相差甚远。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更离不开公共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建设要如何发展?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推动“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要考虑城镇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关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城市的美观和自然生态的优美,维护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生态、建造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龙头。我们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修编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详细的规划,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居民安居乐业又实用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的塑造。城市公共景观要存古求新,则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惠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岭南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城市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惠州作为广东省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即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灯光设计很有特色,达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灯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与视觉元素相结合,既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注重与整个城市夜景色彩的统一协调。惠州西湖的设计规划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规划高度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对时空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更体现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境界。这其中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运动与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则。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我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景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来不少城镇,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镇大小、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相继实施 “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破坏性建设行为,把河堤、沙滩、山坡等适应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观一律铲除,改由人工景观取代,這其实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误解。事实上,自然景观是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公共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结论
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社会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明 《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2.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3.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
4. 杨平《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5. 刘海燕、吕文明《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研究》(2003第一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研究》(W2012290)
【作者简介】
[1] 姜杨(1980.3—),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2] 高月斌(1984.4—),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 环境美学原理城市规划 城市公共景观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设计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进行构思。城市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仅要统一、有规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观设计非常重要,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影视城、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定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并合乎该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个问题早在战国时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就体现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
二、环境美学原理
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
三、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若没有环境美学的指导,那么它就是低层次的“为保护而保护”的行为,即存在着被动性,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的浅层次保护行为。环境美学为环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只有对环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环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在中国,现在提到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果没有高度的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只是空洞地盲目发展,最终也是不奏效的。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有指导作用。比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视环境保护,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文明的水平决定了现代生态平衡的水平。唯生态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原来城市空间与外部空间交往是有一个或几个出入口,城市空间以某个广场为中心的单一空间环境正在逐步向开放的多中心发展。当前,在一个大城市中往往还建有科技城,文化城,古代旅游城,各个城中城之间需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系,因此,城市空间应该是开敞的,灵活的,多渠道的,城市中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的问题,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就会杂乱无章,城市各系统之间就会缺少和谐关系,就会缺少主题文化意向。而环境美学原理的出現,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了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
环境美学追求的是城市特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环境美学把城市特质资源变成了一个主题经济形态密集、主题经济形态庞大、主题经济产业链长、主题经济资本附加值高的一种主题文化经济形态。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经济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共享、整体开发、联动开发;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系统发展的一种特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展形态,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名牌化、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极是在区域增长极上产生的新概念。城市经济增长极是一个不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模式,而通过环境美学原理产生的一种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态。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经济空间的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城市特质资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增长极是推进城市特质资源迅速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特质资源不断扩大的综合体,是城市特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的发展过程。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质资源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上,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不断扩散,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上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特质资源,成为支配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从而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产生强大的作用,推动城市高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离开繁杂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惬意与清净。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能让人观赏风景,身临其境,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运用环境美学理论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和规划是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城市公共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四、城市公共景观,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正处于整治时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孤军奋战”,忽视了对人文景观的塑造,更谈不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特色和内涵、有发展脉络并体现人文特色的元素。虽然有关部门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实际的行动来进行城市的人文环境保护,但离我们所期待的和谐人文城市环境还相差甚远。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更离不开公共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建设要如何发展?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推动“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要考虑城镇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关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城市的美观和自然生态的优美,维护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生态、建造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龙头。我们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修编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详细的规划,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居民安居乐业又实用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的塑造。城市公共景观要存古求新,则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惠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岭南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城市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惠州作为广东省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即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灯光设计很有特色,达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灯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与视觉元素相结合,既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注重与整个城市夜景色彩的统一协调。惠州西湖的设计规划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规划高度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对时空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更体现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境界。这其中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运动与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则。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我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景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来不少城镇,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镇大小、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相继实施 “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破坏性建设行为,把河堤、沙滩、山坡等适应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观一律铲除,改由人工景观取代,這其实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误解。事实上,自然景观是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公共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结论
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社会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明 《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2.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3.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
4. 杨平《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5. 刘海燕、吕文明《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研究》(2003第一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研究》(W2012290)
【作者简介】
[1] 姜杨(1980.3—),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2] 高月斌(1984.4—),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