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个性飞扬在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尊重个性差异;学生发展为本;实践操作;过程体验;互动生成
教育家叶澜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一、尊重个性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各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张扬的一面。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
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这样本来我认为十来分钟可以完成的题目而让学生讲了30几分钟,但我觉得值得,因为各种方案都是经过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亲身经历体会得到的,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使他们享受一辈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学会耐心期待、倾听每一个细小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同学们研讨。这样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验。
三、注重实践操作,张扬学生个性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生命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比划,有的学生拿粉笔情不自禁地跑到黑板前画圆,还有同学用他们平时玩的圆形卡片跑到讲台前演示卡片的一半给同学们看。(我站在旁边微笑着,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再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你们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同学们高兴的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了分数)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它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一会儿工夫,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
师:还有吗?(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 ……)
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课堂上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教师只有很少的字迹,几乎全是学生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黑板不应当完全属于老师的,有时也应该有学生一番天地,让他们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歌唱。
四、经历过程体验,张扬学生个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学生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思考时产生疑问才算是积极的。如当学生中出现几种不同的方法,得到几个不同的结果时,教师不应立即进行评价,而应组织学生交流,进而展开争辩。在辩驳观点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充分展现,使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与提炼中完善和升华。
如教学“通分”时,它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采用什么方法通分最佳,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了通分的目的是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通分时可以找出它们的公分母。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将下面的这组分数通分:5/6和7/9。 在学生进行通分时,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他们在通分时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时我就准备根据课前的预设,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机会。
师:谁能把自己通分的过程和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5/6和7/9的公分母是36,所以5/6=30/36,7/9=28/36。
生2:我觉得5/6和7/9的公分母是18,所以5/6=15 /18,7/9=14/18。
生3:我觉得5/6和7/9的公分母是54,所以5/6=45 /54,7/9=42/54。
生4:我觉得你们这样不行,如果这样下去的话,5/6和7/9的公分母还可以是72、90、108……写不完了。
生2:当然写不完了,公分母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阵沉默之后,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其实刚才大家说的数都是它们的公倍数,如果我们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是最好的,如这道题,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18来通分最简单。”
这位学生的发言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即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从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学生充分思索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真正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效果才能更好。
五、师生互动生成,张扬学生个性
当你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地表达时,你的学生偏偏“迂回绕道”“节外生枝”,你会怎么办?当你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一脸漠然,你会怎么想?你是否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里或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这样的教学已成为过去。在新理念的打造下,我们的课堂应是一种动态美。教师课前应准备好与教材有关的大量信息及与教学有关的适时资料,然后设计成一种大的板块,而不需要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因为有些是你无法预料到的。
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2×9×3”,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做,学生还不会计算18×3,怎么办呢?我故意留了一段空白,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老师,这题不能做,可能题目出错了。生2:老师,因为9×3=27,交换9和3的位置积还是27,所以我想2×9×3就等于2×3×9=6×9=54。多妙的方法呀!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设问:“两个数相乘有这样的规律,但今天遇到的是三个数相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班上静得出奇,学生都在思考。我又轻声问道:“用2、3、9这三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呢?”很快学生又编出了6道算式,于是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算式的结果又有什么联系。……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题目被我巧妙地利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其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学好数学的天赋,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创新的火花必使课堂熠熠生辉!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个性飞扬在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尊重个性差异;学生发展为本;实践操作;过程体验;互动生成
教育家叶澜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充满快乐,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一、尊重个性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各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张扬的一面。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
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这样本来我认为十来分钟可以完成的题目而让学生讲了30几分钟,但我觉得值得,因为各种方案都是经过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亲身经历体会得到的,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使他们享受一辈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学会耐心期待、倾听每一个细小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同学们研讨。这样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验。
三、注重实践操作,张扬学生个性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生命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比划,有的学生拿粉笔情不自禁地跑到黑板前画圆,还有同学用他们平时玩的圆形卡片跑到讲台前演示卡片的一半给同学们看。(我站在旁边微笑着,并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再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你们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同学们高兴的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了分数)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它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一会儿工夫,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
师:还有吗?(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 ……)
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课堂上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教师只有很少的字迹,几乎全是学生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黑板不应当完全属于老师的,有时也应该有学生一番天地,让他们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歌唱。
四、经历过程体验,张扬学生个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学生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思考时产生疑问才算是积极的。如当学生中出现几种不同的方法,得到几个不同的结果时,教师不应立即进行评价,而应组织学生交流,进而展开争辩。在辩驳观点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充分展现,使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与提炼中完善和升华。
如教学“通分”时,它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所以这节课采用什么方法通分最佳,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了通分的目的是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通分时可以找出它们的公分母。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将下面的这组分数通分:5/6和7/9。 在学生进行通分时,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他们在通分时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时我就准备根据课前的预设,给学生创设一个争论辩解的机会。
师:谁能把自己通分的过程和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5/6和7/9的公分母是36,所以5/6=30/36,7/9=28/36。
生2:我觉得5/6和7/9的公分母是18,所以5/6=15 /18,7/9=14/18。
生3:我觉得5/6和7/9的公分母是54,所以5/6=45 /54,7/9=42/54。
生4:我觉得你们这样不行,如果这样下去的话,5/6和7/9的公分母还可以是72、90、108……写不完了。
生2:当然写不完了,公分母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阵沉默之后,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其实刚才大家说的数都是它们的公倍数,如果我们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是最好的,如这道题,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18来通分最简单。”
这位学生的发言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即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从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学生充分思索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真正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效果才能更好。
五、师生互动生成,张扬学生个性
当你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地表达时,你的学生偏偏“迂回绕道”“节外生枝”,你会怎么办?当你在讲台上动情地直抒情怀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一脸漠然,你会怎么想?你是否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里或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这样的教学已成为过去。在新理念的打造下,我们的课堂应是一种动态美。教师课前应准备好与教材有关的大量信息及与教学有关的适时资料,然后设计成一种大的板块,而不需要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因为有些是你无法预料到的。
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2×9×3”,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做,学生还不会计算18×3,怎么办呢?我故意留了一段空白,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老师,这题不能做,可能题目出错了。生2:老师,因为9×3=27,交换9和3的位置积还是27,所以我想2×9×3就等于2×3×9=6×9=54。多妙的方法呀!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设问:“两个数相乘有这样的规律,但今天遇到的是三个数相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班上静得出奇,学生都在思考。我又轻声问道:“用2、3、9这三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呢?”很快学生又编出了6道算式,于是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算式的结果又有什么联系。……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题目被我巧妙地利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其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学好数学的天赋,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创新的火花必使课堂熠熠生辉!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个性飞扬在数学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