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演中的现实关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刘小枫先生在北大等校讲演尼采的思想与接受,很是成功,颇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欢迎。但他到底讲了哪些独到的精神体认,我们无从得知。个别刊物报道了只言片语,读者自然不能从中发现丰富的价值。当我在刚刚踏进新世纪的门槛时,意外得到一本真正的新书——《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里面刊发了刘小枫的3万多字的讲演全稿。我很快就读完了这篇精彩的讲稿,感到一种特别的喜悦。作为研究西方思想的学者,刘小枫提供的许多关于近代思想的见解都是值得注意的,“尼采”只是这系列研究中的一个特例,一个对于我们清理我们的思想文化资源具有参考价值的特例。
  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讲演他对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研究,题目就让我们耳目一新:《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这份精深的学术报告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一个重要中国作家的独辟蹊径的研究发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照历史与现实之往复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份纯粹的报告中,作者说:“这两个城市都是英国在亚洲殖民入侵的历史产物,关于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能说出什么来?张爱玲以她非凡的洞见也看出了这两个城市之间的不寻常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值得继续追问的,并以此使我的论述关乎今天?”陈思和教授对当代前二十七年的潜在写作的分析不仅同样是基于对完整的或纯粹的学术探讨的需要,而且也出于他对于民间生活与精神的关怀。罗志田教授却通过对一部古籍——《山海经》在近代学术研究中沉浮的追索,探讨了传统在现代的遭际与变演、学统的中断和更新。张汝伦教授则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化认同的多方面题旨,同样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我不是经济学者,也很少涉猎法学方面的书籍,但资深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对教育产业化的阐述、林毅夫先生对新千年中国经济的展望,法学家杨紫煊先生对我国立法现状的剖析、贺卫方先生对法制建设的学理层面的关注,都是非常精辟务实,集中于我国现实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我以为这正是当今学界的另一传统,即经世致用。我记得厉以宁先生曾经表示过他的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我想这些讲演只是这些学者建设性工作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部分,它们提示了关注现实与社会演进的思路和几种可以借鉴和值得思考的结论。
  对当下知识界精神状态的关注,是这本《讲演录》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事实上,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界都意识到自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是一个例子。在现在看来,人文精神的讨论多少有些小题大做、过于匆忙,在有如此深厚的“读书人传统”的国度,人文精神的赓续是不成问题的,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的。许纪霖教授在澳洲的讲演也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状态。朱维铮先生对传统的甄别,显然是用心深远的。许苏民研究员对时下学风的批评也很见深入。他们的讲演本身就体现了精神独立的学术品格。
  从刘小枫读到龙应台,从思想的检省到历史的清理,从思潮的俯察到社会的前瞻,从学理的研究到精神的培养,二十七位中外著名学者的讲演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双休日。在他们各自的讲题中,我试图追索一种共同性的东西,或者说一种能够抓住我的感觉和意识的思想成分,这显然并不是徒劳的。编者的一段话正说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受:“大学校园历来思潮涌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学者们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学术的发展。他们常常以在大学内外的讲演来传播新知,激励思想,在一个公共论述的空间里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和批判的锋芒,显示了最为活跃的思想力量。”
  这么有分量的讲演在当下实在不多见,因为学术研究毕竟不是批量生产,优秀的思想、精彩的发现都是长期孜孜以求的结果,并不是廉价批发的快餐。汇萃最新思想精华可谓是这本《讲演录》的重要特色。这样新鲜而丰富的思想和知识,这样充满特殊活力的精神生活,我以为正是出自一种光明的情怀,一种在摆脱毫无意义的犹豫和徘徊之后的朴实而深远的精神追求。包括大学生们在内的今天的人们能够感受、借鉴或认同、接受它们,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它至少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真实的热情。我以为这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知识思想资源的康正和接受知识思想的动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社会来讲,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样高水准的讲演也是大学功能实现的重要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本《讲演录》记录并延伸了大学的功能,它“打破了讲演的时空限制,让更多的读者汇入到自由地思考、探索和交流的氛围之中”。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29.00元
其他文献
去年7月9日星期日,北京大学王邦维突然给我来电话,告知金先生病危住院,正在抢救。我大吃一惊。我正准备下星期去看望他,因为黄宝生写了一篇金先生新出的文集《梵竺庐集》的书评,将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这是对他八十八岁米寿的贺礼。没想到他突然住院了。第二天,我、黄宝生和蒋忠新赶紧一起去医院,只见金先生坐卧在床上,正打吊针,轻闭着双眼,看上去十分疲乏,已没有往日见到我们谈笑风生的神彩。我将黄宝生那篇
期刊
《后现代性及其缺憾》是鲍曼针对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文明及其缺憾》(1930)而写的。鲍曼认为,作为文明或文化的现代性,它是关于“美”、“清洁”和“秩序”的,然而,在追求美丽,保持清洁和遵守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极端的例子是,犹太人在纳粹时期的德国被视为“杂种”而被屠杀的事实。在纳粹主义看来,犹太人是肮脏的、丑陋的和危险的,因而应该被消灭,犹如花园里的“野草”。在一个有序的现代世界
期刊
近年来,各种小说史专著相继问世,推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华东师大陈大康教授的《明代小说史》,书凡五编十七章,六十余万言,完整地描述了明代小说的历程,深入探讨其间的特点和规律,对许多现象和问题都有创造性研究和精彩论述。    一。自觉独到的小说史意识  二百七十多年明代小说的发展该如何把握。描述和论析。以往常见的是按时顺。题材排列若干作品,作一般性分析评论,有时重复鲁迅先生《中国
期刊
以前读到许多文章,把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描画的很不堪,一棍子打入十八层地下,又踏上一万只脚。对这样的说法作法,我总心存疑惑,甚至反感。一种文学流派存在了那么久,又拥有那么多的读者,总不至于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得不屑一评吧?干吗非要把它与“新文学”誓不两立的对立起来呢?能不能在批判它打倒它之前,做些理性的分析,还其一个比较客观比较公正的面目。刘扬体先生说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像鸳鸯蝴蝶派这样
期刊
《马寅初全集》共分十五卷,系年收辑马寅老专著11部含初次译为中文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专论2种、文章或讲演辞641篇,约570万言。  引人注目的是第十五卷附录一份“《马寅初全集》尚缺资料目录”,包括《关于印度币制之变迁》、《法币与抗战》、《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报告》等38件篇,足见编委会诸公的坦诚。感动之余,将区区平时浏览所及,可再补充的29件集外佚稿篇目一并列出:  39 关于建
期刊
世纪之交,所谓“后现代”亦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后现代论者质疑现代大工业破坏了自然,而工具理性又吞噬了人性;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那么后者就是针对现代科技所蕴含的“知识/权力”结构的猛烈批判,“现代性”便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跑马场。但事实上,“现代”(modern<拉丁文modus=mode)这个概念并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更基本地代表了一种“模式”,而现代化就是“就范”于
期刊
两年前的仲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的褚赣生先生来湘组稿,聊天时,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老编辑对湘地的人才激赏有加,他对我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一鼓作气涌现了三大拨人才,第一大拨是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中兴将帅,第二大拨是以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民国元勋,第三大拨是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为代表的共和国缔造者。这些人物个个都是一部传奇,你是湖南人,有天然的地利,若能将这三大拨人才串
期刊
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端,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现象光怪陆离。小说、野史、笔记等使人们得以窥探历史的某一方面,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于文学史以外的关注。要研究明清时期为理学所禁锢所不齿的性爱风气,也只能借助于这些正史以外的史料。  远古时代的人们由于对性无法解释,故将其神秘性和庄严性幻化为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又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乾坤等各种说法来解释性,后经由儒家文明的荡涤与整
期刊
近些年来,学术界的各种丑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广大读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当前的腐败正在向着神圣崇高的学术领域长驱直入。这样下去,我国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实在堪忧。例如,今年湖北省社会科学1994—1998年优秀成果奖政府奖的评奖活动、尤其是其中的哲学社会学组的评奖活动,就是学术腐败在政府评价体制中的一次公开的粉墨亮相。在本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
期刊
(9)正面辨认  一个术语让人如此折腾,不知他们西方这二百年来是否有过。  通常设想,在他们,这种事,大不了是几个国家语种彼此间语音转写而已。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久矣夫所处相近的环境,共同面对的现象,恼人的同类型问题,语系不同也言语风习相近,思维结构机制接近,术语能指所指几乎多不待言传而易沟通领会。有的暗转就可了之,需要明转的也不待多折腾。  如今狭路相逢,认真较劲,连累我沈恒炎、燕宏远二君编《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