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字探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汇”的繁体形式较常见的有两种写法,即“匯”和“彙”,那么“汇报”的繁体形式是“匯報”还是“彙報”呢?又为什么这样写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对“汇”字进行探源,了解简化字“汇”的历史渊源,从而解答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汇 匯 彙 探源 汇报
  一、“汇”字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汇”字读音为“huì”,被分为两类进行解释:
  汇1(匯、②③彙、滙):①汇合:百川所~,~成巨流。②聚集;聚合:~报,~印成书。③聚集而成的东西:词~,总~。
  汇2(匯、滙):①通过邮局、银行等把甲地款项划拨到乙地:电~、~款、~给他一笔路费。②指外汇:换~,创~
  在其他各类词典字典中,“汇”字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解释:
  ①河流会合在一起:~注、~合。
  ②由甲地把款项寄到地:~寄、~款、~兑、~率。
  ③聚合,以类相聚:字~、词~、~报。
  ④综合,合并:~总、~编。
  由上可知,由“汇”字构成的词组主要是名词和动词,其中“汇报”为动词,“汇报”的“汇”义为“聚合”。
  二、“匯”“彙”字考
  “汇”的繁体字较常用的有两种:“匯”和“彙”。但也有不少人写作“滙”,该字与“匯”是异体字,音同义同,可通用,而“彙”则与这两个字有所区别。笔者根据“汇”的繁体形式考据其来源和发展演变。
  (一)“匯”字考
  《广雅·释诂一》:“匯,大也。”
  许慎《说文解字》:“匯(),器也,从匚淮聲,胡罪切。”
  即“匯”的意思是“一种叫匯的盛器”。
  《宋本广韵》中“匯”有两种读音和解释,即“澤名,苦淮切”;“回也,胡罪切”。
  《洪武正韵》中“匯”解释为“水回合也,《書》:東匯澤爲彭蠡。”
  《康熙字典》:“匯,《唐韻》胡罪切,《集韻》《韻會》戸賄切,《正韻》乎罪切,並回上聲。《說文》器也,从匚,淮聲。一曰回也。《書·禹貢》東匯澤爲彭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匯,廻也。言滄浪之水入江,又東廻而爲彭蠡澤也。又《唐韻》苦淮切《集韻》枯懷切,並音。義同。又《集韻》《韻會》《正韻》並胡對切,音潰。義同。”
  《康熙字典》汇集了诸家之说,罗列“匯”的各种读音,并释“匯”为“器名、回”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匯,器也。謂有器名匯也。《禹貢》曰:‘東匯澤爲彭蠡。’又曰:‘北會于匯。’舊說匯者,回也。此匯之別一義。依許圛莫垐之例,此亦可稱《禹貢》而釋之曰匯回也。今按:匯之言圍也。大澤外必有陂圍之。如器之圍物。古人說淮水曰:淮,圍也。匯从淮,則亦圍也。《尙書》東匯澤爲彭蠡。謂東有圍受衆水之彭蠡。非謂漢水回而成澤也。東爲北江,謂漢水合江,又東合彭蠡爲北江也。从匚淮聲。胡罪切。”
  段玉裁释“匯”有3个义项:
  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
  以上3个义项加上《广雅》“大”的义项以及《广韵》“泽名”的义项,可作为“匯”在各古籍中释义的概括。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均将“匯”解释为“河流相会合”。
  关于“匯”的本义,学术界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古代一种方形的容器”,也有学者认为是“河流相会合”,笔者认为其本义为后者。
  从字形上看,“匯”小篆为“”,小篆的字形外围为“匚”,像个方形的盛器,《说文·匚部》:“匚,受物之器”,其意思即容器;字形里面是一个“淮”字,表示该字的读音,《尔雅·释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原注海者也。”《说文·水部》:“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即其意思为大河,淮河。据此若“淮”出现早于“匯”,我们则可说“匯”的字形像是把淮河装在一个容器里,即,将“众水会集在一起”。若“匯”早于“淮”则另当别论了。
  且看“淮”,其甲骨文为,金文为,小篆为。
  甲骨文以一条曲线表示河流,金文和小篆在曲线两侧增添了浪花;隹表读音,其本义为短尾鸟,因此该字表示淮河两岸鸟多,本义即淮河。
  然而,若“匯”出现先于“淮”,则可解释为一个可放水和鸟的大容器。
  究竟是哪个词先出现呢?
  根据资料考证,首先,“淮”在《尚书》《诗经》《楚辞》等上古文献中出现频繁,而“匯”则较少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记载即《尚书》,然而《尚书》很多部分的编写年代尚有争议;其次,根据目前资料,有发现“淮”的甲骨文和金文形式,“匯”则只发现小篆形式;最后,《尔雅》收录“淮”,未收录“匯”,后来的《广雅》收录“匯”,释为大。
  因此,笔者认为“淮”字出现的年代当早于“匯”字。
  《书·禹贡》:“東匯澤爲彭蠡。”“彭蠡”即如今的“鄱阳湖”,此处的“匯”当解释为“众水会集”。《夏书》:“東迆北,會于匯。”此处“匯”当为“河流的名称”。由此可知,其本义当与水有关。
  笔者并没有发现将“匯”解释为“器名”的文献资料,又《宋本广韵》《洪武正韵》《中华字海》及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匯”字均无“器名”之释义,而是将其释义为“回”以及“河流会合”。
  因此,根据字形以及相关资料,可推断“匯”本义当为“河流会合成湖海”,即以上的第二个义项——“河流相互会合”。
  ,字形外围的“匚”,即容器,像是包围着里面的“淮”,因此可引申出第3个义项的“环绕”义,而物品是聚放在“匚”中的,因此后来也引申为“聚集、聚合”义。
  另外,“匯”还有一个引申义,即“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如:
  (1)銀子可以由匯兌莊匯去,棉襖棉褲不能不自己帶去。(清·《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二)“彙”字考
  《尔雅·释兽》:“彙,毛刺。”
  《说文解字》并没有收“彙”字,而是收其异体字“()”,释为:“蟲, 似豪豬者。从?,省聲。于貴切。”即“”指一种类似豪猪的动物。
  《宋本广韵》收录“彙”:“類也,說文作,蟲也,似豪豬而小。《爾雅》曰:彚,毛刺是也。”《广韵》集合了《说文》和《尔雅》的释义。
  《洪武正韵》:“彙,類也茂也,又蟲名,義與蝟同。《爾雅》:彙,毛刺。”与各书所述类同。
  《康熙字典》释“彙”:“《唐韻》《集韻》《韻會》並于貴切。音胃。《說文》本作,蟲,似豪豬也。《廣韻》:蟲也。似豪豬而小。《爾雅·釋獸》:彙,毛刺。註:與蝟同,今蝟狀如鼠。疏:彙卽蝟也。其毛如針。又《玉篇》:類也。《易·泰卦》:拔毛茹,以其彙,征吉。又與同。《說文》:,草木孛之貌。《類篇》:今文書作彙。《玉篇》:一作。《集韻》一作。”
  《康熙字典》集合了以上各类释义,“彙”读作“wèi”,意思是:
  ①一种类似豪猪的动物,即刺猬;②同类;③繁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蟲也。彙字各本無。今補。也字依《廣韵》補。釋獸曰:彙,毛刺。其字俗作蝟,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彙。鄭云:勤也。以爲謂之叚借也。王弼云:類也。以爲會之叚借也。似豪豬而小。从?。而小二字依《廣韵》補。有毛刺似豪豬。故从?也。上文云:籒文?。此正从籒文。省聲。于貴切。十五部。”
  段注除了与《康熙字典》相同的3个义项外,还释“彙”为“谓”“会”的假借。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彙”为4个义项:
  ①同类;
  杨雄《太玄赋》:“物继其彙”;《周易·泰》“拔茅茹,以其彙。”
  ②繁密;
  《汉书·叙传》:“柯叶彙而灵茂。”
  ③汇集,聚集;
  《新唐书·儒学传序》:“博彙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
  以上3个义项的读音皆为“huì”。
  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读作“wèi”。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彙”的释义相对全面。
  “彙”的小篆为“”,段注释“彙”俗作“蝟”,其小篆为“”,两者从字形上看,皆像动物,其本义为“蟲, 似豪豬者”,即以上第四个义项,后引申为“同类、繁密、聚集”等义。
  (三)“匯”与“彙”的发展
  “匯”主要有7条释义: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④大;⑤泽名(《广韵》)。
  后又引申出“聚集,汇集”“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的义项。
  “彙”主要有7条释义:①同类;②繁密;③汇集,聚集;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
  “匯”可释为众水会合,“彙”释为类聚以及综合聚集等义,两者皆有“合”的意义,即两者有相同的引申义: “聚集、汇集”。所以,有时“彙”也写作“匯”,两者相互通用,具体相通用的年代尚有待考证,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匯”与“彙”在清代相互通用的情况较普遍。如:
  (2)在當日夫子自視,則亦一代詩文之滙選。(清·魏源《国朝古文类抄叙》)
  (3)以來支那摸擬其風者,洞宗彙選所舉七期大悟類是也。(《大正藏》第82卷“健康普說”)
  例(3)选自“健康普說”,乃日本僧人面山瑞芳等编,根据资料考证,面山瑞芳活跃于清康熙年间,常住永福庵(位于上海),因此其语言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
  以上两例的“匯”即“彙”字,两者通用。
  (4)及一年期滿, 彙報稅銀贏虧數目。(《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
  此例将“匯報”写成了“彙報”,“匯”与“彙”相混用。
  后来常出现不是 “聚集、汇集”义项而相混用的例子。如:
  (5)山東撫台昨兒一天共總有九個電報給兄弟,托兄弟立刻替他彙十萬兩銀子去。(《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通过几个义项的比较和上文的考证可知,“匯”与“彙”在最初音义皆不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随着引申义的发展演变,“匯”和“彙”有一个相同的引申义:“聚集、汇集”,后来 “匯”和“彙”便常相互通用乃至混用。
  三、“汇”字考
  据目前的考证,“汇”的简化字字形在近代之前的书籍中均没有出现,“汇”的简化字字形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且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将“匯”与“彙”共同简化为“汇”收录。
  (一)简化字“汇”的产生
  “匯”有一个义项为“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这个义项和银行业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化字“汇”的出现和银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考证,简化字“汇”出现在近现代社会。在近现代社会,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汇款、汇票之类的业务也随之发展。银行业对“汇”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中“匯”的一个较常用的异体字“滙”使用频繁,后来为了简便,银行界把“滙”右旁的中间部分省掉,直接写“汇”,于是,简化字“汇”在银行界产生了。
  (二)“汇”与“匯”“彙”
  由上文可知,“匯”与“彙”在后来总是通用,乃至混用。因此,后来便有不同版本的正式简化字方案将“匯”“彙”共同简化为“汇”,以便书写。
  四、“汇报”的繁体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将“汇报”解释为“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报告”的意思,其中“汇”字可释为“聚集、聚合”。而“匯”与“彙”皆有“聚集、聚合”之义,那么“汇报”的繁体形式是“匯報”还是“彙報”?笔者从“匯”“彙”的词性角度出发进行考察。
  (一)“匯”字词性考察
  “匯”主要有6条释义: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④泽名;⑤聚集,汇集;⑥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   以上义项除了第一个义项“盛器”和第4个义项“泽名”外,其余义项皆是动词性的。
  “匯”在许多用例中作动词性语素。如:
  (6)既回長安匯報使命,因遍訪蜀賈人以枸醬運入牂牁江之路。(晋·《华阳国志》卷四)
  (7)如水,流動處是仁;流為江河,匯為池沼,便是義。(宋·《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8)石鐘山枕彭蠡口,两鐘对峙山絶陡。匯合江湖在此间,蛟螭日向山根走。(明·张养重《石钟山逢谈长益》)
  (9)湘潭居交 、广、江 、湖间,商贾匯集,而江西人尤多。(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
  (10)抵曲鱗蹙,匯流雷解,前者汩越,後者迫隘,乃下龍門之懸水。(唐·柳宗元·《晋问》)
  “匯流”指水流会合。
  以上“匯”皆作动词,由“匯”构成的词语也主要是动词性词语,也有些名词性词语,如“匯票”“匯兌”等,但“匯”的词组主要还是动词性的。
  由此可知,“匯”主要用作动词,除了“匯”的名词性义项,其他 “匯”的词组也主要是动词性的,因此“匯”也主要作动词性语素。
  (二)“彙”字词性考察
  “彙”主要有4个义项:①同类;②繁密;③汇集,聚集;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
  以上义项中只有“彙”和“匯”相同的义项③是动词性的,义项②是形容词性的,其余两项皆是名词性的,而由“彙”构成的词语主要是名词性词语。如:
  (11)他彙書亦未見作安漢橋者,《水經注》亦誤倒耳。(晋·《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
  (12)品彙紛其自然兮,非化工之能一。(宋·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墓志铭》)
  此例中“品彙”意思是“事物的品种类别”。
  (13)直得四方交泰。萬彙昭蘇。師曰。終不虛也。(《智觉普明国师语录》卷一)
  此处“萬彙”的意思是“万物、万类。”
  (14)凡次文之體,各以彙聚;詩賦體不一,又以類分。(南朝·梁·蕭統《〈文選〉序》)
  此处“彙聚”意思是“分类汇集”,即按类分好,“彙”在此亦有“类”的名词性含义。
  以上例子中“彙”字的意思主要是义项①和义项③,因此“彙”构成的词语也都属于名词性词语。
  此外还有“字彙”“詞彙”“條彙”(条目的类别)等词也属于名词性词语,此处“彙”皆有类聚的意义,当属名词。
  “彙”的词组主要是名词性的,而“彙”字作动词时表示“聚集、汇集”等义,如 “彙稟本部員”“彙齐人员”等。在“匯”与“彙”相混用的例子中,“彙”也作动词,如“彙银子”“彙編”等。
  然而,除去相混用的无规律词语,“彙”只有在与“匯”表相同义项的条件下才做动词。
  由此可知,虽然“彙”有时可作动词,也有和“匯”相混用构成动词性词语的现象,但是“彙”的词组主要还是名词性的。
  (三)“匯報”而非“彙報”
  “汇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为“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报告”,由此可知,“汇报”属于动词。
  根据上文的考察,排除占少数的以及“匯”与“彙”相混用的特例,“匯”的词组主要是动词性的,“彙”的词组主要是名词性的,由此可得出结论:动词“汇报”正确的繁体形式应为“匯報”,而非“彙報”。
  五、结语
  本文对“汇”字进行探源,从其繁体形式“匯”“彙”二字出发,考察这两个繁体字的释义与发展,发现两者由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因一个相同引申义项而相互通用,以至后来相混用。再考察简化字“汇”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且首先产生于银行界,后来不同版本的正式的简化字方案将“匯”“彙”二字共同简化为“汇”。
  在了解“汇”字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匯”词组和“彙”词组的词性,得出“汇报”的繁体形式当为“匯報”而非“彙報”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乐毅.简化字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张书岩,王铁琨.简化字溯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王平,臧克和.常用汉字字源手册[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07.
  [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1]北大语料库[EB/OL].http://ccl.pku.edu.cn/corpus.asp.
  [12]汉典[EB/OL].http://www.zdic.net/.
  [13]韵典[EB/OL].http://ytenx.org/.
  (余虹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结合湖南省旅游景点英译文本翻译实例进行探析,阐述译者应在英译过程中进行“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此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提高旅游外宣文本英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 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湖南省旅游景点文本英译  一、引言  湖南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如“绝美张家界”“浪漫凤凰城”等。随着湖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并选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朱纯深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形合与意合 语言 文化 《荷塘月色》  一、引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一篇精美散文,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
期刊
摘 要:重音是朗读最重要的基本技巧之一。要准确而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赋予朗诵以音乐美,就必须处理好重音。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轻读、拖长、快中显慢、重中见轻、高低相同、虚实互转、前后顿歇等。文章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子为主,分析了朗读中重音的这几种重要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朗读 重音 表达 方法  朗读时,为了实现朗读目的,强调或突出的词、短语、甚至某个音节,即称为重音。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影视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逐渐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本文以日本电影《SPEC~零》的字幕翻译为例,结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对网络流行语的借用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有:1.归化为主,异化为辅;2.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3.把握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4.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SPEC~零》 字幕翻译 网络流行语  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影视翻译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语中表示“事态或行为的原因”的因果复句「ダケニ」句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进行全语料库检索,按照「当然」「强调」和「逆说」的三种用法,通过「ダケニ」句的对译语料考察了其汉译倾向。考察发现,表示「当然」时的汉译形式中无标形式“P,Q/Q,P”“因为P,所以Q”和“由于P,所以Q”较为常见。而表示「强调」时的汉译形式中无标形式“P,Q/Q,P”“因为P,所以Q”和“到底是/不
期刊
摘要:文章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例,对现有的若干种语言研究方法进行层次上的分类讨论。主要观点是:1.应该突出一个作用,即语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2.要理清两个分支,即在不同语言观下的描写和解释两大语言学派分支;3.必须明确三个概念,即语言观、语言研究观和语言研究方法;4.要立足于三个层次,即哲学层次、逻辑学层次及实际操作层次来认识语言研究方法。  关键词:语言观研究方法归纳演绎一、语言观、语言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益冈「ナラ」的分类,以表示假设的「ルナラⅠ」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ルナラⅠ」在汉译形式中,理论上应该是“如果P(的话),(就)Q”的形式,但实际考察的结果是无标形式“P,Q”最多,并且出现了表示既定事实“既然P,Q”的汉译形式。  关键词:ルナラⅠ 语料库 对译 中日对照 如果……那么…… 既然……就……  一、引言  大多数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将「ルナ
期刊
摘 要:汉语和日语里都存在表示动作或行为反复发生的副词,其中的“再三”属于汉日同形副词。本文通过汉日语言数据库里的实例分析,从词汇意义比较,句中使用形态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考察其在汉日语言里使用的异同。  关键词:再三 词义 形态 变异  一、引言  “再三”在汉语副词研究中有不同的分类,以刘月华为代表,将“再三”归入频度副词;张谊生、史金生等人将其划分为重复副词。在现代日语的使用里有着与
期刊
摘 要:城市新移民通过加入QQ老乡群实现交友聊天、寻求帮助的目的。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新移民的网络聊天语言主要通过话题延伸来推进话语,通过语码转换、使用礼貌惯用语和衔接的会话策略,增进彼此的情感,并通过重复、对话和形象,提高会话的卷入程度。  关键词:城市化 新移民 网络聊天 会话分析  一、引言  自20世纪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已在全球掀起信息革命风暴,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
期刊
摘要:《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然其在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同时,字词使用上的隔阂又给今人以阅读上的障碍,往往使人不得其解。本文从《左传》中“郑伯侵陈”这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恶之易也”和齐晋鞌之战中的“三周华不注”入手,从文字、训诂、音韵等角度考释“易”字之含义及假借用法,并得出“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典实。  关键词:左传恶之易华不注一、谈“恶之易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