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奇怪的是,写这一类字儿的人一般远离俗务,吃完大酒横着肚腹,让帝王让开别挡着光。他不,从美国回了香港,香港又回了内地,还转到大国企工作,当上了局级干部,简直是泡在世俗里,“中午喝酒,喝到三点,谈,谈到了晚饭,没谈完,吃完晚饭看二人转,晚饭被三中全会了。吃完凉菜,就站着敬酒。喝得吐了再喝,到十二点”。
我问:“天天开会怎么办?”
他说有个大官儿跟他说:“开会的时候带一念珠,就当听和尚念经。”
中国的套路,老外的套路,政治的套路,商业的套路,他都熟。说政治需要相对透明的规则,如果没有很多年的契约精神的积累,办不到。“现在要不然是大国企,要不然是小本生意。别的根本形成不了力量。”我说你能做什么,他打个比方,现在都知道医院不行,要靠药养着,他当年的协和的同学都是严重低工资,但没有载体帮它扭这个劲儿。他想利用这个国企去开个十家医院,不要什么人都去协和。
他说,现在这种垄断的状况,只能试试拧身钻进体制。“把事挑起来”。
我有什么俗事儿就问问他,他说他有个有用玩意儿,是一个戴金链子的美国老太太教的,在麦肯锡公司苦练了十年,叫金字塔原则。给我发个文件来。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他写:“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我才第一次看到他搞咨询管理的嘴脸。“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这人是有志于世事的,看中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不朽,“曾国藩牛啊,把自己的肉身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火苗燃烧,在通往牛逼的仄仄石板路上发足狂奔”。
所以他第一学老曾人情练达,依靠常识百事可做。第二如果想立事功,不要总在集团总部务虚,到前线去,到二级公司去,真正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付痞子混子傻子疯子,对一张完整明确的损益表负责。第三学老曾灵明无着,物来顺应,不像和尚隐入五百里深山,要喝尽世事煮沸的肉汤,领会什么是“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但有一样他恐怕学不来,老曾一辈子一只青藤箱,一件布衣,前襟上还带着油渍,稍有点世俗之念,就骂自己是畜生,说不为圣贤,就为禽兽。他是两样都要,事功文章古玉姑娘,哪样都舍不得。
其实他心里挺清楚的,知道真正的文学要付出什么代价,不像司马迁那样付出身体,就得像曹雪芹这样付出穷苦。真要想醇酒美人还要文章传世,有点贪婪。他也想像狗子那样一张苦瓜脸,一支潦倒笔,“全知全能又百无一用地度过一生”。
但他有一个妈,他妈是纯种蒙古人,老了还穿一身大红裙,脖子里挂狼牙,一人能喝一瓶蒙古套马杆酒,看见长得好的动植物,说拿回家炖了,见着风景好的地儿,说占一块盖房子。
有这么一妈,他就不太可能成阮籍、嵇康。加上他是红旗下的蛋,没战火没乱世,听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长大,大学宿舍里天天喝着劣质茉莉花茶坐看紫禁城的金琉璃顶鬼火闪动,出了国千了咨询又知道了一张A4纸上写了字能换两万美元。
这样的人哪儿还能受得了“百无一用”。
我问他权力对你来讲有吸引力吗。他想了一会儿说:“我能感觉到吸引,但没有形成贪恋,大权在握的时候,还是挺爽的。”
他想了一下,又说:“还是挺爽的。”
然后又说了一句:“还是挺爽的。”
又拿一个朋友举例子:“你说老陈他做的事是全行业里最好的。但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去跟一帮傻逼竞聘?因为没有待遇就没这个台子。这是个两难,当然要到这儿,你非得扭自己一下,但这扭一下,肯定就离你自己心里的理想远一点。”
陆放翁有句话说:“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冯唐说他看了有点害怕,但也知道这是命。
有不少人劝他,什么都有了,风景好的地儿哪儿都有房,千吗不停下来专职写。
他说:“有一个人天天背水上山,后来山上有了井,他还一直背,有人就说,你千吗还背这个篓,他说后背冷。”
我俩有时候约个小局。吃饭喝茶。
我们七十年代男女中学时疏离得很,互相猜测,彼此羞辱,我回忆起来几乎没跟男同学四目对视过,他是当时在楼顶上看着姑娘们青白分明的发际线,“都能闻到她们的味儿”。但也不敢搭讪。
之后二十多到三十多,男女都忙着恋爱,寸寸弯强弓,伤筋动骨地折腾,活在对自己和对方的想象里,哪有功夫互相了解。
到了這会儿,大雪初歇,天蓝得发紫,风把房顶上的积雪吹得满天都是,金光闪闪,好像才刚睁眼看到世界本然,觉得对方和自己都不是神,不是泥,都是人。
我原来对他的小说有些抵触,觉得当中的女性并不让我觉得亲切,后来他有次说:“我只能通过我理解人。”我忽然觉得,我根本用不着通过他的小说去看到女性,他的身上就蕴涵着女性,他书里那个精瘦的小黑男孩身上,就有我自己,童年时热爱大白热馒头,芝麻酱蘸白糖,喝什么茶都是茉莉花味儿,常看的书摸得又厚又亮,头顶上是春天槐树上好多叫吊死鬼的虫子,拐过路边,“天上两三朵很闲的云很慢地变幻各自的形态,胡同里两三个老头儿薄棉袄还没去身,坐在马扎上,泡在太阳里,看闲云变幻”。 有次和菜头深更半夜在MSN上说,看到冯唐写的一段话,看得他差点号啕大哭。说是有次开车的时候,看到前方有只松鼠被自己的车吓愣了。
“那只松鼠有我见过最困惑的眼神,很小地站立在我车前不远的行车线内,下肢站立,上肢屈起,两腮胡须炸开,它被吓杲了,快速左打轮,车入超车道,它也跟着闪进快车道,后轮子轻轻一颠,没听见吱的一声,但一定被压成了鼠片。太上忘情,如果更超脱一点,就不会走上这条路,最下不及情,如果再痴呆一点,就不会躲闪。小白和我就在中间,难免结局悲惨。被压成鼠片。”
无论男女,作为动物活在世上,一粒果子进溅在嘴里的滋味是一样的,为对方梳理皮毛的眷恋是一样的,被命运辗过的痛苦是一样的,生之狂喜和死之无可奈何也是一样的。
有天晚上聊完天,他送我从院子出来坐车,好像是夏末,月亮底下,槐树下的细胡同走好长,树的小黑手指指着大银星星,有几个男人坐在路边上借着杂货铺子的光说话,有一个大嫂胡乱挽了个簪,花绸裤子白胖小腿,拿只铝盆“哗”一声把水泼在我们的脚前一截,月光下水印子像墨一样流得哪儿都是。
冯唐老说他心里有肿胀,要写出来,要化掉,才舒服痛快。
能痛惜这样的夏夜,又知道自己非死不可,这样的人才有肿胀,才写,他的博客名字叫“用文字打败时间”。
归根结底,没什么是不朽的,我们终将化为粉尘,归彼大荒,但还是要写,写是一件没办法的事,什么也不图,却非这么不可。王小波说,双目失明的汉弥尔顿为什么还坐在黑灯瞎火里头写十四行诗?那就叫“自我”。
他说:“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情愿它永不沉默,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希望它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节选,有删减)
赏析
我们曾在《今声》栏目读到过冯唐的短篇小说,今天他碰巧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人公。作者是柴静,国人所熟知的记者与主持人,因为推出了纪录片《穹顶之下》而一度引发社会热议,推动了环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见多了柴静在镜头上冷静客观播报新闻的模样,便会忘记她在镜头之下,还有本文中呈现出的另一副模样:活泼伶俐、牙尖嘴利、才华横溢。这篇短文中,柴静笔锋锐利,毫不留情,将冯唐放到显微镜下仔细剖析,全无避讳,坦诚起来甚至让人有点不敢直视。
这样的文章节奏太快,柴静的妙语连珠仿佛长鞭,催促读者不断往前走,把一个个意象、比喻、轶事全都吞进去,一旦开始这段征程,便无法随手释卷。有时候看得太快会来不及仔细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一行行字看过去只在脑海中留下个大概的印象,于是你知道这是北京城里乍暖还寒的夜晚,酒足饭饱之后几个朋友在胡同里边走边唠嗑,背后有沉重的担子,眼里却承载着星辰大海。這时你便可以放缓节奏,再回头看一看那些一气呵成的景物描写,细细琢磨那些浑然天成的比喻——鲜活,市井,充斥着澎湃的生命力。树枝是孩童的手指,月光下的水印像墨迹。
在北京灰蒙蒙的天空下,这群青年作家的生命力燃烧旺盛,如同在舌尖爆发的水果般香甜,在火炭上舞蹈的糖,世界是他们的道场,经过万般锤炼,他们只会如同老酒,越来越香醇。
我问:“天天开会怎么办?”
他说有个大官儿跟他说:“开会的时候带一念珠,就当听和尚念经。”
中国的套路,老外的套路,政治的套路,商业的套路,他都熟。说政治需要相对透明的规则,如果没有很多年的契约精神的积累,办不到。“现在要不然是大国企,要不然是小本生意。别的根本形成不了力量。”我说你能做什么,他打个比方,现在都知道医院不行,要靠药养着,他当年的协和的同学都是严重低工资,但没有载体帮它扭这个劲儿。他想利用这个国企去开个十家医院,不要什么人都去协和。
他说,现在这种垄断的状况,只能试试拧身钻进体制。“把事挑起来”。
我有什么俗事儿就问问他,他说他有个有用玩意儿,是一个戴金链子的美国老太太教的,在麦肯锡公司苦练了十年,叫金字塔原则。给我发个文件来。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他写:“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我才第一次看到他搞咨询管理的嘴脸。“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这人是有志于世事的,看中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不朽,“曾国藩牛啊,把自己的肉身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火苗燃烧,在通往牛逼的仄仄石板路上发足狂奔”。
所以他第一学老曾人情练达,依靠常识百事可做。第二如果想立事功,不要总在集团总部务虚,到前线去,到二级公司去,真正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付痞子混子傻子疯子,对一张完整明确的损益表负责。第三学老曾灵明无着,物来顺应,不像和尚隐入五百里深山,要喝尽世事煮沸的肉汤,领会什么是“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但有一样他恐怕学不来,老曾一辈子一只青藤箱,一件布衣,前襟上还带着油渍,稍有点世俗之念,就骂自己是畜生,说不为圣贤,就为禽兽。他是两样都要,事功文章古玉姑娘,哪样都舍不得。
其实他心里挺清楚的,知道真正的文学要付出什么代价,不像司马迁那样付出身体,就得像曹雪芹这样付出穷苦。真要想醇酒美人还要文章传世,有点贪婪。他也想像狗子那样一张苦瓜脸,一支潦倒笔,“全知全能又百无一用地度过一生”。
但他有一个妈,他妈是纯种蒙古人,老了还穿一身大红裙,脖子里挂狼牙,一人能喝一瓶蒙古套马杆酒,看见长得好的动植物,说拿回家炖了,见着风景好的地儿,说占一块盖房子。
有这么一妈,他就不太可能成阮籍、嵇康。加上他是红旗下的蛋,没战火没乱世,听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长大,大学宿舍里天天喝着劣质茉莉花茶坐看紫禁城的金琉璃顶鬼火闪动,出了国千了咨询又知道了一张A4纸上写了字能换两万美元。
这样的人哪儿还能受得了“百无一用”。
我问他权力对你来讲有吸引力吗。他想了一会儿说:“我能感觉到吸引,但没有形成贪恋,大权在握的时候,还是挺爽的。”
他想了一下,又说:“还是挺爽的。”
然后又说了一句:“还是挺爽的。”
又拿一个朋友举例子:“你说老陈他做的事是全行业里最好的。但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去跟一帮傻逼竞聘?因为没有待遇就没这个台子。这是个两难,当然要到这儿,你非得扭自己一下,但这扭一下,肯定就离你自己心里的理想远一点。”
陆放翁有句话说:“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冯唐说他看了有点害怕,但也知道这是命。
有不少人劝他,什么都有了,风景好的地儿哪儿都有房,千吗不停下来专职写。
他说:“有一个人天天背水上山,后来山上有了井,他还一直背,有人就说,你千吗还背这个篓,他说后背冷。”
我俩有时候约个小局。吃饭喝茶。
我们七十年代男女中学时疏离得很,互相猜测,彼此羞辱,我回忆起来几乎没跟男同学四目对视过,他是当时在楼顶上看着姑娘们青白分明的发际线,“都能闻到她们的味儿”。但也不敢搭讪。
之后二十多到三十多,男女都忙着恋爱,寸寸弯强弓,伤筋动骨地折腾,活在对自己和对方的想象里,哪有功夫互相了解。
到了這会儿,大雪初歇,天蓝得发紫,风把房顶上的积雪吹得满天都是,金光闪闪,好像才刚睁眼看到世界本然,觉得对方和自己都不是神,不是泥,都是人。
我原来对他的小说有些抵触,觉得当中的女性并不让我觉得亲切,后来他有次说:“我只能通过我理解人。”我忽然觉得,我根本用不着通过他的小说去看到女性,他的身上就蕴涵着女性,他书里那个精瘦的小黑男孩身上,就有我自己,童年时热爱大白热馒头,芝麻酱蘸白糖,喝什么茶都是茉莉花味儿,常看的书摸得又厚又亮,头顶上是春天槐树上好多叫吊死鬼的虫子,拐过路边,“天上两三朵很闲的云很慢地变幻各自的形态,胡同里两三个老头儿薄棉袄还没去身,坐在马扎上,泡在太阳里,看闲云变幻”。 有次和菜头深更半夜在MSN上说,看到冯唐写的一段话,看得他差点号啕大哭。说是有次开车的时候,看到前方有只松鼠被自己的车吓愣了。
“那只松鼠有我见过最困惑的眼神,很小地站立在我车前不远的行车线内,下肢站立,上肢屈起,两腮胡须炸开,它被吓杲了,快速左打轮,车入超车道,它也跟着闪进快车道,后轮子轻轻一颠,没听见吱的一声,但一定被压成了鼠片。太上忘情,如果更超脱一点,就不会走上这条路,最下不及情,如果再痴呆一点,就不会躲闪。小白和我就在中间,难免结局悲惨。被压成鼠片。”
无论男女,作为动物活在世上,一粒果子进溅在嘴里的滋味是一样的,为对方梳理皮毛的眷恋是一样的,被命运辗过的痛苦是一样的,生之狂喜和死之无可奈何也是一样的。
有天晚上聊完天,他送我从院子出来坐车,好像是夏末,月亮底下,槐树下的细胡同走好长,树的小黑手指指着大银星星,有几个男人坐在路边上借着杂货铺子的光说话,有一个大嫂胡乱挽了个簪,花绸裤子白胖小腿,拿只铝盆“哗”一声把水泼在我们的脚前一截,月光下水印子像墨一样流得哪儿都是。
冯唐老说他心里有肿胀,要写出来,要化掉,才舒服痛快。
能痛惜这样的夏夜,又知道自己非死不可,这样的人才有肿胀,才写,他的博客名字叫“用文字打败时间”。
归根结底,没什么是不朽的,我们终将化为粉尘,归彼大荒,但还是要写,写是一件没办法的事,什么也不图,却非这么不可。王小波说,双目失明的汉弥尔顿为什么还坐在黑灯瞎火里头写十四行诗?那就叫“自我”。
他说:“我永远不希望有一天我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平稳了,我情愿它永不沉默,它给我带来什么苦难都成,我希望它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节选,有删减)
赏析
我们曾在《今声》栏目读到过冯唐的短篇小说,今天他碰巧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人公。作者是柴静,国人所熟知的记者与主持人,因为推出了纪录片《穹顶之下》而一度引发社会热议,推动了环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见多了柴静在镜头上冷静客观播报新闻的模样,便会忘记她在镜头之下,还有本文中呈现出的另一副模样:活泼伶俐、牙尖嘴利、才华横溢。这篇短文中,柴静笔锋锐利,毫不留情,将冯唐放到显微镜下仔细剖析,全无避讳,坦诚起来甚至让人有点不敢直视。
这样的文章节奏太快,柴静的妙语连珠仿佛长鞭,催促读者不断往前走,把一个个意象、比喻、轶事全都吞进去,一旦开始这段征程,便无法随手释卷。有时候看得太快会来不及仔细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一行行字看过去只在脑海中留下个大概的印象,于是你知道这是北京城里乍暖还寒的夜晚,酒足饭饱之后几个朋友在胡同里边走边唠嗑,背后有沉重的担子,眼里却承载着星辰大海。這时你便可以放缓节奏,再回头看一看那些一气呵成的景物描写,细细琢磨那些浑然天成的比喻——鲜活,市井,充斥着澎湃的生命力。树枝是孩童的手指,月光下的水印像墨迹。
在北京灰蒙蒙的天空下,这群青年作家的生命力燃烧旺盛,如同在舌尖爆发的水果般香甜,在火炭上舞蹈的糖,世界是他们的道场,经过万般锤炼,他们只会如同老酒,越来越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