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景物描写初探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元朝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大量景物描写,由头年的暮春崔莺莺和张珙(字君瑞)初次在普救寺西厢相见,到深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两人忍痛分别,再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夫妻团聚。景物的描写一直和主人公的心情相一致,春来春心荡漾,冬来万物萧杀,心情由高到低,急转直下。
  下面是戏中几景:
  第一景为暮春花残黄河巨浪
  第一次景物描写是在《西厢记五剧第一本》的《张君瑞闹道场杂剧》中的楔子单曲,老夫人唱到:“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是《西厢记》第一次点明时间,接着崔莺营唱道:“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第一次的景物描写竟是如此残春落红,反衬剧中人心情烦闷无奈,眼睁睁看着暮春即逝,也使此剧初次拉开大幕就进入低潮之中。
  接着在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珙唱道:“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齐梁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此段描写了山西蒲津关黄河九曲,惊涛拍岸,愁云暗淡。此边的"秋云"即愁云。苏东坡就把"愁"字解释为"秋在心上",试想:寒风劲吹,黄叶满地,人们感觉到了秋风萧杀的味道。因此,此处虽出现“秋云”但并不是真的秋天。黄河的难以逾越正如张生走投无路一样,父母双亡,家道中落,虽有满腹经伦但因囊中羞涩和朝中无人推荐而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此时前途无望,如水中孤独的小舟随波逐流,任风浪摆布。
  第二景为皓月当空辉满西楼
  (一)第一本第三折,张生唱段“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古代骚人墨客,最为喜欢用满月当空比喻人间团圆,此处也不倒外,你看,正是:
  “碧空万里无纤尘,
  皓月当空一处明。
  素辉万里人间同,
  庭院花阴谁与共?”
  (二)西厢记五剧第二本,莺莺唱段“云敛晴定,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意思是:云收了,天晴了,圆圆的月亮忽然涌现;风扫落花,在充满香气的台阶旁,拥挤成团;因为此刻莺莺正因为妈妈的棒打鸳鸯而苦闷,而痛苦,圆月升上来预示着有情人可得团圆,但旋即风扫落花,一时间一切都突然变化,好景不再,似兴冲冲赶庙会观花灯却突遭大雨而成了落汤鸡,好心情没有了,也不知何去何从如何是好。此处描月和第一本第三折的"银河泻辉"有很大不同,第一次是喜庆团圆,而今已是上有圆月,下有阴风,情况发生变化了。
  第三景为彩云何在?月浸楼台。
  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居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
  即在张生和莺莺私定终身之夜前,张生已因连曰的打击而卧床不起。红娘鸿雁传书,终知今夜莺莺要来,张生自然激动不已。"彩云何在?"一语双关,暗指莺莺在哪?不会再戏弄我一介书生了吧?你们悔婚已背信弃义,今又说来幽会,莫不又节外生枝,将我来骗吧?皎洁的月光酒在楼台之下,一片银辉,好生壮观。禅房一片寂静,只有几只乌鸦在槐树上叫着,反衬出夜的静悄。夜风吹动竹梢,发生沙沙的响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月下,花影移动,好象是莺莺女神飘然而至?此段把景物的些许变化寄托了人的情感,写得维妙维肖,神灵活现。
  第四景为碧天黄地暮秋别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得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还是热泪盈眶?都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
  王实甫所选的离别季——暮秋,让人看后心都要醉了,空气仿佛要凝固,日月也好象不再移动。有情的人儿呀,为什么刚刚情投意合,却又要天各一方,谁能忍受着扯心撤肺的痛苦?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要折磨这一对命运多舛的人啊?
  第五景为暮云黄叶风急雁斜。
  第四本第四折蒲东萧寺暮云遮,惨离情半林黄叶。马迟人意懒,风急雁行斜。
  才走了三十里到了草桥,天色将晚。回望那个爱恨之地--蒲东,已被晚上的云彩所遮挡,此时满眼黄叶,张生被莺莺的情和功名所牵正左右为难:向前求功名,却放不下娇情万种的莺莺,若不求功名,崔夫人则正好棒杀鸳鸯。马儿也越走越慢,张生也没有力气再向前走了,在北风之中,南飞的雁阵也被吹得歪歪斜斜,正似张生此时的心情。
  第六景是今日梅开别离半载。
  第五本楔子张生唱段“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
  相见是在春天时节,红雨其实是繁花盛开,落英缤纷的情景,离别是在秋季,两句除了暗示时间,还烘托了相见时的甜蜜浪漫美好及离别时的凄凉萧条.转眼半年已过,张生如愿得了头名状元,早春又至,红梅先开,张生的心情一下子随着早春的到来而由阴转晴。
  第七景是衰草连天野渡横舟。
  第五本第一折莺莺唱段“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
  此时莺莺仍不知远在京城的张生是否考上状元,心里正忧愁难当,不知怎样才能排遣苦闷,一人独上妆楼,手持卷帘玉钩,极目远朓窗外,虽已是早春,虽已是山明水秀的景致,却掩不住满目苍茫,烟霭团团已看不到树木的清淅模样,犹如远去的夫君身影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了。衰草依然远与天接,烦恼的心呀正如那细细的草丝一样一直延伸到天涯,我的心上人呀也正象草丝一样离我千里,渡口的渡船呀已经不知闲置了多少个日夜,我的心上人,你何时才能归来?
  这一段写出了景与情的对应,即情景相生。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情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
  另外,还有显景隐情的方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唐司空图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如上述第一景张珙唱道:“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齐梁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此段全是景致,无一字着情,但读者读后,却自然联想到了张生的命运坎坷和仕途不顺。
  其实,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应用“情景”关系的文章比比皆是,使人不觉产生误解:即好事一定发生在春天夏天,而不好的事一定发生在秋天冬天?当然不是,因为在人心情好时,景由情生,即是佛家说的“相由心生”,同样的大雪纷飞,在忧愁人儿心中一定时苦不堪言,而在喜悦人儿眼中则是“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所以,同样的景,在不同情的状况下,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即:人们只愿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世界罢了,而与真实景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整个《西厢记》中从四季看,开始为飞红暮春,而结束正好在来年的梅开初春,完完整整地经历了一年,四季转换,因为时间拉得很长,所以给了作者較多的描写不同景物的机会,并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才使读者更能清楚地感受“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欢迎大家指正。
  ——选自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岭岗的夏草,映衬在周围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沉,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  母亲的坟墓孤独地躺这片葱绿中,有十八个年头了。  十八年前,我和哥哥从南海殡仪馆把母亲的骨灰护送回到千里之外的广西乡下。乡下的习俗,人在外面去世,骨灰不能再送回家,只能直接送到安葬的地点,葬礼就地进行。  岭岗的草丛边,哥哥小心翼翼地把母亲的骨灰盒放在道
期刊
父亲走了,没有和我们商量,也没有交待什么,更没有告诉我们他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父亲够狠的,像打少时调皮惹事的我们兄姊,只把“年味”留在了老院子里。  一、盼年  家乡的年,是从娘熬腊八粥时的嘴缝里念叨出来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如娘所说,小孩的“年”意从根本上讲是“馋”出来的。因为那年月,只有过年才可以吃上大鱼大肉,也只有过年,自己才有可能像“客”一样,被六八十个
期刊
三月的江南,阳光娇媚。行走在街上,太阳暖暖地照在头顶,竟有些晒人的感觉。河边的垂柳轻轻拨弄着柔风。江南的春天山花烂漫,而此时的北国,却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江南,让无数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江南。著名词人韦庄曾发出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如此诗意的江南不仅物美、景美、而且人美,难怪词人不想回乡,洛阳才子
期刊
杆秤是一种古老的衡器。它由秤杆、秤砣、秤盘三部分组成。秤杆上有秤星,利用扛杆原理可以较为准确地称东西。  杆秤的制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为鲁班发明。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半六星在秤杆上刻十三颗星花,即一斤十三两;也有传说是陶朱公范蠡所制。种种传说已不可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变量衡混乱,不成规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衡同制,改一斤为十六两。这种换算方式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新中国
期刊
一  茶作为一种饮品,于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作为福建人或是久居福建的人,都能如数家珍一般说出各系列茶的不同种类。  且说福建茶的品类,就有武夷山的岩茶系列如大红袍,安溪的乌龙茶系列如铁观音,后来又有平和的白芽奇兰,漳平的水仙茶,宁德的坦洋功夫等。这些茶的品类无非是岩茶、乌龙茶等系列。我虽然对茶谈不上痴迷,每日有则饮之,无则也不强求。如得一日无事或幽坐发呆时独饮,或是有佳客到访、或是有闲情邀上三
期刊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叶的那边是泰山;叶的这边,是我们“一览众山小”的慧眼。  一粒粒树的种子,不知是风还是鸟儿,把它带到有梦的远方,落在泰山的崖上,凭石缝中些许尘土,借阳光雨露,发芽、生根、长大,高高地站在山上,一脸的倔强。  泰山的树,“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霜雪郁郁葱葱。”可圈可点的古树名木:一是一亩松,二是姊妹松,三是三义柏,四是四槐树,五是五大夫松。一亩松说其影,影大树冠有一亩;姊妹松说其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带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拥着女孩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尚且不论这位外祖父得意自喜的神态,单是小女孩给自己选择了一扇乐观的窗户,拥抱幸福生活的快乐,就足以让人感到欣慰。可这个故事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深思。与其说是外祖父教会小女孩选择乐观,快乐
期刊
北方人习惯睡炕,尤以乡村最盛,“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见热炕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土炕,冬暖夏凉,宽展展的顺山大炕,方方正正的齐盘小炕,是人们睡觉歇息的好地方,炕上花生生的印花油布一铺,干干净净的炕桌一放,若客人来了,“上炕上炕,快上炕”,恭请声里透着热乎劲。  炕头,一般来说是个尊位,长辈睡炕头,中间睡女人孩子,后炕是青壮年。炕是一家之中心。人们串门走亲,炕上一坐,才叙长道短
期刊
儿时的记忆,有时会伴随着生长影响自己的一生。包括思维、食欲、生活的爱好和习惯等等。  稷山饼子,俗称火烧子,在当地最有名的是翟店饼子,是我在小时候生活中常常思念的奢侈品,好吃,美味,有香喷喷、美滋滋、特别适口的味道。  我跟着爷爷到翟店(俗称街里)、修善(俗称下庙)赶集时,在大集上吆五喝六的人群中吃一碗热腾腾的丸子汤泡上一个饼子,觉得满足了一顿美食,会在记忆里影响好几天。更高级一点的是羊汤泡饼子,
期刊
那一年,十八岁的我在车站与亲人依依惜别,却怎么也不肯回头。我不想看见父母担忧的目光,因为我早已经泪流满面,带着依恋、带着彷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北方,将要去西南的昆明读书,心里有着深深的不舍与挂牵。  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我都觉得新奇。这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与我所生活的北方是天壤之别。我很快适应了离开父母的生活,新环境,新朋友,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可是每到夜晚,就会倍加想念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