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验证“在数学创新模拟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获取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这里的“做数学”实际上是数学的创新模拟。数学的创新模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创设赋予启发的现实背景,唤醒学生,使其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模拟”过程中积累经验,亲身经历前人创造知识、发展知识和形成知识的过程,模拟前人的创新路径,亲身经历体验发现创造知识的历程,并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在探索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与亲身经历融会贯通,在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悟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下面就怎样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猜想、验证等活动将思考方法交互整合,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并依据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实践初探,谈一谈“猜想——验证”在小学数学创新模拟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发学生思考,主动经历“猜想——验证”,促进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创新
  对于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应创设一个引起兴趣的问题情境,充分引导学生调动其原有知识和经验,利用知识之间的合理联系,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形成一个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验证”过程的引擎,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模拟,从而产生利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正迁移”方式。
  如,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在回顾“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修路队小时修路20米,1小时修多少米?”
  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列出解决问题算式:20÷,让学生观察发现: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甲:“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20÷=20÷0.4=50(米)。”
  学生乙:“我不同意!因为当除数(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
  学生丙:“我们已经知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来计算。所以,猜想一个数除以分数只要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就可以了。”
  即:20÷=20×=50(米)。
  教师略显疑惑并问道:这种猜想对吗?怎样验证?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与算法。(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并根据线段图来推算出1小时能修多少米?)
  有学生观察后发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小时修的米数看作1份,那么1小时修的米数应该是20米的倍。求1小时修多少米,就是求20米的倍是多少。
  又有学生发现:
  从小时修20米,可以得到小时修:20÷2=10(米),1小时是5个小时就是:20÷2×5=20××5=20×=50(米)。
  在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还有学生发现:
  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乘得到1,被除数也乘,从而得到20÷=(20×)÷(×)=50(米)。
  三位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猜想进行了验证,于是归纳得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用一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以上分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从多角度进行探索新知的体验;学生获得了通过利用自己原有知识信息获取新知的成功感受,增强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交流表达、主动运用、主动完善的能力,使主动探索成为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引导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创造”新知。
  二、基于和顺应学生的思考现实,巧定式思考促成学生猜想并主动进行验证
  从学生的思维现实出发,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合理解释自己的想法,使“猜想—验证”的过程自然发生,并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在模拟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分析过程是教学之重点,启发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转化是难点。教学过程中,同时出示一个a=6 cm,b=4 cm的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a=6 cm,h=4 cm,b=5 cm),问:谁的面积大?一名学生“坚定”表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4=24(cm2),我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条邻边相乘的积:6×5=30(cm2)。
  然后询问: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能是相邻边的乘积。
  老师不急于否认,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肯定:同学们运用原有知识做出大胆的猜测,这种学习精神很值得鼓励。那么,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进行验证。
  首先问:要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该怎么办呢?
  有学生说: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来比较分析它们的大小。通过数发现:长方形共有小方格6×4=24(个);平行四边形中可直接数出有18个整格,不满一格的通过拼一拼,一共可以拼出6个,这样18+6=24(个)。
  然后继续问:对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计算小方块的数量?然后,一个学生发现,通过沿高剪切,将其平移,然后拼接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并快速数出它的24个小方格。这时教师顺势而问:通过刚才数方格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含有24个面积单位,面积都是24 cm2。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猜想是错误的,而且相邻两边相乘的积大于实际面积。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变换成长方形,变换后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并从数方格的过程中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发现。
  本教学案例,从学生的实际思维出发,顺应学生的思考现实,巧借学生的定式思维促进猜想,然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和验证,通过验证发现猜想错误的同时获得正确的结论并打破学生的定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发现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有价值的是验证过程中巧妙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根据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的规律进行合理假设验证,使思维更具深度和广度,培养模拟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中许多有价值的数学规律都源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发现。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算理和发现规律,又要合理估计结果,并能根据估计结果和条件作出猜想、推广,使学生逐步具备能从不同视角将观察、分析、假设、验证等方法有机融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从观察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两个等式中,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即“(a+b)×c=a×c+b×c”的计算规律时,放手让学生举例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刚才的发现,你還能想到什么?于是便有学生提出:“当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即(a-b)×c,也具有这样的规律。”这时候,举例验证便成为自觉,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是正确的。此时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多个数相加(或相减)与一个数相乘,即(a±b±c)×d也满足这一规律,继续猜想便成为学习的自然。通过这一系列猜想与验证,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全面,创新模拟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数学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力,即人类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的思维策略。它是基于已有的事实和经验,是一种通过非逻辑手段获得的假设,属于合理推理。若逻辑体系表现为:从问题的提出—反复思考—联想、感悟—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等关键过程是其基本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读城”?  每年春天和秋天,云南师大附小一校五区的9000多名学生都会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城”活动。  学生们有的在民族村借助指南针和地图,兴致勃勃地寻找一个个地标,感受云南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有的在世博园亲自动手体验大理白族的扎染;有的在植物园手拿分隔小盒拣树叶、果实、种子,探索植物王国的秘密;有的在官渡古镇看滇剧、观云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在云南省博物馆探秘古滇王国的
期刊
两次捧读《爱的教育》,我都被文中爱的细节打动着,那是一种真诚的、纯洁的、高尚的、无私的情感。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爱”贯穿于每个章节,既有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師长、朋友、同学的小我之爱,无一不感人肺腑、意味深长。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心变得柔软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虽然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张庞杂、说法各异,但宗旨都是一条:有爱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爱的教育》一书
期刊
2012年开始,新迎第一小学便通过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在体育锻炼中引导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体系  足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经沉淀、积累,逐渐形成了校园足球文化。它是校园足球活动参与者们共同创造和认可的精神和物质成果。校园足球文化体系由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方面构成。  精神文化集中反映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理念,包括校
期刊
回首自己走过的读书路,我是幸运的,也是快乐的。从懂事开始,我就一直在与书打交道,这辈子注定与书是有缘的。从孩童时代的自由阅读小人书,到求学阶段的广泛阅读文学书,再到参加工作后阅读专业的工具书,直到今天的坚持阅读各类杂书……多年的读书,让我走出了大山,結识了许多同道之人,看到了更大更远的世界。  自由阅读,让我收获了快乐  我的孩童时代正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精神严重“贫血”的年代,书包里除了学校分
期刊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假借虚构人物,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描写一系列神奇的旅行经历,反映了当时英国议会中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同时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格列佛第一次航海遇险,漂泊到小人国,成了身高不过六英寸的小人们的囚犯。格列佛变成了“巨人”,被人们称为“巨人山”。他一顿饭可吃掉小人们用50
期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教学专著之于我,如同春雨之于杨梅树。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徜徉在名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故事中,对比自己的教育历程,仿佛照镜子一般,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学习、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反复循环。我想,这应该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快途径。  刚参加工作,也进行过一些阅读活动,抄过读书笔记,写过读后感,可那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算不上真正的阅读。真正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视频引入新课。  (1)播放“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射弹弓比赛”的视频。  (2)课件出示三个张口大小各不相同的弹弓,问:如果你也参加射弹弓比赛,你想选择几号弹弓?为什么?(选择三号,因为三号弹弓开口不大也不小)  (3)提问:弹弓开口大小指的是什么的大小?(角的大小)  2.回忆角的知识。  (1)提问:关
期刊
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大事,也是极有意义的事。阅读+写作便是我和女儿坚持做的大事。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喜悦,增进了亲情。特别是孩子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收到样刊样报,领到稿费时,她惊喜无比,我也自豪之极。  其实,女儿的阅读喜好,在她上幼儿园就开始渐渐养成了。我有看书的习惯,吃了饭就看,得空就看,挤时间也要看。女儿看到我看书,她说,她也要看。这个寒假,因为疫情,寒假长了
期刊
一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给学生批改作业,二年级的小芬趴在我的桌子边专心地看我改作业——我已经习惯她来找我聊天了。她每次来都会问这问那,回答她那些奇怪而有趣的问题总让我感到快乐。  当发现学生数学题目中的错别字时,我像往常一样圈出来并在旁边改正,小芬看到后说:“数学老师也要改错别字吗?”意外的语气,惊讶的表情,让我一瞬间也有点恍惚:难道我作为数学老师改数学作业中的错别字很不寻常吗?!  我问她:“数学
期刊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模式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单元整体性较强,训练目标清晰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强化自己的习作教学思维,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习作能力。  一、以“终局思维”为导向,细化单元习作目标  “终局思维”是指在面对很多选择时,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当下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以终为始,反推思考。统编小学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