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有其独到的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功能,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在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赶海》一课叙述了“我”的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有趣的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海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海边的景象,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说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临其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训练智能。
二、创造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勇气能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
索活动。那么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气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教《掌声》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讲了个怎么样的动人故事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既然动人那一定是她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不,可能她家穷,生病时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所以很动人!”“我也觉得可能是小女孩从小与病魔作斗争顽强地生活下来的故事,这中间有过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所以很动人!”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三、合格交流,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动手实践,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如:撰写日记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高作文水平重要的一种途径,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写传统的流水帐式的日记,内容单一,无创新意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撰写的传统的流水帐式的日记变为“探究式日记”,即把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随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日跟踪记录,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整理成小文章,一篇篇文章连缀起来,就形成了探索的脚步,循着这样的足迹学生也就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五、扩展延伸,在更高的领域中探究发展
学生从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更为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课后,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帮助他们获得全面、更深刻的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就必须调动老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积极的课程因素,充分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积极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才能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在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赶海》一课叙述了“我”的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有趣的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海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海边的景象,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说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临其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训练智能。
二、创造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勇气能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
索活动。那么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气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教《掌声》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讲了个怎么样的动人故事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既然动人那一定是她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不,可能她家穷,生病时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所以很动人!”“我也觉得可能是小女孩从小与病魔作斗争顽强地生活下来的故事,这中间有过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所以很动人!”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三、合格交流,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动手实践,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如:撰写日记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高作文水平重要的一种途径,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写传统的流水帐式的日记,内容单一,无创新意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撰写的传统的流水帐式的日记变为“探究式日记”,即把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随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日跟踪记录,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整理成小文章,一篇篇文章连缀起来,就形成了探索的脚步,循着这样的足迹学生也就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五、扩展延伸,在更高的领域中探究发展
学生从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更为博大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课后,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补充相关阅读材料,帮助他们获得全面、更深刻的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就必须调动老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积极的课程因素,充分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积极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才能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