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东不满意,很不幸。但是需要教育股东,理解我们独特的播种和收获期”
62岁的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8月的北京之行内容丰富。他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中美篮球赛,还手握羽毛球和游泳比赛的门票。不过,这位圆脸、爱开玩笑的美国人并不只是奥运会的拥趸。作为百仕通(Blackstone,原译黑石)董事长和CEO,他还要拜访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并面对股东和媒体的质疑。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即PE),百仕通在中国备受关注,部分是由于它的声望,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吸引中投公司入股后产生的巨大浮亏。
8月9日,苏世民在北京万豪酒店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兴致不减:“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股价都在下滑,而百仕通的情况比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要好。”
不过,此前三天,百仕通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仍不乐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6%,杠杆融资业务亦大幅收缩,一派肃杀景象。
按照百仕通8月12日每股收盘价18.33美元计算,2007年5月入股百仕通的中投公司,在一年间账面亏损已达约11亿美元。
中国缘
2007年5月,尚未正式成立的中投公司,通过一个名为“万德福”的子公司,以每股29美元、总价30亿美元购买了即将上市的百仕通近10%的股权。上市之初,百仕通股价一度上涨至每股35.06美元,但数天之后就掉头向下,至今股价缩水一半,而中投公司账面亏损11亿美元。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预测形势会变得有多糟。上市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投资者也不知道。”苏世民亦损失惨重——他拥有百仕通上市公司24%的股权。“我也很不高兴,但我知道这一切是暂时的。一旦信贷危机结束,投资回报就会变得丰厚。”
在弱市中保持信心并不容易。百仕通的大股东之一、法国保险公司AXA去年买入3490万股百仕通股票,今年初已卖掉其中970万股;美国共同基金Invesco抛售比例更高,去年秋将所持有570万股中的440万股抛出。
然而,中投公司没有太多选择。投资合同中有四年的锁定期,不能提前退出;同时,也不能加大投资摊薄成本,按照合同,其持股不能超过10%。
今年4月,在香港的一次会议上,中投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曾对媒体承认,“我们钱多但缺经验,这确实是个麻烦。”
除了给中投公司带来的投资损失,百仕通自身在中国的投资亦不无争议。
2007年9月,百仕通出资6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化工集团旗下蓝星总公司20%的股份。对此,业内颇有异议,认为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疏解外汇储备压力、分散投资风险,如果资金返流,显然有违初衷。
“这是对我们公司结构的误解。”苏世民解释称,中投公司投资的是基金管理公司,并非其管理的价值1194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而后者才是投资蓝星的主体。
当然,作为同时管理投资的普通合伙人,百仕通基金管理公司在各个投资项目中都有小比例的投资,蓝星亦不例外。据百仕通新闻发言人彼得·罗斯(Peter Rose)告诉《财经》记者,中投公司的资金通过百仕通回到蓝星的,总额不超过100万美元。
百仕通加强中国战略的另一个举措,是新近开设了北京办公室。今年1月,百仕通宣布聘用前国家发改委官员付山担任中国区首席代表。
“寒冬”来临
“市道”沉浮。仅仅是一年多前,仍然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歌猛进的年代。在2005年至2007年间,每隔几个月,华尔街私募股权收购的纪录都会被刷新一次。
2006年,KKR和贝恩资本、美林公司斥资316亿美元购得美国HCA连锁医院(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2007年2月,百仕通支付390亿美元买下美国办公物业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2007年10月,KKR等公司再度联合收购能源公司TXU,总价450亿美元。并购市场当时甚至认为PE的下一个目标已对准了微软。
然而,到了2008年8月6日,百仕通公布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中,大量依靠杠杆融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收入已大幅减少,总额只有9240万美元,同比下降77%。
“原来过高的杠杆率大约不会再重演了。”苏世民表示,“那时你能借到10倍的钱,而现在只有4倍至5倍,差不多只有原来的一半。”
在贷款难求的局面下,杠杆收购单宗交易的规模缩小。百仕通首席运营官汉密尔顿·詹姆斯(Hamilton James)在8月6日的电话会议中说,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导致融资困难,目前200亿美元规模的杠杆收购基本没有,超过50亿美元的很难进行,大部分的交易总价都在10亿美元左右。
不过,百仕通利用自有资金投资的总量并没有减小,甚至有所扩大。“去年次贷风暴这么厉害,我们在私募股权方面的投资是60亿美元,基本和过往持平,还略多一点。”苏世民称。
根据百仕通公布的数据,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间,该公司股权交易共22起,这一交易数量成为百仕通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去年我们做了很多交易,赚取不少费用。我们也卖了不少公司,形成很多收入。但是今年形势不好,我们不能从项目中退出,收益自然就没那么高。”苏世民坦言。
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苏世民同样乐观。“私募股权的黄金时代是经济衰退后的一两年间,那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还比较悲观。比如,2002年美国经济衰退结束,我们当年成立的基金回报率基本保持了每年50%。”苏世民说,“最糟糕的时期是经济繁荣期,人人都很乐观,媒体使劲赞颂私募股权。这时候我们买的资产越来越贵,投资收益反而不高。”
“现在我们进行的交易大部分在亚洲和欧洲。”詹姆斯在电话会议中说,“对于美国市场我们看法悲观,仍在观望中。现在能买到的,以后会更便宜。”
市场的看法并不乐观。7月底瑞信集团的一份报告称,百仕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信贷环境恶化使得发债与融资成本上升;二是股市低迷导致PE退出获利的渠道更为困难,此外有新税法议案要求对上市PE提高税率,均对其股价产生了压力。
在等待金融市场触底爬升的同时,百仕通也在扩大非传统项目的投入,其中最成功的是并购对冲基金GSO。
百仕通的业务分为股权投资、财务顾问、房地产、可售另类资产管理(Marketable 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MAAM)四部分。成立于2005年的对冲基金GSO为百仕通今年二季度带来50亿美元的收入,使得MAAM部门收入同比上升40%,达到310亿美元。同时,还为母公司收购天气频道提供了4.5亿美元的贷款。
“现在资本很稀缺。GSO不仅仅是对冲基金,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借款融资。”苏世民说,“收购GSO,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很棒的交易。”
不过,依靠GSO 融资进行购并,亦有市场分析认为是以牺牲风险基金部门收益为代价的,可能会伤害投资者利益。
不久前,GSO 与百仕通分别购入相当数量的折扣杠杆融资债券,意图在市场低迷时寻找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但市场分析认为,如果目标公司破产机会上升,同时持有股权与债券的百仕通风险较大。根据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预测,未来12个月内,无法偿付高收益债券利息的公司数量将翻三番。
PE上市争议
今年62岁的苏世民是百仕通的创始人、董事长和CEO,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美国前商务部长彼得·彼德森(Peter Peterson)今年已经82岁。在百仕通上市之初,即有推测称,这两位创始人借股市高点出售股权,有套现退休的嫌疑。
对此,苏世民的回答很简洁,“我觉得自己很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我还将继续管理百仕通很长时间。”
不过,苏世民也强调,一个得力的“二把手”十分重要。“詹姆斯是个投资高手,至少跟我一样好,甚至在管理方面比我更好。”苏世民说。
在百仕通,合伙人每年只能出售手中八分之一的股票,意在防止公司核心人物套现退出。不过,彼得彼德森是一个例外。苏世民说,彼德森的股票基本都已卖掉,大部分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他想在真正变老之前,把股票都变现,然后捐出去。”苏世民说。
近期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自2008年8月12日到2009年6月21日,百仕通合伙人手中的近四分之一的非流通股将获得可转让资格,市场疑虑依然存在。
2007年百仕通的上市开了PE先河。这家管理公司上市,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注明股东不能参与投资决策、不能干扰管理公司运作,种种安排均不无争议。从上市之初每股30美元的高价,到如今每股17美元的局面,百仕通的声誉更是大受影响。
苏世民则坚持称,上市没有给百仕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面对着眼于季报和年报的股市周期,苏世民更强调行业特有的节奏,“对我们商业模式的判断,不能在一个短期里面进行,需要等待一个长的周期。现在我们是上市公司,只能按期公布我们的盈亏数据。不过,如果人们想每个季度看到的数据都是稳定的,就不应该买我们的股票。”
“股东不高兴,很不幸。但是需要教育股东,理解我们独特的播种和收获期。”他说。
“我们就像农夫一样,撒种、培育农作物,然后等待将来收获的价值。当农夫播种时,没有人会去要求他什么,只是等作物长大成熟,才去看他生产了多少。”苏世民说,“现在我们就是在播种期,等市场价格涨得更高,我们将会收获。”■
(苏世民相关采访参见《财经网》视频频道http://magazine.caijing.com.cn/videos/)
62岁的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8月的北京之行内容丰富。他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中美篮球赛,还手握羽毛球和游泳比赛的门票。不过,这位圆脸、爱开玩笑的美国人并不只是奥运会的拥趸。作为百仕通(Blackstone,原译黑石)董事长和CEO,他还要拜访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并面对股东和媒体的质疑。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即PE),百仕通在中国备受关注,部分是由于它的声望,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吸引中投公司入股后产生的巨大浮亏。
8月9日,苏世民在北京万豪酒店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兴致不减:“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股价都在下滑,而百仕通的情况比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要好。”
不过,此前三天,百仕通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仍不乐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6%,杠杆融资业务亦大幅收缩,一派肃杀景象。
按照百仕通8月12日每股收盘价18.33美元计算,2007年5月入股百仕通的中投公司,在一年间账面亏损已达约11亿美元。
中国缘
2007年5月,尚未正式成立的中投公司,通过一个名为“万德福”的子公司,以每股29美元、总价30亿美元购买了即将上市的百仕通近10%的股权。上市之初,百仕通股价一度上涨至每股35.06美元,但数天之后就掉头向下,至今股价缩水一半,而中投公司账面亏损11亿美元。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预测形势会变得有多糟。上市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投资者也不知道。”苏世民亦损失惨重——他拥有百仕通上市公司24%的股权。“我也很不高兴,但我知道这一切是暂时的。一旦信贷危机结束,投资回报就会变得丰厚。”
在弱市中保持信心并不容易。百仕通的大股东之一、法国保险公司AXA去年买入3490万股百仕通股票,今年初已卖掉其中970万股;美国共同基金Invesco抛售比例更高,去年秋将所持有570万股中的440万股抛出。
然而,中投公司没有太多选择。投资合同中有四年的锁定期,不能提前退出;同时,也不能加大投资摊薄成本,按照合同,其持股不能超过10%。
今年4月,在香港的一次会议上,中投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曾对媒体承认,“我们钱多但缺经验,这确实是个麻烦。”
除了给中投公司带来的投资损失,百仕通自身在中国的投资亦不无争议。
2007年9月,百仕通出资6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化工集团旗下蓝星总公司20%的股份。对此,业内颇有异议,认为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疏解外汇储备压力、分散投资风险,如果资金返流,显然有违初衷。
“这是对我们公司结构的误解。”苏世民解释称,中投公司投资的是基金管理公司,并非其管理的价值1194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而后者才是投资蓝星的主体。
当然,作为同时管理投资的普通合伙人,百仕通基金管理公司在各个投资项目中都有小比例的投资,蓝星亦不例外。据百仕通新闻发言人彼得·罗斯(Peter Rose)告诉《财经》记者,中投公司的资金通过百仕通回到蓝星的,总额不超过100万美元。
百仕通加强中国战略的另一个举措,是新近开设了北京办公室。今年1月,百仕通宣布聘用前国家发改委官员付山担任中国区首席代表。
“寒冬”来临
“市道”沉浮。仅仅是一年多前,仍然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歌猛进的年代。在2005年至2007年间,每隔几个月,华尔街私募股权收购的纪录都会被刷新一次。
2006年,KKR和贝恩资本、美林公司斥资316亿美元购得美国HCA连锁医院(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2007年2月,百仕通支付390亿美元买下美国办公物业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2007年10月,KKR等公司再度联合收购能源公司TXU,总价450亿美元。并购市场当时甚至认为PE的下一个目标已对准了微软。
然而,到了2008年8月6日,百仕通公布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中,大量依靠杠杆融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收入已大幅减少,总额只有9240万美元,同比下降77%。
“原来过高的杠杆率大约不会再重演了。”苏世民表示,“那时你能借到10倍的钱,而现在只有4倍至5倍,差不多只有原来的一半。”
在贷款难求的局面下,杠杆收购单宗交易的规模缩小。百仕通首席运营官汉密尔顿·詹姆斯(Hamilton James)在8月6日的电话会议中说,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导致融资困难,目前200亿美元规模的杠杆收购基本没有,超过50亿美元的很难进行,大部分的交易总价都在10亿美元左右。
不过,百仕通利用自有资金投资的总量并没有减小,甚至有所扩大。“去年次贷风暴这么厉害,我们在私募股权方面的投资是60亿美元,基本和过往持平,还略多一点。”苏世民称。
根据百仕通公布的数据,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间,该公司股权交易共22起,这一交易数量成为百仕通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去年我们做了很多交易,赚取不少费用。我们也卖了不少公司,形成很多收入。但是今年形势不好,我们不能从项目中退出,收益自然就没那么高。”苏世民坦言。
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苏世民同样乐观。“私募股权的黄金时代是经济衰退后的一两年间,那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还比较悲观。比如,2002年美国经济衰退结束,我们当年成立的基金回报率基本保持了每年50%。”苏世民说,“最糟糕的时期是经济繁荣期,人人都很乐观,媒体使劲赞颂私募股权。这时候我们买的资产越来越贵,投资收益反而不高。”
“现在我们进行的交易大部分在亚洲和欧洲。”詹姆斯在电话会议中说,“对于美国市场我们看法悲观,仍在观望中。现在能买到的,以后会更便宜。”
市场的看法并不乐观。7月底瑞信集团的一份报告称,百仕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信贷环境恶化使得发债与融资成本上升;二是股市低迷导致PE退出获利的渠道更为困难,此外有新税法议案要求对上市PE提高税率,均对其股价产生了压力。
在等待金融市场触底爬升的同时,百仕通也在扩大非传统项目的投入,其中最成功的是并购对冲基金GSO。
百仕通的业务分为股权投资、财务顾问、房地产、可售另类资产管理(Marketable 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MAAM)四部分。成立于2005年的对冲基金GSO为百仕通今年二季度带来50亿美元的收入,使得MAAM部门收入同比上升40%,达到310亿美元。同时,还为母公司收购天气频道提供了4.5亿美元的贷款。
“现在资本很稀缺。GSO不仅仅是对冲基金,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借款融资。”苏世民说,“收购GSO,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很棒的交易。”
不过,依靠GSO 融资进行购并,亦有市场分析认为是以牺牲风险基金部门收益为代价的,可能会伤害投资者利益。
不久前,GSO 与百仕通分别购入相当数量的折扣杠杆融资债券,意图在市场低迷时寻找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但市场分析认为,如果目标公司破产机会上升,同时持有股权与债券的百仕通风险较大。根据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预测,未来12个月内,无法偿付高收益债券利息的公司数量将翻三番。
PE上市争议
今年62岁的苏世民是百仕通的创始人、董事长和CEO,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美国前商务部长彼得·彼德森(Peter Peterson)今年已经82岁。在百仕通上市之初,即有推测称,这两位创始人借股市高点出售股权,有套现退休的嫌疑。
对此,苏世民的回答很简洁,“我觉得自己很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我还将继续管理百仕通很长时间。”
不过,苏世民也强调,一个得力的“二把手”十分重要。“詹姆斯是个投资高手,至少跟我一样好,甚至在管理方面比我更好。”苏世民说。
在百仕通,合伙人每年只能出售手中八分之一的股票,意在防止公司核心人物套现退出。不过,彼得彼德森是一个例外。苏世民说,彼德森的股票基本都已卖掉,大部分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他想在真正变老之前,把股票都变现,然后捐出去。”苏世民说。
近期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自2008年8月12日到2009年6月21日,百仕通合伙人手中的近四分之一的非流通股将获得可转让资格,市场疑虑依然存在。
2007年百仕通的上市开了PE先河。这家管理公司上市,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注明股东不能参与投资决策、不能干扰管理公司运作,种种安排均不无争议。从上市之初每股30美元的高价,到如今每股17美元的局面,百仕通的声誉更是大受影响。
苏世民则坚持称,上市没有给百仕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面对着眼于季报和年报的股市周期,苏世民更强调行业特有的节奏,“对我们商业模式的判断,不能在一个短期里面进行,需要等待一个长的周期。现在我们是上市公司,只能按期公布我们的盈亏数据。不过,如果人们想每个季度看到的数据都是稳定的,就不应该买我们的股票。”
“股东不高兴,很不幸。但是需要教育股东,理解我们独特的播种和收获期。”他说。
“我们就像农夫一样,撒种、培育农作物,然后等待将来收获的价值。当农夫播种时,没有人会去要求他什么,只是等作物长大成熟,才去看他生产了多少。”苏世民说,“现在我们就是在播种期,等市场价格涨得更高,我们将会收获。”■
(苏世民相关采访参见《财经网》视频频道http://magazine.caijing.com.cn/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