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探究之根 绽放概念之美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l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的,并且要以学生前概念为载体展开概念转变学习。概念建立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而抽象的过程的实质就是已有经验与新现象的互动、联接与印证。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地构建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课堂研究的热点之一。我试图让学生在活动中适时采用画图的方式来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当然,这里的画图指的是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用绘画或图示的方式记录表达自己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区别于语言、文字、表格、实物、模型等形式的一种记录方法。
  
   一、画图,有利于呈现学生的前概念
  
   画图法是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孩子们对概念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还不成熟,有时他们不能完全清晰地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而画图可以更加简易地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让每一位孩子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画图法使思维可视化的策略与其它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且图画形象、直观,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小学生感性经验为主的思维特点,也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
   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这课时,先让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蚂蚁,暴露他们的前概念。结果学生画的五花八门,有身体分四部分的,有四条腿的,也有把足画到腹部的。对于学生来说蚂蚁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认识清晰,不等于认识准确。接着教师提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我们画得小蚂蚁一样呢?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
  
   二、画图,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若没有思维的介入,那观察不再是观察,只是看看而已;实验也不再具有探究的意义,只是简单的动手罢了。如何让思维卷入更深,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是值得深思的。
   例如教学《骨骼和肌肉》一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协调完成”这一科学概念,我用筷子、有褶皱的吸管和弹簧分别模拟手臂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试图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手臂伸屈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发现实验时学生思维参与不深,模拟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于是,我对实验要求做了一点补充,让学生在模拟实验时用画图的方式分别记录“手臂”伸、屈过程中弹簧、筷子和吸管的状态和联系。这样借助画图引领学生关注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完全卷入到活动中,使活动真正成为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学生通过实验、画图和交流深刻地建构了“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这一科学概念。
  
   三、画图,有利于细节的观察
  
   科学探究中,许多矛盾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采集资料时观察不准确所致。准确的感官观察力,包括知道该寻找什么,这是值得加以培养和发展的。观察课上,引导学生观察对象时,对观察发现采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这样的记录图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记录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从而使观察活动更有效,使学生准确地积累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如教学《给蚕宝宝记日记》一课,在让学生观察蚕时,让学生画出蚕的外形,就要求学生注意蚕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头部是怎样的,身体分为几节,足的位置、形态、数量又是怎样的,要求尽量细致地表达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检索自己哪些细节没有仔细观察,就会更加仔细地观察那一部分的细节,记下每一个小的特点和线条。这样观察和画图就互相促进,有效地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这单元的后续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对蚕的其它形态(蛹、蛾)进行观察并画图,使学生对蚕的各个形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丰富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后,学生会自主地对蚕的不同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如“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从而对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种画图的观察记录方式可以运用在对动物、植物的观察学习内容中。如蜗牛、蚂蚁、蚯蚓、蚕的一生等的观察记录,对大树、叶形、叶脉、根、茎、花、果实、种子等的观察记录,对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细胞、叶子的气孔的观察记录等。
  
   四、画图,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科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是反映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科学概念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经过实践研究、通过正确的思维而形成的,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但有时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建构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还有区别,如何深化学生的科学概念?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系列活动,是一个递进式发展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为核心概念的形成。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学生通过“用吸管把水从瓶中挤出”、“纸巾不湿”等活动,不断丰富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注射器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否会变化”,丰富“空气占据空间”的内涵,这些认识不断地同化进他们原有的图式中,最后用画图的方式把他们的思维显性化,帮助他们建立新
   图式,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深刻建构了“空气会占据空间,而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这一科学概念。
  
  
  
  
  
  
  
   综上所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地引入画图的方法,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高度卷入学生的思维,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变和建构。
   【作者单位: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28位孩子,我也不是那么有自信。每当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那便是一份份的责任。对于从没带过小班的我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这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新的开始,也是爱的开始!  一、胆小的孩子多鼓励  【案例一】体验班的第一天,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可对另一些孩子来说简直是恶梦的开始。幼儿园里没有自己依赖的爸爸、妈妈,也没有爷爷奶奶在身边,“分离焦虑”的孩子便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着自然。我们在享受生活、享受文明的同时,却惊骇地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破环。因此绿色环保教育已越来越迫切,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要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我觉得要从孩子抓起,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绿色环保教育,让幼儿感受变废为宝的神奇,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绿色环保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然后在环境中渗透绿色环保教育,让幼儿树立
期刊
0.引言  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也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话题,人口变迁的复杂性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造成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一个长期性的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前者应该更有优先教育的地位,因此应该要受到极大的重视。  1.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如今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大的难题。在促成
期刊
工作中,时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小小年纪,就厌学,你让他做作业,他就发脾气……确实,这类同学,虽然在班级中是极个别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或智力发展等诸多方面较同伴差,在班集体中显得那么突兀,表现为情绪失控、行为失常等。对这些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我们决不能简单的把他归纳为品德差,而要想到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平等源自尊重  美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那么,数学课如何改变单纯讲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以苏教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在导入中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
期刊
教学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贯穿着课堂始终的纽带。而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间更是一种润滑剂,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自信心、勇于探索进取能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又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从而使学生能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它更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有效评价,点拨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愿
期刊
语言文字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认知世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识字的目标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如何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识字
期刊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可以通过身体练习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学生生理上的发展,更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对“快乐体育”的不断探索,“成就感”作为快乐的基础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成就感是人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本文试通过对教材标准、评价、自我认识三方面的研究,寻找体育教学中的“成就感”。  一、成就感来源于明确的教材达标标准,包括教材技术结构性标准和各水平阶段达标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重要窗口,也是学生文化积累和建构的主要途径。我校地处苏州太湖邓尉山麓,
期刊
作文是观察、想象、情感、语言多种心理素质的一种综合训练。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局限在课堂里,采用教师命题,学生套作的形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生活体验中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