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分析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立足自身教学实际,广泛汲取先进的教改经验,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充分的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有效的教改新模式,为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本文主要针对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以及高效新模式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
   1.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还是沿用灌输讲解、直接给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主思维与探究学习的空间平台,导致学习主体地位未能有效体现。
   2.课堂信息量不足以及生动性低下。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完全局限于口头讲解,缺乏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整个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也缺乏生动的演示作为辅助。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学习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未能充分打造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3.对学生语文学习差异性兼顾不足。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沿用“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全部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目标任务、难度系数开展学习,这就导致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无法有效实现每一个层面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新模式运用的分析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是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模式,将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师单向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发挥启发引导、点拨促进的作用。这一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的载体不再是学生的个体,而是经过科学编排的学习小组。小组中均衡分布有每一个层面的学生,这样的学习载体既可以聚合学生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功能。其次,整个学习的线索是以思考题、探究题等形式体现出来,这一组探究题充分融合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思考题出示给学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思考题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另外,整个自主探究教学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学生独立思维以及相互合作来完成,教师的启发引导侧重于思维方式方面的,绝不简单地给予成品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2.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及情感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学生动效果。生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作用显著。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媒体枯燥乏味的境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口头讲述相比,多媒体手段的生动演示更具吸引力,影音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其次,多媒体教学中课堂教学容量呈现几何等级递增,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网络和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信息来源的宽泛度,教师能够搜集到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增强了信息量。另外,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思想情感渗透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内心感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深刻教育,这一点对于增强三维目标达成度也具有积极帮助。
   3.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重在兼顾了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益。与传统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实际,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设置为难、中、易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整个语文教学都按照兼顾教学差异的因材施教方式进行,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无论是课题提问、作业布置、能力检测还是考试考核方面,分层分类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兼顾,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缓解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同时纠正了优秀生在学习中的自满情绪。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相匹配的教学环节,让处于不同能力发展状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准确找到自身的目标定位。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尤其是要倾向于中等以下学生,对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增强积极情感。
   三.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广大教师要善于开展教学研究,既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张莉,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其他文献
笔者则套用了移动通信这个品牌,创建了“绿感地带”这个词,其意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让语文课堂充满绿色,充满和谐。   一、赏识教学是实现“绿感地带”的基础   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能变得轻松起来,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由自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表扬了某位同学‘你今天回答得特别好’之后,这位同学就会整节课都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