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本文将结合自己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出发,谈谈对现代美术新教材中所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怎样让艺术感染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 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二、 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 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 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1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中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5期。
一、 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二、 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 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 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1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中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