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熟练临床能力、扎实理论知识、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并轨培养医学临床研究生质量关键落脚于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提升高素质综合应用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兼备医师、教师双重职业特色,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更有利于并轨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并轨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117-0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借鉴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医学院校医学生培养模式及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变,采取的双规合一的医学教育,充分利用了国家社会教育资源,规范了专业研究生培养思路,有利于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其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并轨培养研究生教学质量。我国逐步提出了建立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锻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博专兼备、创新进取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增强职业管理,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合理化职业定义
对于医学院校来讲,“双师型”教师不是单纯的“双职称”“双证书”“双身份”,其内涵为“双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中级以上教师职称、有教育教学理论、从事临床工作是其最基本的条件。确切来讲,应具备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指导与参与能力,并有机结合全面指导学生,即专题研究能力,包括教学与临床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双师型”临床教师不同于临床医师,临床医师只参与医疗工作,而只有具备医疗、教学、科研综合能力的医院临床医师、高校教师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1,2]。“双师型”教师应秉承 “医疗为中心、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的理论与实践的职业发展理念,体现“知行合一”理念,方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及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医教研协同发展,学院学科建设、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贯穿始终;职业发展的内在外在趋势,国家对教师队伍政策导向、培养要求,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人才成长空间需求[3-5];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传统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现行临床实践、学生知识储备、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不匹配,单纯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模拟,脱离了真实世界中的实践,与社会脱节脱钩,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畸形的人才[5-8]。“双师型”教师契合国家、社会、人才需求与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医学生临床社会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企业、社会的合作共赢。
三、“双师型”教师现行考核评价制度不足的原因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良莠不齐,加之各单位具体状况差别不一,评价考核一致性较差,造成同样“双师型”教师在不同单位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如下:“双师型”教师管理权责不清,“在其位不謀其政、行其意不得其意”;“双师型”教师顶层设置认识不全面,发展内涵不清,“双师型”教师定义狭隘,“一刀切”,存在短视效应;“双师型”教师教学、临床能力未完全融合,孤立性平行并存,重临床、科研,轻教学思想;“双师型”教师选拔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理念,盲目追求数量,遴选条件宽泛,忽视质量,对设立“双师型”教师前因后果缺乏明确规范,跟风逐名;“双师型”教师设置结构欠合理,以学历、证书为纲目,本末倒置,忽视实践能力,重业绩,强调头衔,一味所谓的“马太效应”,期望所谓“木桶理论”,轻道德、品德,“师者之德,何以为之?”;“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培养保障体系不完善,“走出去,回得来”合作交流难实现;“双师型”教师软硬件设施配套空洞,“拼接式拉郎配”,造成“内培无落实,外引流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拿来主义”[9-12]。究其原因,短视思维,“水过地皮湿”,积重难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的好高骛远。
四、“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完善制度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考核目标要明确,导向要清晰[14, 17]。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清楚“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师德师风是基础,教学是中心,人才培养的质量得益于教学,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方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以“筑梦人”“大先生”“引路人”“系扣人”提出殷切期望,先后提出“三个树立”“四个引路人”“四个标准”“四个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模板及标准。考核评价中师德是红线,教学是关键,突出师德、医德、教学权重,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促使“双师型”教师群体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只有展现其人格魅力,方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二)全面性原则
首先把握体系性,多角度、多层次重视共性个性,兼顾软指标、硬条件[13-17]。“双师型”教师考核涉及学校、医院、科室、教师、学生、社会企业、教育管理部门,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内部外部因素、主体载体、近期远期、第三方评价。其次明确指标,直观细化可衡量,把握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的双重身份,体现不同级别指标考核。重视基本考核条件,职称、年限、双重资格任职,真正的医教结合;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是否具备职业、执业伦理,道德、意识、态度、思想、品行风范如何,学术作风、师生关系作风、生活工作作风;教学水平,包括知识与技能储备状况、教学提升能力、教学教改、教授学生的能力,临床实践与理论规范,教授基础、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突出社会实践能力,即社会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院校、校企等顾问、参与、挂职、指导、任职、主导等实践基础,落脚点社区培训、讲座、宣讲、技术服务、志愿者、公益服务等[18, 19];临床、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理论、实践创新,如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手段创新,临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指导学生创新,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竞赛、创业比赛[5];医教的科学研究,以成果转化、专利为标准,以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教材专著、发明、实用专利为载体,以转化绩效为体现,落实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我专业职业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体现培训、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提高能力,专业证书,职称晋升,跨岗交流等[1,10]。
(三)动态性原则
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的方式,剔除结果性考核模式,体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不同职称的“双师型”教师考核动态性各异,以考核评价为杠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横向、纵向认知,督促自己对标先进,找准发展坐标系上方位,未来发展目标与路径清晰,重视全面提升、重点突出的模式,建立考核评价的数字模型,充分运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动态评判,接地气,激励积极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估、结果推广应用、持续改进的闭环螺旋式上升理念,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生态体系[1, 10, 19]。
五、“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事项
首先,“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应科学化、规范化,考核模型应具体化、条块化,以完善的培养体系层层压实。行政管理部门有据可依,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考核事关学校、学院、学科发展,突出考核重点,重视师德,医教研协同,构建独立有别的绩效、晋升保障体系与职业目标、决策参与的发展体系[13-17]。其次,考核应体现层次性,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任期内职业目标、教育教学水平、社会实践体现差别;内部考核重视学生反馈意见、诉求,以学生的临床、社会实践能力为基准,外部评价突出社会性及用人单位意见;教学能力的考核,应分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教学能力,重点考核指导教学实践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自身实践、教学实践;强调创新,成果转化成效,以及实践中科研等等[1, 5, 10]。
总之,医学院校办学理念的传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视“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切实把握“双师型”教师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完善科学规范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和提供有效建设保障体系,提高具备理论和掌握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把控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炎强,刘国静,刘春霞,等.健全档案管理模式对“双师型”青年医师培养的启示[J].办公室业务,2021(1):62-63.
[2]肖艳.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13-14.
[3]黄仕英,唐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8(33):346.
[4]魏龙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216-217.
[5]徐友凤,陈立新,张珍珍,等.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16-18.
[6]邵海燕,姜金霞.高职院校“双师型”护理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7):3469-3473.
[7]陈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6):13-15.
[8]叶春桃.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2):110-111.
[9]任程坤,刘翠翠,王莉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评价问题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1):42-44.
[10]赵右南.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经济师,2021(2):147-148.
[11]焦美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措施解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3):109-110.
[12]石晓峰.以人本管理理论应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83-86.
[13]高芳.“雙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科技资讯,2019,17(13):94-95.
[14]袁明慧,武永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2):149-151.
[15]彭红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评价标准构建和实施策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4-8.
[16]王红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8):120-123.
[17]唐巧.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246-248.
[18]卢文珺,刘晓庆,许超,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21(1):88-89.
[19]时会省,朱文军.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54-356.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并轨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117-0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借鉴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国内医学院校医学生培养模式及目前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变,采取的双规合一的医学教育,充分利用了国家社会教育资源,规范了专业研究生培养思路,有利于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其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并轨培养研究生教学质量。我国逐步提出了建立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锻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博专兼备、创新进取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增强职业管理,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合理化职业定义
对于医学院校来讲,“双师型”教师不是单纯的“双职称”“双证书”“双身份”,其内涵为“双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中级以上教师职称、有教育教学理论、从事临床工作是其最基本的条件。确切来讲,应具备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指导与参与能力,并有机结合全面指导学生,即专题研究能力,包括教学与临床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双师型”临床教师不同于临床医师,临床医师只参与医疗工作,而只有具备医疗、教学、科研综合能力的医院临床医师、高校教师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1,2]。“双师型”教师应秉承 “医疗为中心、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的理论与实践的职业发展理念,体现“知行合一”理念,方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办学理念及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医教研协同发展,学院学科建设、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贯穿始终;职业发展的内在外在趋势,国家对教师队伍政策导向、培养要求,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人才成长空间需求[3-5];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传统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现行临床实践、学生知识储备、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不匹配,单纯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模拟,脱离了真实世界中的实践,与社会脱节脱钩,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畸形的人才[5-8]。“双师型”教师契合国家、社会、人才需求与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医学生临床社会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企业、社会的合作共赢。
三、“双师型”教师现行考核评价制度不足的原因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良莠不齐,加之各单位具体状况差别不一,评价考核一致性较差,造成同样“双师型”教师在不同单位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如下:“双师型”教师管理权责不清,“在其位不謀其政、行其意不得其意”;“双师型”教师顶层设置认识不全面,发展内涵不清,“双师型”教师定义狭隘,“一刀切”,存在短视效应;“双师型”教师教学、临床能力未完全融合,孤立性平行并存,重临床、科研,轻教学思想;“双师型”教师选拔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理念,盲目追求数量,遴选条件宽泛,忽视质量,对设立“双师型”教师前因后果缺乏明确规范,跟风逐名;“双师型”教师设置结构欠合理,以学历、证书为纲目,本末倒置,忽视实践能力,重业绩,强调头衔,一味所谓的“马太效应”,期望所谓“木桶理论”,轻道德、品德,“师者之德,何以为之?”;“双师型”教师职业考核、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培养保障体系不完善,“走出去,回得来”合作交流难实现;“双师型”教师软硬件设施配套空洞,“拼接式拉郎配”,造成“内培无落实,外引流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拿来主义”[9-12]。究其原因,短视思维,“水过地皮湿”,积重难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的好高骛远。
四、“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完善制度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考核目标要明确,导向要清晰[14, 17]。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清楚“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师德师风是基础,教学是中心,人才培养的质量得益于教学,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方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以“筑梦人”“大先生”“引路人”“系扣人”提出殷切期望,先后提出“三个树立”“四个引路人”“四个标准”“四个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模板及标准。考核评价中师德是红线,教学是关键,突出师德、医德、教学权重,强调“匠心、工匠精神”,促使“双师型”教师群体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只有展现其人格魅力,方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二)全面性原则
首先把握体系性,多角度、多层次重视共性个性,兼顾软指标、硬条件[13-17]。“双师型”教师考核涉及学校、医院、科室、教师、学生、社会企业、教育管理部门,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内部外部因素、主体载体、近期远期、第三方评价。其次明确指标,直观细化可衡量,把握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的双重身份,体现不同级别指标考核。重视基本考核条件,职称、年限、双重资格任职,真正的医教结合;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是否具备职业、执业伦理,道德、意识、态度、思想、品行风范如何,学术作风、师生关系作风、生活工作作风;教学水平,包括知识与技能储备状况、教学提升能力、教学教改、教授学生的能力,临床实践与理论规范,教授基础、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突出社会实践能力,即社会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院校、校企等顾问、参与、挂职、指导、任职、主导等实践基础,落脚点社区培训、讲座、宣讲、技术服务、志愿者、公益服务等[18, 19];临床、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理论、实践创新,如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手段创新,临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指导学生创新,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竞赛、创业比赛[5];医教的科学研究,以成果转化、专利为标准,以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教材专著、发明、实用专利为载体,以转化绩效为体现,落实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我专业职业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体现培训、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提高能力,专业证书,职称晋升,跨岗交流等[1,10]。
(三)动态性原则
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的方式,剔除结果性考核模式,体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不同职称的“双师型”教师考核动态性各异,以考核评价为杠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横向、纵向认知,督促自己对标先进,找准发展坐标系上方位,未来发展目标与路径清晰,重视全面提升、重点突出的模式,建立考核评价的数字模型,充分运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动态评判,接地气,激励积极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估、结果推广应用、持续改进的闭环螺旋式上升理念,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生态体系[1, 10, 19]。
五、“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事项
首先,“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应科学化、规范化,考核模型应具体化、条块化,以完善的培养体系层层压实。行政管理部门有据可依,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考核事关学校、学院、学科发展,突出考核重点,重视师德,医教研协同,构建独立有别的绩效、晋升保障体系与职业目标、决策参与的发展体系[13-17]。其次,考核应体现层次性,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任期内职业目标、教育教学水平、社会实践体现差别;内部考核重视学生反馈意见、诉求,以学生的临床、社会实践能力为基准,外部评价突出社会性及用人单位意见;教学能力的考核,应分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教学能力,重点考核指导教学实践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自身实践、教学实践;强调创新,成果转化成效,以及实践中科研等等[1, 5, 10]。
总之,医学院校办学理念的传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视“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切实把握“双师型”教师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完善科学规范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和提供有效建设保障体系,提高具备理论和掌握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把控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炎强,刘国静,刘春霞,等.健全档案管理模式对“双师型”青年医师培养的启示[J].办公室业务,2021(1):62-63.
[2]肖艳.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13-14.
[3]黄仕英,唐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8(33):346.
[4]魏龙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216-217.
[5]徐友凤,陈立新,张珍珍,等.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16-18.
[6]邵海燕,姜金霞.高职院校“双师型”护理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7):3469-3473.
[7]陈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6):13-15.
[8]叶春桃.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2):110-111.
[9]任程坤,刘翠翠,王莉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评价问题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1):42-44.
[10]赵右南.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经济师,2021(2):147-148.
[11]焦美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措施解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3):109-110.
[12]石晓峰.以人本管理理论应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83-86.
[13]高芳.“雙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科技资讯,2019,17(13):94-95.
[14]袁明慧,武永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2):149-151.
[15]彭红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分层分类评价标准构建和实施策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4-8.
[16]王红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8):120-123.
[17]唐巧.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246-248.
[18]卢文珺,刘晓庆,许超,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21(1):88-89.
[19]时会省,朱文军.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354-35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