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七大洲、四大洋”“中国行政区划”以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下方法对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基于这种状况,七年级第一节新课,我不急于讲新课内容。而是把介绍地理的学习方法作为新课内容,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理空间概念,关于“地理空间概念” 的含义是什么也不必条条框框、工工整整把它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先想象:自己家里的房子分布情况(有多少间房,自己住在那一间,爸妈住在哪一间……)是怎样的?自家房子前后左右的邻居是谁?自己家距离学校有多远?想象一下自己家来学校的路线(经过了哪些村庄,过了几座桥)?自己家位置与学校位置大致是什么方向?教学楼位于宿舍楼的哪个方位?你住在宿舍楼哪一层?那一间?住上铺还是下铺?回到家里想象一下学校的布局(校门、宿舍、课室、食堂、操场他们之间的位置)等等。教师纠正学生的表达方式,要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方位,如前面应改为东面、后面应改为西面,左边应改为北面,右边应改为南面。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实际例子的想象,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地理空间概念”。我们学习地理时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个概念,要想象出“地球→地球仪→陆地、海洋→七大洲、四大洋→中国→北京→河北省→衡水市→某中学”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这样才能学好地理。通过这些想象不但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心脑地理图”,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空间思维的转变等。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地理课堂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素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离学生的生活特别的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由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如《地球运动》的教学,一定要在学校学校地理园完成;《中国地形》、《韶关地形地势》的教学,利用我校地理园中国地形模、河北地形模型,更直观明了,既可使学生由“平面的中国地图地形、地势” “平面的河北地图地形、地势”转变为实际的“立体的中国地图地形” “立体的河北地图地形”,实现了空间思维的转变,又可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到建立。
三、立体地展示地理事物
1、利用模型还地理事物立体的本来面目
学生在学习经线、纬线和时区换算时都感觉很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地球仪和细铁丝,根据经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自己动手做经纬网。然后,观察经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及变化规律、每条经线和纬线有几个交叉点等。虽然,学生解决的问题和通过观察地图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但学生是通过动手、并在立体的图形中得到的。在平面上讲立体的事物是讲不清楚的,它需要学生的空间想像。与从地图上学习相比,模拟立体的地理事物直观,不需要空间想像,只需要观察。变抽象为具体。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消除了地理事物平面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经纬网的问题解决了,与经纬网有关时区换算等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2、时空结合、动静结合,把握地理事象空间的发展过程。
通用多媒体模拟功能向学生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尤其是展示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既要看到每个时点所表现的特征,更要看到其特征形成的动态过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节变化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其本质是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建立晨昏线随直射点的来回移动而变化的空间动态模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透明的地球动画模拟夜半球随太阳直射点而发生变化,整个运动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猜想,再去发现结论,从而完成了空间思维过程。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
四、填图、绘图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
读图、看图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而填图、绘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强化空间概念的形成。初中学生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对绘图、填图有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图知识后,教师可在课堂或课后布置适量的填图、绘图作业,以帮助学生消化和记忆。开始时让学生用方格 放大法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地球仪图、台湾岛图等,然后再绘复杂的地图。总之,由简入繁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图上的不同的地理事物着上不同的颜色。如对绘制的中国政区图,用不同的色彩填绘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还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地理手抄报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从基本概念,到会看地图,再到动手填图绘图,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
五、默图教学,可完善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默图,相当其它学科的背诵、记忆,让学生想象出一幅地图,记住地图上的地理事物,最后形成心里地图、脑子地图,并且随时在脑子里再现出来,也就形成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
通过前面读图、填图、绘图等手段,充分发挥了用眼观察、动手动脑等能力,也建立了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但还需进一步的巩固和与运用,也就要形成学生自己的心脑地图,这一步就必须做好默图。在教学《海陆分布》时,在读图、填图、描图、绘图完成后,应多练习默图,教师把挂图收回,学生把课本、地图册合上,伏桌想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先老师提问,再分小组练习,提问学生:亚洲的东部是哪个大洋?北冰洋周围有几个大洲?太平洋周围有哪些大洲?北冰洋与太平洋沟通的水域是什么海峡?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哪条运河……。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各大洲界线的知识掌握就牢固了,对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知识进一步感性化、思维化,也在学生心里、脑里形成了一幅“心脑世界地图”,多重复训练,也就牢固建立了地理空间概念。
一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基于这种状况,七年级第一节新课,我不急于讲新课内容。而是把介绍地理的学习方法作为新课内容,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理空间概念,关于“地理空间概念” 的含义是什么也不必条条框框、工工整整把它板书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先想象:自己家里的房子分布情况(有多少间房,自己住在那一间,爸妈住在哪一间……)是怎样的?自家房子前后左右的邻居是谁?自己家距离学校有多远?想象一下自己家来学校的路线(经过了哪些村庄,过了几座桥)?自己家位置与学校位置大致是什么方向?教学楼位于宿舍楼的哪个方位?你住在宿舍楼哪一层?那一间?住上铺还是下铺?回到家里想象一下学校的布局(校门、宿舍、课室、食堂、操场他们之间的位置)等等。教师纠正学生的表达方式,要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达方位,如前面应改为东面、后面应改为西面,左边应改为北面,右边应改为南面。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实际例子的想象,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地理空间概念”。我们学习地理时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个概念,要想象出“地球→地球仪→陆地、海洋→七大洲、四大洋→中国→北京→河北省→衡水市→某中学”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这样才能学好地理。通过这些想象不但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还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心脑地理图”,从而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空间思维的转变等。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地理课堂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素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离学生的生活特别的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由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如《地球运动》的教学,一定要在学校学校地理园完成;《中国地形》、《韶关地形地势》的教学,利用我校地理园中国地形模、河北地形模型,更直观明了,既可使学生由“平面的中国地图地形、地势” “平面的河北地图地形、地势”转变为实际的“立体的中国地图地形” “立体的河北地图地形”,实现了空间思维的转变,又可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到建立。
三、立体地展示地理事物
1、利用模型还地理事物立体的本来面目
学生在学习经线、纬线和时区换算时都感觉很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地球仪和细铁丝,根据经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自己动手做经纬网。然后,观察经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及变化规律、每条经线和纬线有几个交叉点等。虽然,学生解决的问题和通过观察地图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但学生是通过动手、并在立体的图形中得到的。在平面上讲立体的事物是讲不清楚的,它需要学生的空间想像。与从地图上学习相比,模拟立体的地理事物直观,不需要空间想像,只需要观察。变抽象为具体。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消除了地理事物平面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经纬网的问题解决了,与经纬网有关时区换算等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2、时空结合、动静结合,把握地理事象空间的发展过程。
通用多媒体模拟功能向学生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尤其是展示地理规律的空间变化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既要看到每个时点所表现的特征,更要看到其特征形成的动态过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节变化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其本质是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建立晨昏线随直射点的来回移动而变化的空间动态模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透明的地球动画模拟夜半球随太阳直射点而发生变化,整个运动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猜想,再去发现结论,从而完成了空间思维过程。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
四、填图、绘图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
读图、看图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而填图、绘图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强化空间概念的形成。初中学生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对绘图、填图有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图知识后,教师可在课堂或课后布置适量的填图、绘图作业,以帮助学生消化和记忆。开始时让学生用方格 放大法绘制简单的地图,如地球仪图、台湾岛图等,然后再绘复杂的地图。总之,由简入繁逐渐培养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图上的不同的地理事物着上不同的颜色。如对绘制的中国政区图,用不同的色彩填绘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还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地理手抄报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从基本概念,到会看地图,再到动手填图绘图,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
五、默图教学,可完善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默图,相当其它学科的背诵、记忆,让学生想象出一幅地图,记住地图上的地理事物,最后形成心里地图、脑子地图,并且随时在脑子里再现出来,也就形成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
通过前面读图、填图、绘图等手段,充分发挥了用眼观察、动手动脑等能力,也建立了一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但还需进一步的巩固和与运用,也就要形成学生自己的心脑地图,这一步就必须做好默图。在教学《海陆分布》时,在读图、填图、描图、绘图完成后,应多练习默图,教师把挂图收回,学生把课本、地图册合上,伏桌想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先老师提问,再分小组练习,提问学生:亚洲的东部是哪个大洋?北冰洋周围有几个大洲?太平洋周围有哪些大洲?北冰洋与太平洋沟通的水域是什么海峡?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哪条运河……。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各大洲界线的知识掌握就牢固了,对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知识进一步感性化、思维化,也在学生心里、脑里形成了一幅“心脑世界地图”,多重复训练,也就牢固建立了地理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