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保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标准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农村城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统一规划布局小城镇。农村城镇化是现代经济活动的载体,能够拉动农村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多人也把城镇化进程作为衡量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约束,因此,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是一个现实选择。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60%属于加速期,而目前我国就处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而且城镇化率还将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当前,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半城镇化问题
半城镇化是一种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过程中的不完全的城镇化状态,表现形式为半城镇化区域和人口半城镇化。在地理景观上,半城镇化区域的特点主要是农业用地与工厂、工人住宅、新开发区等城市、工业用地“犬牙交错”。人口半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实现了非农化,但身份、地位、权利却没有实现市民化。如中国的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就业、生活,被纳入城镇常住人口,却没有城镇户口,未享有城市市民权利。
由于中国乡镇企业的大量存在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半城镇化状况十分普遍。据研究,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36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半城镇化现象。其中,41个城市为高度半城镇化,占地级以上城市的14.29%;110个城市为中度半城镇化,占38.33%;85个城市为低度半城镇化,占29.62%。
据估计,目前中国约有2亿城镇常住人口没有城镇户籍。由于中国目前城镇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是按本地城镇户籍人口配置的,所以,这些半城镇化人口尽管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无法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客观上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因此,中国市民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而要解决这些半城镇化人口的地位问题,实现充分城镇化,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财力。
(二)现行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进行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等活动,提高了用地效率,改善了无序低效的农村用地状况,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实行农村统一规划,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及市政配套,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但由于目前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多为建筑规划类专家,把重点放在农村整治和规划上,在住房建设方面多考虑其建筑风格,很少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很多地方的新农村住房片面追求大、气派、整齐划一。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攀比、从众现象严重;缺乏规划,布局混乱;土地浪费严重;建房质量无保障;住房建设模式落后,建筑形式单一。
(三)城镇建设政策替代城镇化政策
当前,相当一部分人对城镇化内涵认识不清,把城镇化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城镇规模扩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虽然城镇化发展包含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但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只是城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使经济社会活动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转变,生活方式由单一性向复杂性、多样性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上的转变等。
(四)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联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但城镇化并不等同于工业化。城镇化内涵相对于工业化来说要复杂得多,是一、二、三产业技术素质和关联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城乡产业发展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过程。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政策的时候,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建大型制造业基地等。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忽视城市与农村文化价值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二)土地因素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问题是其中重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城镇用地不断地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城镇外延扩张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过量消耗,城镇用地迅猛增长,1990~2010年之间,我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人们开始追求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办公楼等都造成了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之间达不到协调平衡,建设用地比例过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此外,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人口的吸纳功能,只注重城市扩张活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较快,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在村庄等地,土地乱用现象严重,土地的功能配置和用途等不合理,存在土地闲置、低效的现象。 (三)环境因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等能力不足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加重了生态恶化趋势。而地下水开采过度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在生态较脆弱的贫困地区,也无法通过城镇化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坚持统筹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城市的帮助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可以发展的更好。因此对城乡之间要实现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就业机制、统筹城乡产业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的联动合作,保证两者协调发展,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设备等也可以向农村转移,保证农村城镇化中产业的发展。
(二)兴办高效产业,为城乡持久发展做支撑
城镇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张必然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多业驱动,切实壮大城镇经济的根基。因为地区差异巨大,必须要因地制宜,以地区区位、环境、资源为依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坚持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如旅游观光型、工矿带动型、商贸带动型、产业依托型、资源开发型、陆域经济型等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的小城镇,确保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人的城镇化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深化改革中国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推进城乡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地改革,提高农地使用权以及承包经营权的流动性。从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依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大方针,给农民进城务工消除障碍,提供便利,切实做好农民工在城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利用市场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改变理念,转换思维,创新体制,从传统单纯政府推动的模式中跳出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中的作用。政府应明确职责,重点把握总体规划,如城镇布局、规模大小、人口增长速度、进城速度等宏观层面,创新机制,拓宽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渠道。将市场机制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实行公用设施的特许经营或者有偿使用等,加强竞争,加大公共事业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使公用事业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走向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路子。
(五)坚持市场的主导作用,实施多元化的城镇发展战略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保证其多元化发展。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城镇规模和格局等的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进行布局的过程中,对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进行考虑,要分析土地的利用率,保证城镇化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应明确市场的分工和定位,这样,恶性竞争的方式才不会发生。要根据实际需求来改造旧城镇,这样才能保证新城建设科学地发展。
(六)建立和健全城镇化建设中的综合考评体系与机制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合理、时效、科学的原则,做好综合考评工作,对考评的内容和考核标准都要进行科学设置。比如,对“三废”治理成果、环境面貌、居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就业情况、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的多寡、城镇规划的科学性、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要素市场是否成熟、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等都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只有做好综合考评工作,才能确保农村城镇化工作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漫长发展的工程,既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又要积极创新、深化改革,及时出台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刘艳军.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胡萍丽.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3]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88-90.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多人也把城镇化进程作为衡量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约束,因此,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是一个现实选择。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60%属于加速期,而目前我国就处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而且城镇化率还将不断提高。我国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当前,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半城镇化问题
半城镇化是一种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过程中的不完全的城镇化状态,表现形式为半城镇化区域和人口半城镇化。在地理景观上,半城镇化区域的特点主要是农业用地与工厂、工人住宅、新开发区等城市、工业用地“犬牙交错”。人口半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实现了非农化,但身份、地位、权利却没有实现市民化。如中国的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就业、生活,被纳入城镇常住人口,却没有城镇户口,未享有城市市民权利。
由于中国乡镇企业的大量存在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半城镇化状况十分普遍。据研究,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36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半城镇化现象。其中,41个城市为高度半城镇化,占地级以上城市的14.29%;110个城市为中度半城镇化,占38.33%;85个城市为低度半城镇化,占29.62%。
据估计,目前中国约有2亿城镇常住人口没有城镇户籍。由于中国目前城镇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是按本地城镇户籍人口配置的,所以,这些半城镇化人口尽管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无法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客观上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因此,中国市民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而要解决这些半城镇化人口的地位问题,实现充分城镇化,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财力。
(二)现行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进行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等活动,提高了用地效率,改善了无序低效的农村用地状况,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实行农村统一规划,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及市政配套,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但由于目前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多为建筑规划类专家,把重点放在农村整治和规划上,在住房建设方面多考虑其建筑风格,很少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很多地方的新农村住房片面追求大、气派、整齐划一。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攀比、从众现象严重;缺乏规划,布局混乱;土地浪费严重;建房质量无保障;住房建设模式落后,建筑形式单一。
(三)城镇建设政策替代城镇化政策
当前,相当一部分人对城镇化内涵认识不清,把城镇化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城镇规模扩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虽然城镇化发展包含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但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只是城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使经济社会活动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转变,生活方式由单一性向复杂性、多样性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上的转变等。
(四)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联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但城镇化并不等同于工业化。城镇化内涵相对于工业化来说要复杂得多,是一、二、三产业技术素质和关联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城乡产业发展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过程。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政策的时候,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建大型制造业基地等。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忽视城市与农村文化价值和人文环境的融合。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二)土地因素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问题是其中重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城镇用地不断地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城镇外延扩张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过量消耗,城镇用地迅猛增长,1990~2010年之间,我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人们开始追求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办公楼等都造成了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之间达不到协调平衡,建设用地比例过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此外,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人口的吸纳功能,只注重城市扩张活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较快,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在村庄等地,土地乱用现象严重,土地的功能配置和用途等不合理,存在土地闲置、低效的现象。 (三)环境因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等能力不足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加重了生态恶化趋势。而地下水开采过度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在生态较脆弱的贫困地区,也无法通过城镇化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坚持统筹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城市的帮助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可以发展的更好。因此对城乡之间要实现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就业机制、统筹城乡产业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等,这样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的联动合作,保证两者协调发展,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设备等也可以向农村转移,保证农村城镇化中产业的发展。
(二)兴办高效产业,为城乡持久发展做支撑
城镇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张必然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主,多业驱动,切实壮大城镇经济的根基。因为地区差异巨大,必须要因地制宜,以地区区位、环境、资源为依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坚持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如旅游观光型、工矿带动型、商贸带动型、产业依托型、资源开发型、陆域经济型等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的小城镇,确保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因此人的城镇化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深化改革中国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推进城乡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地改革,提高农地使用权以及承包经营权的流动性。从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依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大方针,给农民进城务工消除障碍,提供便利,切实做好农民工在城镇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利用市场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改变理念,转换思维,创新体制,从传统单纯政府推动的模式中跳出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中的作用。政府应明确职责,重点把握总体规划,如城镇布局、规模大小、人口增长速度、进城速度等宏观层面,创新机制,拓宽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渠道。将市场机制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实行公用设施的特许经营或者有偿使用等,加强竞争,加大公共事业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使公用事业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走向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路子。
(五)坚持市场的主导作用,实施多元化的城镇发展战略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保证其多元化发展。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城镇规模和格局等的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进行布局的过程中,对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进行考虑,要分析土地的利用率,保证城镇化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应明确市场的分工和定位,这样,恶性竞争的方式才不会发生。要根据实际需求来改造旧城镇,这样才能保证新城建设科学地发展。
(六)建立和健全城镇化建设中的综合考评体系与机制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合理、时效、科学的原则,做好综合考评工作,对考评的内容和考核标准都要进行科学设置。比如,对“三废”治理成果、环境面貌、居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就业情况、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的多寡、城镇规划的科学性、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要素市场是否成熟、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等都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只有做好综合考评工作,才能确保农村城镇化工作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漫长发展的工程,既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又要积极创新、深化改革,及时出台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刘艳军.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胡萍丽.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3]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