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是一个充斥着竞争与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所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主体探究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侧重于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展开积极的动手与动脑,通过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与合作来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新课程学习,更能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更能引起高中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展开思维认知活动,经历数学概念与定理的发现过程。这不仅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那么在高中数学的科学实验中如何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教师是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是被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师生关系的对立直接造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根本就沒有办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是无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研究平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为指导思想,走下讲台,实现自身角色的彻底转换,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探究性活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构建者,改变以往的被动从属地位,要积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非智力因素来展开主动探究,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则要以全新的多重角色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组织引导与参与者,由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学生有疑惑没有实质性进展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放”与“扶”之间找准平衡点,扶放有度,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设计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求知的动力,是发现与创新的基石。问题科学合理有效,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延伸学生认知的空间,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所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效的呢?这需要考虑到两个因素。第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研究性学习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第二,基于学生现实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都是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与生活经验等等。那么如何将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呢?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获取的是认知形态的知识,而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学术形态的知识,将学术形态转化为认知形态,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对各知识点做到全面了解,同时还要从学生基础与生活出发,收集与整理更多的学习材料。通过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学习材料来到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与热情,从而将学生的研究顺利地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激励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研究动机的提升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研究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运用激励发展性评价来提升学生的研究动机。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这是改革形势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以这微小的进步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以此为契机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勇气,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加强理论认识与实践探讨,以使其更好地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责编 高伟)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教师是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是被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师生关系的对立直接造成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根本就沒有办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是无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研究平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为指导思想,走下讲台,实现自身角色的彻底转换,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探究性活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构建者,改变以往的被动从属地位,要积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非智力因素来展开主动探究,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则要以全新的多重角色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组织引导与参与者,由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学生有疑惑没有实质性进展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放”与“扶”之间找准平衡点,扶放有度,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设计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求知的动力,是发现与创新的基石。问题科学合理有效,自然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无法延伸学生认知的空间,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所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效的呢?这需要考虑到两个因素。第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研究性学习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第二,基于学生现实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都是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与生活经验等等。那么如何将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呢?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获取的是认知形态的知识,而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学术形态的知识,将学术形态转化为认知形态,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对各知识点做到全面了解,同时还要从学生基础与生活出发,收集与整理更多的学习材料。通过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学习材料来到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与热情,从而将学生的研究顺利地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激励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研究动机的提升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检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研究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运用激励发展性评价来提升学生的研究动机。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这是改革形势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以这微小的进步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以此为契机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勇气,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加强理论认识与实践探讨,以使其更好地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