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二陈的三通信札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史学二陈笔谈(见《收藏·拍卖》2006年第3期)的内容和语气,我们可以知道此时二陈相识时日已经不短,相知已经颇深。他们何时相识?何由相识?根据已经出版的《吴宓日记》和《吴宓与陈寅恪》两书,1926年7月13日,也就是寅恪抵达北京就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的六天之后,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推荐寅恪入清华的吴宓“为使寅恪得与陈垣谈其所学,且入清宫参观”,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介绍二陈相见。当晚六时许援庵到,七时寅恪到,吴请二人用西餐,晚十时半始散。俗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二陈初次会面,如果话不投机,不会相聚三个半小时。从此以后,两人相知日深。
  
  1927年5月和1929年1月,清华研究院的两大导师三国维、梁启超相继去世,寅恪请校方聘章太炎、罗振玉和援庵为导师。据说援庵以“不足继当梁、王二先生之后”为词恳辞。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寅恪为研究员兼历史组主任,援庵被聘为特约研究员。《敦煌劫余录》的整理与出版,是援庵与史语所合作的开始,而寅恪在其间起了促进作用。1929年1月30日,援庵致信寅恪与刘复(当时刘既是辅仁大学教务长,又是史语所研究员,负责民间文艺组)说:“敦煌经卷之最难整理者,莫过于首尾不完失去标题之卷。……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欲为此等研究,十以宜先将前方家胡同图书馆所藏目录刊布,一面搜集海内外公私所藏,陆续介绍于世,以引起研究者之注意。民十一年弟长该馆时,曾费数月之力,按日逐卷翻检一过。……(民十五)就馆录存其目,名《敦煌劫余录》,凡十余册。……如果历史研究所需弟担任此事,可将弟所辑《敦煌劫余录》加以整理,用中央研究院名义出版。”(图1)寅恪在第二天即就此事致函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当时史语所在广州):“援厂先生函附上,乞察阅。其所拟办法,想无不可行。因敦煌组非援厂担任不可。一因渠现为此北平图书馆之负责任者;二为渠已先下过工夫,他人若从事于此,尚须重费与陈前所费过之工夫,太不经济;三、陈君学问确是可靠且时时努力求进,非其他国学教员之勇以多教钟点而绝无新发明者同也。”(图2)《敦煌劫余录》最终于1931年3月由史语所出版,寅恪为之作序,提出了“敦煌学”这一名词。这是笔谈之前的信札。
  笔谈之后,1934年,援庵将原来分别发表在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半部)和1927年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下半部)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木刻出版。木刻本对排印本作了一些修改补充,包括吸收了校勘《元典章》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木刻本中,不忽木并未照《元典章》改为不忽术。援庵后来确实找到了不忽木的异译“不灰木”,但有异译的是第二字而不是关键的第三字,他认为已有的证据还不能确证《元典章》作不忽术的正确性,故未采用。倒是关于也黑迭儿,他在木刻本中增加了《元典章》的一段,并说“迭儿”作“迷儿”,“未知孰是?”到上世纪60年代准备排印时,又将“未知孰是”删去,改作“想是误字也”,也没有采用《元典章》的“也黑迷儿”。
  
  寅恪为木刻本《元西域人华化考》写了序言,高度评价援庵这部著作。援庵于1935年3月17日致寅恪函表示感谢:“大序拜谢,今已刻就呈览。卅一页后七行暾欲谷、五十二页后十一行托尔斯太二处亦酌改。”(图3)可见寅恪同时还对书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对照《国学季刊》本与木刻本,可知木刻本将“暾欲谷为回纥谋臣”改为“楔氏世为回纥贵臣”,“逎贤直托尔斯太一流之所自出也”改为“通贤与托尔斯太一流正有些相类”,应该是采纳了寅恪的意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援庵留在北平,以笔作刀枪,寅恪全家南下。抗战前期,寅恪家在香港,只身赴蒙自、昆明的西南联大授课,往来于滇港之间。1940年3月,援庵写成了被沈兼士誉为“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的《明季滇黔佛教考》,表彰明末遗民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援庵通过在香港的长子乐素先生先后将《佛教考》目录、目录后语、征引书目和全书稿寄寅恪。并求作序。他在给乐素的家书中说:“此书舍陈公外,无合适作序之人。”“前日接到寅恪先生序,第六卷将印毕,正好赶到,喜出望外。兹有复先生一函,便寄去。《佛教考》稿现在何处?寅丈看过后,口头有何批评,至紧告我。”援庵这封复信正本已不存,但信稿还在。信中说:“大序颁到,同人聚观,正如故乡消息久断,闻有人来,群相问讯也。甚感甚感。惟文中疵病未承指出,遽尔流布,岂不贻笑方家耶?不胜皇恐。”(图4)寅恪在序中深情地说:“忆丁丑之秋,寅恪别先生于燕京,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于滇池洱海之区,亦将三岁矣。此三岁中,天下之变无穷,先生讲学著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表达了对老友的慰勉之情。(图5,原序已不存,这是当时乐素先生誊抄寄平的)同年10月19日,寅恪还有一信致援庵,谢代为分送《秦妇吟校笺》与平中诸友人。
  太平洋事变爆发,香港为日军占领,寅恪全家转徙广西、成都,眼疾日深,1945年初终至失明,二陈不可能再直接通信。但我们从援庵的家书中,从援庵与冼玉清来往书信中,从寅恪《次韵冼王清教授寄怀陈援厂》诗题中,从《论再生缘校补记》中,可见两位老友始终互相关怀。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交流,是现代中国史学史中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针对本季中国油画拍卖市场内存在的行情不确定揣测,北京翰海油画雕塑部总监李亚俐认为:06春拍中国油画市场,或将因2004、2005年以来持续的高点燃烧,而产生暂时进入“市场调整时期”的趋势:因此翰海今春油画征集重点采取了“以质制量”的入市原则——在名家经典拍品征集阶段完成后。就开始谨慎的从早期入市的藏家手中精选低於市场平均价位的中、小型精品,来充实专场的质能与量能。一方面可为快速飙升的油画名作“补实
期刊
12月17日,经过两天紧张的拍卖,中国嘉德2006年第4期四季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6947.9万元。  中国书画四个专场总成交5004.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名家收藏专题颇受欢迎,如嘉德这次推出的“五凤楼藏品”和“庄严先生藏书画”专题拍卖,在场上就引起众多买家的追捧。毫无疑问,除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名家收藏更为艺术品增添了附加价值。如黎雄才的《松瀑图》,不仅是近年来难得见的佳作,且是五凤楼主人林
期刊
泓盛2006年春拍将以中国油画雕塑为主,拍卖定于2006年6月2了日子上海希尔顿饭店举行。本次拍卖征集到了现当代著名画家的许多精品和一些代表作。最抢眼的是其中两幅陈逸飞的大幅作品:一为1990年代早期海上旧梦系列的代表作《玉堂春暖》,二为2003年创作的《执扇双美》。《玉堂春暖》在陈逸飞内地拍卖作品中尺幅最大,在93年香港佳士得油画专场上拍出(图录号36),收录于《上海油画雕塑院四十年》(上海教育
期刊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成交过亿元      中贸圣佳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的情况,对于古代书画专场大大压缩了投入数量。去年秋季投入了335件,今年春季仅仅投入150件,比去年减少一半还要多。成交11l件,成交率74%,成交额10923万元,每件平均98.4万元,充分显示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高贵与豪华,例如:  第1119号拍品陆远的《岁朝喜庆图》立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陆远的代表作,也是陆远存世作品中张幅最大
期刊
近现代书画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中鸿信最精彩的部分,本次春拍司样会聚了众多名家精品,基本可以涵盖近现代书旦史上著名的一,二流书画家群体,由于作品数量较多,这里只能择要介绍。  齐白石的《丰年图轴》(102cmx34.5cm),以充满童趣的视角描绘五只小鼠偷食瓜笋的情景,笔墨老练,情态自然可爱,是齐白石八十八岁时的作品,表现了齐氏艺术成熟期的典型风格。  徐悲鸿以擅画马著称。《立马匣》可以算得上同类题材
期刊
2006年的3月底,苏富比在纽约首次上拍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拥有广阔海外市场的极佳例证。中国当代油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与文化观念的双重冲击。作为外来艺术的中国油画,在中国土地上如何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油画领域的问题,而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寻求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中,中国文化的定位和中国文化的标准问题。    近几年,国际艺术
期刊
中国铸铜工艺历史悠久,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以其制作精细,纹饰精美,工艺精湛而举世闻名。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时期的兽面龙纹大鼎,春秋时期的立鹤莲壶以及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这些制作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明代宣德年间的御制香炉与明代后期的石叟造像,继承了传统的铸铜工艺,使铜器制作艺术焕发光彩。  宣德的御制香炉俗称宣德炉,铸于明代宣德年间,它是当时冶炼技术与铸铜制作艺术的佼佼者。    明代宣德年间,
期刊
兴起的原因    油画市场兴起的大前提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了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日趋升温直接促成油画艺术市场迅猛兴起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部分投资从书画市场投向油画市场是油画市场兴起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艺术市场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狂飙突进式的发展,目前进入—个相对平静的整合期,一些积累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比如作品的真伪、价格的炒作等等,尤其集中于近现
期刊
傅维森(1864—1902),字君宝、号志丹。光绪十七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一年咸进士,散馆授编修。当其中式之时,同邑梁鼎芬书一联以赠:“吾家佳话今重见,绝代文心世所珍。”跋云:先十四叔祖中道光十七年乡榜解元,明年成进士,入翰林。吾邑盛事。志丹科名适与相肖,喜而记之。跋中“先十四叔祖”即梁国琮,字俪裳。道光十七年乡试解元,越年以进士入翰林。是联所涉三人均为番禺人,且俱为史官,亦岭南之一掌故。(附图)
期刊
2006年,佳士得(CHRISTIE’S)迈向香港整整二十周年。  回想1986年1月。香港佳士得举行首场拍卖,推出19至20世纪中国书画和翡翠首饰珍藏,反应热烈,总成交额逾1,400万港元:1987年,举行首场“中国陶瓷及工艺精品”拍卖,为香港佳工得日后的发展奠下稳固基石。经过二十载的发展和革新。时至今日,一年两季举行的拍卖会已涵盖多达十个拍卖项目,共计有中国宫廷艺术精品、古代及近现代中国书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