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要着力对现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师队伍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从层次、质量、结构、价值、数量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升级、改造和提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目标实现贡献必要力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质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缺失
(一)境遇尴尬:教育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1]。与专业教育一道,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存在,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尴尬境遇,即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里,将这种教育的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之中,进而言之,大部分师生容易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容易以专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和判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教育存在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导致这种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特点,导致学生主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形成误解。教育定位上与专业教育的趋同或内含,从根本上掩盖了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教育本质,不利于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功能。而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教育定位与专业教育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发展境遇的尴尬也就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的曲折[2]。
(二)节奏脱钩:教育内容游离于实践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是其区别于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等教育形式的本质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创新理论、创业实践等,这些与学生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更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受到了传统知识教育的影响,尤其注重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因而将大量创新创业理论、原理和理念充实到教育内容中。无可厚非,这样的教育行为有其合理性。但过分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内容输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有出入。有效且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教育内容知识化、理论化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鲜有高校在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紧贴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紧跟创新创业实践的趋势有突出作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输出与实践发展存在节奏脱钩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3]。
二、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出路
(一)强化基础地位: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中面临的尴尬境遇是其在本科教育中地位较低的内在使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应成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选择。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着力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上下功夫,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发展地位和空间,摆脱以往单纯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含于专业教育中的做法,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安排专门的资金和政策投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落实落地,自上而下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正向氛围,引导广大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让创新创业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高校也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借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理论现实结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现有专业教育所不同,其更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和理论的实践性,对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而,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更要将其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身体力行,从根本上扭转以往知识教育至上的教育内容呈现,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内容的设计基础上走出校园,始终与最前沿的创新创业实践为伍,将最新的创新创业实践生动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进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彻底改变以往知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呈现,并将实践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与教育内容的深度互动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4]。
(三)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对应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目前来看,高校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现实路径[5]。
参考文献:
[1]吕京,张海东.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N].淮南日报,2020-05-19(003).
[2]叶恬如.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20(14):167-168.
[3]杨路林,刘倩.关于新常态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6):230.
[4]朱达,张茂林.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144-145.
[5]魏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下新闻传播双创课程研究[J].新闻世界,2020(05):86-88.
★ 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六批试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6+5+4”模式试点》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质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缺失
(一)境遇尴尬:教育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1]。与专业教育一道,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存在,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尴尬境遇,即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里,将这种教育的定位内含于专业教育之中,进而言之,大部分师生容易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容易以专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进行引导和判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一种单纯的教育存在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导致这种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特点,导致学生主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形成误解。教育定位上与专业教育的趋同或内含,从根本上掩盖了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教育本质,不利于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功能。而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教育定位与专业教育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发展境遇的尴尬也就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的曲折[2]。
(二)节奏脱钩:教育内容游离于实践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是其区别于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等教育形式的本质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创新理论、创业实践等,这些与学生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更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受到了传统知识教育的影响,尤其注重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因而将大量创新创业理论、原理和理念充实到教育内容中。无可厚非,这样的教育行为有其合理性。但过分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内容输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有出入。有效且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教育内容知识化、理论化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鲜有高校在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紧贴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紧跟创新创业实践的趋势有突出作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输出与实践发展存在节奏脱钩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3]。
二、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出路
(一)强化基础地位: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中面临的尴尬境遇是其在本科教育中地位较低的内在使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应成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选择。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着力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上下功夫,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发展地位和空间,摆脱以往单纯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含于专业教育中的做法,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安排专门的资金和政策投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落实落地,自上而下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正向氛围,引导广大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让创新创业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高校也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借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理论现实结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现有专业教育所不同,其更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和理论的实践性,对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而,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更要将其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身体力行,从根本上扭转以往知识教育至上的教育内容呈现,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内容的设计基础上走出校园,始终与最前沿的创新创业实践为伍,将最新的创新创业实践生动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进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彻底改变以往知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呈现,并将实践经历和经验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与教育内容的深度互动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4]。
(三)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对应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目前来看,高校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表现。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现实路径[5]。
参考文献:
[1]吕京,张海东.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N].淮南日报,2020-05-19(003).
[2]叶恬如.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20(14):167-168.
[3]杨路林,刘倩.关于新常态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6):230.
[4]朱达,张茂林.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144-145.
[5]魏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下新闻传播双创课程研究[J].新闻世界,2020(05):86-88.
★ 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六批试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6+5+4”模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