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笨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我比台上那些人演得都好
  问:你是什么时候想做演员的?
  廖凡:小时候我从没有想过要演戏,虽然我算是戏剧世家。父母都是在长沙做戏剧工作的,父亲一直演话剧到将近70岁,母亲从演员改做服装设计。我从小就是在乐池里长大的。戏没少看,但都忘光了。连我爸演过什么角色都记不住。父母也从来没有给我规定过将来要干吗,尤其是他们这一行。
  结果快考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对他们说:“我要当演员。”他们都很惊讶,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比台上那些人演得都好。”那时候正好处在一个青春期吧,非常叛逆。
  问:你曾经接受采访说,这么多年,你终于混成个熟脸。那你没成功的时候,被人称为“经常是剧情演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死了”,父母什么态度?有没有觉得你当初的选择有问题?
  廖凡:他们没有任何批评的态度。或者说,没觉得我选错了职业。可能他们就觉得,你要是能混个脸熟,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问:据说你为了拍《白日焰火》,去当地刑警队体验了一下生活?在刑警队,你看到了什么?
  廖凡:这不是我第一次演警察。但是是头一次演落魄的警察。为了更真实些,就去哈尔滨当地的刑警队体验了一下生活。
  大概有半个月时间吧,我跟刑警们聊天,看他们的抓捕录像、审讯录像,感觉很震撼。跟警匪片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很真实,也很荒诞,跟《白日焰火》挺像的。
  有一次,刑警们去抓一个毒贩,把他连人带车堵在死胡同里。人抓住了,警察们上去搜,啥都没搜到,最后恨不得把车都拆了搜,还是没有。最后你猜在哪儿,原来那家伙刚停下车就把毒品塞一个小纸团里扔地上了,就在车门旁边。正因为太近了,所有的人都没注意到。现实往往就是这样。
  问:这种体验生活以前有过吗?
  廖凡:上大二的时候,全国戏剧院校办了个小品大赛,我们班出了一个小品,我演一个磨刀老头。我就跟着一个磨刀的老头走街串巷,跟了好长时间。最后我们的小品得了一等奖。
  1993年我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考时没觉得费劲。可进去以后发现我是自费生。我上学那一拨还有公费自费的区别。公费生一年的学费好像是600元,我得交好几千元。这给家里造成了很重的负担,我总憋着一口气。平时上完课就出去体验生活,什么角色都跟,模仿。早上可能是个老人,下午可能是个收破烂的。这都是体验角色的一部分。
  我知道这世界是不公平的
  问:谈谈你跟《白日焰火》这部戏的缘分吧。
  廖凡:2010年拍《建党伟业》的时候我落马受伤了,让我有点儿泄气。那种身体的受伤很可怕。它整个儿影响你的精神,让你跟自己有点儿斗气了。那时候正好也到达了自己演戏生涯的一个瓶颈吧。前一年刚拍完《让子弹飞》,多少还处在顺利的时候。结果下一年就这样儿了。我那时候都36岁了,心想,都这么多年了,结果干到这份儿上……再往下走,有点很“黯然”的感觉。自己还能干什么呢?
  两年过去了,我还不敢做比较激烈的身体动作。那两年里我也拍了些戏,但都不是很花体力的那种。我忽然感觉我对拍戏没兴趣了。我是在那个时候看到《白日焰火》剧本的,看到一个落魄的警察,就觉得似曾相识的感觉。马上接了。
  问:这种低迷跟你年轻时的不顺区别在哪里?
  廖凡:受伤导致的那次低迷跟年轻时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年轻最大的好处是,有的是时间。年轻时我遭受再多的挫折,生活困顿,天天出去找戏拍找不着——不是付出很多得不到回报,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让你一个年轻演员有所谓的“全力”付出。我都挺得住。
  经历过这些事,身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不一样了。我现在想,觉得经历一些挫折不一定是坏事。人还是应该认真地对待挫折,也许它会变成你的一些收获。我知道这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我可以战胜它。
  问:这么多年来,你演得最舒服的一场戏是什么?最辛苦的是哪一场?
  廖凡:那当然是《白日焰火》。跟一群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做事,是特别愉快的。但拍得也比较辛苦,环境太恶劣,零下三十多度。但要说最辛苦,可能还比不上《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是冷,那是热。
  拍那戏的时候在广东,夏天,温度不止三十多度。锻炼身体三个月,每天光跑步就是六公里。一开始我还往脸上抹增黑的油,让自己显得黑一些;后来发现阳光太强了,改抹防晒油;再后来就什么都不抹了。最后晒得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我一直到现在都有晒伤的后遗症。
  问:你付出辛苦最多的时候,往往都不是你收获最大的时候?
  廖凡:是的,这个没法儿对等。就是这样。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的?
  廖凡:付出跟收获是永远不能画等号的。比如拍《绿帽子》,没怎么折腾就拍完了,收获还不少,对当时的我来说。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好相反。付出的很多,想得到的也很多,结果却让自己失望了。工作大约有二十年了,拍了不少戏,也想了不少。慢慢地就明白了。
  问:你拍了这么多戏都是绿叶、配角。坚持到现在取得了让人高兴的成功。你觉得自己的什么心态比较可贵?
  廖凡:我不知道什么心态算是可贵的。我只是看到我们的导演,觉得很好。他做什么事都不着急,能沉得住。还有做事能抛开目的。现在很多人是我做一件事一定要得到什么。他不是。他是“只要让我干这件事就行”,就很高兴。我看到他,就觉得我这么多年做得对。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干的。
  问:这么多年,你觉得哪种评价对你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廖凡: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说我总是比较笨。我理解笨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是说我这个人干什么都把自己搞得很苦,很累,有点轴。让人有点儿心疼。
  (整理自《南方周末》)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目睹了一件“奇事”。  秋冬,我喜食柿饼,着浅白柿霜的柿饼。那个矮瘦的婆婆以往会挎着满装这种柿饼的篮子来小城卖。前几天,竟听说她住在西郊,院中柿树年年结一千多个金红柿子,她照做不误——我决定亲自去婆婆的老屋挑。  看到她,我亲昵地叫了声婆婆。婆婆正在做柿饼,她抬起头,脸上的笑容要推走所有的皱纹,我总感觉她的眼里融化着一种蓝,此刻更蓝。  说明来意,婆婆让我坐下。她手没有停,动作放慢后,我
期刊
我不愿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打破种族隔离制度的英雄,或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无畏的斗士,虽然他完全配得上这些称谓。更能引发我怀念和敬意的,是他身上历经磨难而永不熄灭的悲悯。  1918年,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大学期间,曼德拉在學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摄政王于是为
期刊
我的又一次说教发生在地方上的一列火车上。那是个男孩子,看上去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和我隔着走廊,坐在我对面的窗边。他的父亲和他在一起,父亲和我之间隔着走廊。  男孩子看上去非常任性,旁若无人地大声和父亲说话。我很喜欢听孩子们连珠炮似的提出很多天真烂漫的问题,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也总是“哎,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个不停,甚至被人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豆豆”。所以我一向觉得小孩子爱问问题“不是很
期刊
从小就想当警察的查普曼自从知道有赏金猎人这么一个行当后,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他也真正做到了出手不凡,第一次就抓获到了一个联邦调查局通缉的嫌犯,由此让他名声大振。后来正式开始猎人生涯的他成绩也令同行们望尘莫及。一次,查普曼抓捕一名嫌犯时,对方进行强烈反抗,他瞅准机会一脚踢去,不意踢断了嫌犯的左腿骨,担心自己成为废人的嫌犯绝望自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是一起冤案,嫌犯的家人提起上诉,查普曼涉嫌故意伤害,被
期刊
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而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去感觉一下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
期刊
So sweet的瞬间有很多,比如考试及格了,下雨带伞了,拿到压岁钱了,看了一部好好笑的电影了,朋友送给我贴心小礼物了,周末就可以通宵了,早上可以不起床了……你有哪些甜蜜幸福的小回忆呢?拿出来晒晒吧!  【微话题:So sweet 的微瞬间】  陈恺宜:周日中午,厨房里炊烟袅袅,书房里我在奋笔疾书。写累了到厨房溜达溜达,只见:爸爸系着围裙正挥舞着锅铲,妈妈在旁边笑盈盈地看着爸爸做菜,不时地指点几句
期刊
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正处在迷恋幸运兔脚的阶段,认为一条钥匙链上的假兔脚就能给我带来好运。在我提出壁炉上方的台子看起来有些空时,我爸妈正处在收藏艺术品的阶段。他们认同了我的看法。  几天以后,我们去参加了市区艺术画廊的一个拍卖会。那里地方很小,所有物品均可出售。  妈妈说:“你要是看中了什么东西,就告诉我们。”  我在这个地方转来转去,没有什么真正能让我看上的东西,除了一块写着“小吃吧——楼上请”的标
期刊
如若属实,纯属巧合。  1.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都没有钟。  2.麦当劳40%的利润来自HappyMeals的銷售。  3.1996版的韦伯斯特词典有315处拼写错误。  4.每天平均有12个新生儿被交给错误的父母。  5.巧克力对于狗来说是致命的,只要几盎斯就可以使一只小狗,因为心脏和神经系统受损而死亡。  6.19世纪30年代番茄酱是作为药品来销售的。  7.剪刀是达芬奇发明的。  8.描绘蒙娜丽
期刊
2013年北京的初雪,不是一般地晚。看着媳妇、孩子发的图片,他们在美国那边遭遇的雪,来得早,也大得多,白茫茫一大片,小松鼠倏忽跑过,不曾留下泥痕。我突然有些喜欢这样的雪了。  今晚,看着美国雪景的照片,我竟然能在冰冷和洁白中,读到孩子的成长、妻子的脉动,沉浸在爱的恬静甚至温暖之中。  我竟然敢去想2012年的12月12号,北京那么小那么小的雪,细碎的雪片轻轻落在脸上,却似割着肌肤,锤击心脏。因为在
期刊
去年夏天儿子高中毕业,去英国伦敦大学深造。他每天在网上向我汇报见识趣闻,分享新奇玩意儿。这不,又有新鲜事儿了。  “妈,您记得我们常看电影,影院里总有人说话,烦透顶!”“是啊,你到底想说什么呀?”“现在有办法了。我们同学想了个法子,电影院里嘘声可免了,这个创意获得了2013年红点设计奖呢。”“那到底是什么办法让那些喜欢大声说话的人闭嘴了呢?”  “那就是——让人扮演‘收声忍者’。电影院聘请一些闲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