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里大声喧哗的男孩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又一次说教发生在地方上的一列火车上。那是个男孩子,看上去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和我隔着走廊,坐在我对面的窗边。他的父亲和他在一起,父亲和我之间隔着走廊。
  男孩子看上去非常任性,旁若无人地大声和父亲说话。我很喜欢听孩子们连珠炮似的提出很多天真烂漫的问题,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也总是“哎,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个不停,甚至被人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豆豆”。所以我一向觉得小孩子爱问问题“不是很好吗”。
  可是火车中的这个男孩却一点儿不知道不该干扰别人,完全无视车厢里还有别的客人,大声地喧哗着,一会儿问:“茶!有没有茶?”一会儿又抱怨:“好热啊!”一会儿又看着窗外路上奔驰的小汽车问道:“哎,为什么那些小汽车比火车跑得慢?”如果他是第一次坐火车,感到特别兴奋,那还可以理解,但他却又不像是第一次坐火车。这么大声地吵吵闹闹,而且这孩子没有问过一个稚气有趣的问题。
  我一直期待着能够听到有趣的问题,这时候不禁十分失望。不管他声音多么大都不要紧,我希望他能够问点有趣的问题,让人觉得“到底孩子的想法不一样”。可尽管如此,那孩子还是不停地说着话,连父亲的话也不怎么听。我既无法读书,也无法睡觉,暗暗地想:“是不是只有说说他才行呢?”
  不久,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孩子的父亲说了句“我去一下厕所”,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我等父亲的身影看不见的时候,轻轻地坐到了父亲的座位上。
  “哎,对不起,我和你说句话。”
  我对男孩子说道。男孩子刚才好像很没趣地摇晃着腿,听了我的话,飞快地瞟了我一眼。
  “嗯,我很想睡觉,可是你的声音那么大,让人睡不着。还有别的大人也被你吵得睡不着。这里不是你自己的家,你小点声说话好吗?”
  这孩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傲慢,不过他斜着眼睛看我的神情,确也不太可爱。
  “知道了吧?”
  我追问了一句,想确定一下。他满是不情愿地“嗯”了一声。我希望委婉一点收场,于是温和地加了一句:
  “那么就拜托你啦。”
  说完,我回到了座位上。厕所好像离得并不远,我刚一回到座位上,厕所的门就开了,孩子的父亲回来了。我装作看书,悄悄地观察着那个孩子。孩子只是默默地朝窗外看着,父亲似乎也觉察出他和刚才不一样了,问他:“喂,你怎么了?”
  “坏了!要是他对父亲说‘那个阿姨说我了’,那可怎么办呢?”
  刚才我一直没有想到这一点,我顿时有些紧张起来。婴儿固然不会告状,可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许会说出来。
  可是,这也是孩子们的有趣之处,男孩只是看着窗外说了声“没什么”,并没有要告状的意思。他一定是心里明白自己有不对的地方,所以不会告状。我松了一口气。
  可是那孩子变得这么听话起来,我不禁同情起他来,于是从包里拿出一些糖果。因为我想起那孩子曾经问“有没有茶”,可是没有茶卖,结果他什么也没有吃到,而且他也没有提到吃东西的事情。我拿出五六块包着漂亮糖纸的糖块来,对孩子的父亲说:“请您给孩子吧。”把糖递了过去。父亲很高兴地说:“啊,多谢您了。”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把糖递给男孩,说:“看,阿姨给你的糖,快接着吧。”
  这时候,男孩子瞟了我一眼,挡住了父亲的手,干脆地说:“我不稀罕!”父亲不禁大为狼狈,连忙对我说了句“对不起”,又对男孩子说:“说什么呢?快接着吧,这是阿姨的心意。”孩子望着窗外,又说了一遍:“我不稀罕!”看来这孩子在拼命地对我表示不满,我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可怜这位父亲,只好又对我说了一遍“对不起”,把一块糖放进自己嘴里,说:“那我就不客气了。”父亲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儿子会这么干脆地表示“不稀罕”。
  这以后男孩子没有再大声说话,而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所以车厢里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父子俩到站了。父亲是一位非常有礼貌的人。又对我说了“多谢您”,然后站了起来。男孩子抢在父亲前面朝出口跑去。我以为他要躲开我,结果不是的,原来在月台上站着好几个人在迎接他们,其中有一位像是孩子的妈妈,还有一位像是奶奶。那孩子下车以后,女人们立刻把他围在了中间,显然这孩子一向被宠爱着,是娇生惯养长大的。
  我真像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老太婆啊!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望着月台上的那幅情景。那个男孩子一定从来没有被人责备过,可是这孩子以后再坐车,如果想要大声喧哗的时候,也许会想到“可能又会被谁说一顿吧”,从而学会低声说话。如果能够这样,那不是也很好吗?我望着月台上的那一家人,心里这样想着。 (睿雪摘自《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其他文献
記得多年以前,央视报道过一个来自西安某山区的女人的故事。那个30岁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像个职业女子那样去生活。可彼时的她,有需要照顾的老公,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大片的需要打理的农田。走出大山的梦,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山里女人来说,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也不现实。  十年之后,我再次看到了这个女人的故事。她没有走出大山,却在离村子几十公里远的县城做了一名售货员。成为都市白领的梦,散
期刊
1968年,底特律青年罗德里格斯出版了他的第一张专辑《冷酷事实》,歌词辛辣、犀利,表达出草根阶层的心酸苦况。出版商认为这张民谣风格的音乐专辑,帅得只有天之骄子鲍勃·迪伦的作品方可媲美。可美国听众并不买账,专辑一共只卖出六张。  其中一张被人带到了南非。此时的南非,正因为奉行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全世界的抵制。被排斥在世界之外的南非白人青年颇感苦闷,《冷酷事实》的歌词正好成为这种情绪的代言,迅
期刊
植物并没有大脑,却能思想。  我们都知道,爬藤植物你要是不掐它的头的话,只要营养良好,环境良好,甚至只要它不死,它似乎就会一直一直地无限生长……可是任何事物都会存在一些与众不同的另类,有一棵黄瓜只长出几片叶子,才几十厘米高,就在它的头顶部位长出了一个果实,也就是说,它自己终结了自己,它从此再也不能长高蹿长了。  这是我种的一棵黄瓜,有人告诉我,这叫瓜打顶。  所谓瓜打顶,就是植物意识到它的生存环境
期刊
两年前,十九岁的我,在一场难忘的旅行过后,写了一组文章,就像播种一样,把它们随意地洒在各处。一个月后,最让我欣喜的是收获了一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杂志。  初夏的傍晚,一个人坐在阳台上,茉莉花的清香在初更的暮色中掠过脸庞,打开那本崭新的《润》,那一篇篇轻灵含蓄言简意赅的小文,字行间透着一点小思想、小情调、小智慧和最青葱时光里的朴素本真,没有一丝的虚饰矫情轻浮夸张。我细细地欣赏着自己的那篇《青春咖啡馆》
期刊
我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  要有意识地去鉴别、甄别,  会独立思考。  有人做过测算,现在中国人平均每90秒钟就要看一次手机。但是手机屏幕很小,每个人看手机的时间也很短,所以说新的传播方式,比如手机报、微博,篇幅都很短。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我们很难有耐心去看完一本书,更多的耐心可能就集中在20秒看一个东西。所以,有人说,我们进入一个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好现象是人们的信息量扩大了,特别是
期刊
当你在电脑前咔嗒咔嗒点动鼠标,投入地玩游戏时,很可能有人正在借用你的大脑!  阿瑞思是个普通的13岁美国男孩,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放学后喜欢坐到电脑前玩游戏。最近有个叫做“Foldit”的游戏让他特别着迷。这个游戏需要在屏幕上弯曲、拉伸和扭动一个有些像大树根系那样的虚拟三维结构,通过调节那些绿色小管子的长度,设法将它们的总体积最小化。  阿瑞思也许不知道,他津津有味地摆弄的这个“树根”,其实是通过
期刊
测 试  我们对各种女性做了一组“右脑发达程度之跳跃思维与想象力”的测试,听到“斯基”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得出:女强人会联想到开车的司机,女汉子会想到杀毒软件卡巴斯基,文艺女会想到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萌妹子会想到可爱的兔斯基,吃货女会想到川式凉菜手撕鸡。  什么是幸福  小兔子想知道什么是幸福,于是就跑出去问。  老虎说,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狮子说,幸福就是你爱的人也爱着你。豹子说,幸福就是身体
期刊
我以和平、民主和全人类自由的名义,向你们大家致敬。我不是作为一名预言家,而是作为你们的谦卑的公仆,作为人民的公仆,站在这里和你们面前。你们经过不懈的奋斗和英勇牺牲,使我有可能在今天站在这里,因此,我要把余生献给你们。  今天,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大多数南非人都已認识到种族隔离制度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必须果敢地采取我们自己的群众运动来确保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和以往一样,现在的重要任务是把我国人民团结
期刊
不久前,我目睹了一件“奇事”。  秋冬,我喜食柿饼,着浅白柿霜的柿饼。那个矮瘦的婆婆以往会挎着满装这种柿饼的篮子来小城卖。前几天,竟听说她住在西郊,院中柿树年年结一千多个金红柿子,她照做不误——我决定亲自去婆婆的老屋挑。  看到她,我亲昵地叫了声婆婆。婆婆正在做柿饼,她抬起头,脸上的笑容要推走所有的皱纹,我总感觉她的眼里融化着一种蓝,此刻更蓝。  说明来意,婆婆让我坐下。她手没有停,动作放慢后,我
期刊
我不愿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打破种族隔离制度的英雄,或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无畏的斗士,虽然他完全配得上这些称谓。更能引发我怀念和敬意的,是他身上历经磨难而永不熄灭的悲悯。  1918年,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大学期间,曼德拉在學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摄政王于是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