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范进亦是“进”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x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2001年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每年夏天。考场上频频出现的“爷爷奶奶级”考生,便成为每年高考的一道独特风景。其中,有的老年考生,以不懈的努力,金榜题名,进而学有所成,为老年朋友树立了锲而不舍、老有所学的榜样,令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然而,老年人投身高考,真正能跃龙门者。凤毛麟角。
  据媒体报道,来自辽宁阜新市韩家店西瓦村72岁的村民康连喜,今年第19次参加高考,以往最好的成绩是303分,去年考了73分。康爷爷无妻无子,靠捡废品为生,自己本来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退化,他已表示来年不考了。康连喜也因此成为老年人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人。
  与康连喜相似,南京的“爷爷级”考生汪侠,从72岁起,连续15年参加高考,86岁还拄着拐杖走进考场。尽管每次都铩羽而归,为圆大学梦,他依旧从容乐观。80多岁参加高考虽属高龄,但远远不是最高的。在明末清初,有个老人叫黄章,参加了70多年的科举考试,直到98岁还坚持参加乡试,最终只考到秀才。
  从古人黄章98岁才考到秀才,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范进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连考34年。最终突然中举,经受不起巨大的喜悅,竞发了疯癫……
  诚然,封建科举制度,與如今的高考向中老年敞开大门,鼓励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进不能同日而语。这里想说的是,许多老年人的个人状况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倘若确有与高考水平相接近的能力,不妨跳一跳尝试摘一摘高考的“桃子”,圆年轻时的大学梦。如果差距过大,想老有所学,条条大路通罗马。如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或轻轻松松上老年大学,或学习电脑,读网上大学,也可以闲暇时到图书馆、社区书吧坐一坐,博览群书……
  再者说,学历往往不能完全代表能力。文凭亦不能完全代表水平。现代、当代没上过大学。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比尔.盖茨只上过两年大学,却成为微软创始人;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靠刻苦自学,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爱迪生没上过大学,靠自学成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学历相当于高中,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西藏、巴利、英、法、德语,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其侄子曾问陈寅恪:“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被一个专题束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笔者的一位老年文友,年少时患了一场大病,但他并未因此沉沦,以病床为大学。博览群书,学习写作;不但战胜病魔,而且写作水平日益精进,退休后成为津门颇有名气的杂文作家、自由撰稿人。
  我们向愈老弥坚、学而思进的老年高考生致敬。同时亦向知难而退的康连喜等老年考生报以深切地同情。毕竟我们奋斗过、努力过、尝试过,应无悔无憾。靠诚实劳动收废品不丢人。你们还是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有功之人。某地一位收废品的老人,酷爱读报,他精心研读收来的旧报纸,将其分门别类地剪辑成册。数年累计百余本,全部捐献给当地图书馆,改变了旧报纸的“命运”,自己也受到国家奖励、社会尊重。不求名远声自远,他做到了大学生没有做到的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指老年人精神层面的远大志向。而非亲往跑马场驰赛夺标,“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唐.韩愈《入关咏马》)。不能“乘风破浪”,尚可脚踏实地:不能“直挂云帆”,尚可“书山有路”;看似“山穷水复”,又迎“柳暗花明”。不学范进,亦是“以退为进”的理智之举;不挤高考“独木桥”另辟蹊径,尚有多条阳关道。
其他文献
“老年人挤早晚高峰”“早高峰该不该禁用老年公交卡”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登上热搜。  日前,一条刷爆南京人朋友圈的“南京早高峰禁刷老年卡”的消息最终被证实为误传,可见公众对老年人早高峰免费乘公交的负面印象之深。不过,北京市推行了两年多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形成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仅未对年轻人通勤高峰产生压力,反而有效补充了通勤低谷期的公交运力。(6月2日《北京青年报》)  或
期刊
网上一篇《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争》的文章,流传甚广,影响恐怕也有一些。但其中的一些內容,正处中年的本人,很难苟同。  所谓“三不比”。不比钱财,同意,钱财比人家多,你不会给人家。钱财比人家少。人家也不会给你,比之何益?不比儿孙,也同意,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比婚姻,更同意,婚姻本来就不具有可比性,成天吵架的夫妻,感情不见得比相敬如宾的两口子差。  所谓“三不言”。不说闲话,同意,中年
期刊
作者简介:  陈鲁民,1954年5月出生,山东济宁人。1970年入伍,1981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同年任教,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協会副主席、河南杂文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创作学会副会长。上世纪8。年代中期开始杂文创作,迄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月刊》等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杂文约400。篇,500多万字,出版《冷眼热
期刊
苏格拉底说:各种学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史称之为“苏格拉底命题”。每个人——无论是伟人还是草根——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在实践和回答着这一“苏格拉底命题”。  众人活法,世相百态:有的人活着,纯粹以金钱权位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有的人做事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没有信仰和理想;有的人一辈子琢磨的就是“身边几个人”,为了微利,心存芥蒂;有的人时时事事在乎他人的目光,尤
期刊
你的狗你怎么亲,这是你的自由,我管不着。你可以暴风骤雨般地在它的身上狂吻,也可以润物细无声般地在它的身上轻吻。你可以将你的舌头伸进它刚刚吃过食物的口中吻它的舌头,也可以吻它呼哧呼哧冒热气的鼻孔,还可以吻它那刚在泥泞路上奔走的脚。当然,你让它如何亲你,也是你的自由。你可以在寒冷的冬天脱光衣服让它吻遍你的全身,你可以让它尖利的爪抓得你伤痕累累,即使十分疼痛,你也不推开,你以为它的爪在你的皮肤里扎得越深
期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国人甚为推崇的一句俗话。其意是说,耳听的不可靠,眼见的才可信。  但常識告诉我们,耳听的未必不可靠,眼见的也未必就可信。那众多人亲眼见证着魔术大师的表演,那是真的吗。可信吗?答案不言而喻。  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辨别“耳听”与“眼见”的“虚”与“实”,只想说说凡事“眼见为实”。凡事“因看见而相信”的这种思维是个圈,它圈住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眼界,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以至在关
期刊
如果有一天,我被告知说,你可以不死。  是的,你没听错,永远不会死。  从古至今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竟然在我这儿实现了。一刹那我会恍然若梦,不知所措,還是欣喜若狂?  镇静,遇到大事要镇静。先容我想想。  不死真好。  生活需要重新打算,一切可以从长计议。  那些人生一般只有一次的事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多做几次。什么几次,想多少次就多少次。  大学换着考,职业换着做,美食换着吃,美景换着看,美女换着
期刊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描写了中产阶级的爱情与婚姻。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肤白貌美、仪态万方的二女儿伊丽沙白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在舞会上认识了仪表堂堂、非常富有的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过一番周折,伊丽沙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少男少女在情场上的傲慢与偏见可能会误掉一生幸福,而其他领域上的傲慢与偏见带来的诸多副作用远不止是影响男
期刊
孙策,三国东吴人,字伯符,军事才能、志向、个性与曹操极为相似。他十七岁就挑大梁,坐镇东南战未休,疾风知劲草,几年工夫就稳固了江南六郡基业。他靠的是善于用人,对幕僚、部属都很尊重,对长者尤执谦恭之礼,比如张昭。  当时,北方的一些士大夫常书函于孙策的长史、抚军中朗将张昭,书函中不乏溢美张昭之词,这使张昭左右为难。“昭欲默而不喧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
期刊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理想主义的典型,他以殉道精神追求治国理想的实现,毕其终生,不惜撞死在理想碑上。  魏征的仕途,亘古少有这般传奇。早期追随李密、窦建德等草莽枭雄,后追随政坛新星李建成。但是,这些人或者黩武少文、目光短浅,或者自傲拒谏、优柔寡断。他屡附屡叛、叛李投李,努力寻找一个足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治国抱负的靠山或者叫平台。他幼年学习道家学说,清净无为、予民生息的信念十分明确,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