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难“三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一篇《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争》的文章,流传甚广,影响恐怕也有一些。但其中的一些內容,正处中年的本人,很难苟同。
  所谓“三不比”。不比钱财,同意,钱财比人家多,你不会给人家。钱财比人家少。人家也不会给你,比之何益?不比儿孙,也同意,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比婚姻,更同意,婚姻本来就不具有可比性,成天吵架的夫妻,感情不见得比相敬如宾的两口子差。
  所谓“三不言”。不说闲话,同意,中年是时间的警钟,哪有时间去讲闲话?不说怨话。也同意。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人到中年,这点道理该懂了。不说坏话。这就要具体分析了。
  怎么分析?要看是什么坏话?《增广贤文》有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说过年话、奉承话,见面寒暄“今天天气哈哈哈……”等,是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处世智慧。但是,本人以为,有一些“坏话”,少年人说不出,青年人说了承受不起代价,老年人已经世俗圆滑,而这样的话又非要有人说不可;谁来说呢?就应该由中年人来说。
  例如。今年单位的年度业务会议召开之后,下属各单位开会讨论如何落实。在座诸位各个“深刻领会”会議精神,夸奖领导讲话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然后表示支持和决心。轮到本人发言,我说:“首先,我谈一点对这个讲话的整体看法,可以概括为‘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缺乏亮点、难以操作’。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讲话提到的五个重点业务领域,这个说法可以说二十年都不会错。而作为年度工作计划,必须回答在这五个业务领域,今年具体要做什么,达成什么具体目标。我所说的‘缺乏亮点’指什么呢?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缺乏踏实推进的步骤,三是缺乏具体量化的标准。由于这些根本缺陷,使得整个计划难以操作。”我为什么敢于说这样的“坏话”,原因在于本人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再看“三不忘”。不忘初心、不忘亲情、不忘恩情,完全同意。
  最后是“三不争”,不争短长,同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不争风头,也大致认可,风头之争大多是意气之争,不争可矣;唯有“不争是非”,实在难以接受。
  且不说从小被教育要“明辨是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学习掌握辨别是非的本领。并依此做出决定与选择的结果。就说本人一生所从事的读书、研究和教学的工作,不就是在不断学会明辨是非,教导学生明辨是非吗?
  从能力素质上说,中年正是最能明辨是非的时候,因为既有厚重的知识积累,又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在分析问题上可以做到客观理性,在解决问题上可以兼顾目的与可能,在价值判断上更能权衡利弊,从而判别是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中年都是挑大梁的时节。中年之“中”,是砥柱中流之“中”,是大中至正之“中”,是如日中天之“中”;而不能是“话到中间留半截”的“中”。
  从道义担当上说,中年正是“铁肩担道义”的时候。世间多有不平事,人间多有苦难人,由于不同的利益分际和迥异的认知分野,世上是非本来多。而且,越是大是大非,越是争斗激烈,越是需要去争。否则。以非为是或以是为非。都将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大到世界大战,小到街头冲撞,或是一介取舍,不都是需要分清一个是非吗?少年的肩膀尚很稚嫩,青年的肩膀难以任重。老年的肩膀已经疲惫,中年的肩膀刚强坚硬,你不去担当。谁去担当?
  说到底,“不争是非”意在“不惹是非”。“不惹是非”是为了不因争是非而毁了本已舒适安逸的生活。可是。爱因斯坦说过:“在任何事情上都追求舒适安逸,那是典型的猪圈里的哲学。”所以,所谓人到中年“不争是非”,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是一种责任上的放弃,更是一种道义上的混账。若说“不争是非”,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都是“典范”,鲁迅先生为何还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
其他文献
名家出书,印量大,读者众,自然给出版商带来颇为丰厚的收益。因此,各出版社围绕名家出书竟相追逐,捷足先登。季羡林的《病床札记》尚未杀青时,已有30多家出版商争要此稿,他对媒体“超前”炒作此书的做法极为不满:“哪有未降生而夸奖婴儿的事?”  倘若出版商为名家出书,编得上乘,质量优良,从而能与名家一起留名后世,也应该算是為文坛做了一桩善事。问题在于,某些出版商急于出名,却欠于功力,又不认真从事,其效果实
期刊
中国的历史多故事,晚清的故事尤其多。近年同中国的历史较上了劲的游宇明君,他的系列晚清历史随笔将读者带回到了晚清这个充满了糜烂和新生的历史场域。  按照他在一部著作中的说法,“读清史,有时就像看一幕卓别林的滑稽剧”。“滑稽剧”大概也是国人对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历史的普遍印象。元气丧尽,大厦将倾,铺天盖地的苦难故事这时都已难构成悲剧和挽歌。但正因为是滑稽剧和“喜剧”,才对读史者和作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
期刊
近日读到一则小文,说的是,清代篆刻大师邓石如有一方闲章_“十分红处便成灰”。炉中燃烧之炭,虽一时很红,但很快便成灰烬。某些搞艺术的人亦如此,虽一度大红大紫,但不久就“红处成灰”,如过眼云烟。“红处成灰”_讲的真是精到。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热闹”之时必是“大红大紫”之时,怎么会完了呢?原因在于,“热闹”的背后是欲望在作祟,欲望有時迷于怂恿,
期刊
听这话的意思,是常有人说你“有才”了?那倒不是,实际上很少有人把我和有才挂边,但偶尔有人说我有才,就让我浑身不自在,连连摇头否定,就像不慎被人抓到短处一样。人家会接着问,没有才咋会评上教授?我赶紧解释,那是熬出来的,二十年媳妇熬成婆,与有才无关。再问,没有才咋会写那么多文章?我又得辩白,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码字这活儿,没多少技术含量,写多了自然熟能生巧,也与有才不搭界。  怕人家说我有才,主要是因
期刊
“儿子儿媳秀恩愛”等十二则
期刊
无须讳言,时代特有的泛功利化、信息化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实体书店的冲击是巨大的。于是乎一些“精明”的商家抓住了一个叫做“仪式感”的卖点。不遗余力地通过所谓“高颜值”的诸如“二十四小时不打烊书店”,来营造所谓的阅读“仪式感”,去迎合讲究“仪式感”的“读书人”。据说效果不错,一时间“读书人”盈门爆棚,商家“钵满盆满”,大有“无仪式,非阅读”的势头。  势头虽猛,能长久乎?身边几位“爱读书”的朋友,坚持几
期刊
老家的一个县,为某名人建了纪念馆。我的一位同窗退休后,受聘在馆里协助工作。一日,朋友约我写点文字,参加一个悼念该名人逝世若干周年的活动。我思忖,以我對于这位经历过官场沉浮、有风光也有黯淡的名人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或褒或贬,皆力不能逮,故婉言而谢。然而,关于一些建馆、建园以纪念名人的思考,却流于笔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人成了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当代名人,古代名人,乃至神话传说中的“名
期刊
曾听到一条令人大跌眼镜的新闻:成都有一父亲以学习国学为名,以牛接送儿子,途中背诵古典诗词。布衣布鞋,两人一牛,并怡然自得。  想来这位父亲的得意,必也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差不多。长衫马褂,之乎者也,读书人的事,怎么不是传统文化?  可笑的是,经常看到听到以国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继承,竟大都以如此“孔乙己式”而自以为是,一昧从皮毛上复古,把骑牛当作传统,把背诵当作学问。如此消费国学情怀,充其量也只是
期刊
“古风”是当下以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化为基调,出现的音乐、文学、绘画等新的艺术形式。流行的“古风歌曲”便是其中之一。“古风歌曲”的歌词借助中国古代文化,表达內容,抒发情感。其用词讲究,而且大多都用典。  然而,有些“古风歌曲”,频遭网友吐槽。被吐槽的“古风歌曲”,名曰“古风”,玩的却是不伦不类的“用典”手法。“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走远”玩的是霸王别姬之典故;“天下为公我为母,山河洞房天星
期刊
“老年人挤早晚高峰”“早高峰该不该禁用老年公交卡”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登上热搜。  日前,一条刷爆南京人朋友圈的“南京早高峰禁刷老年卡”的消息最终被证实为误传,可见公众对老年人早高峰免费乘公交的负面印象之深。不过,北京市推行了两年多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形成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仅未对年轻人通勤高峰产生压力,反而有效补充了通勤低谷期的公交运力。(6月2日《北京青年报》)  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