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从这里开始 苏州地区发现的大、中型六朝早期墓葬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立足江东并开始实际控制江南地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六朝时期。苏州地区作为孙氏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直至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所灭,苏州一直都是其最重要的几个核心城市之一。20世纪后半叶开始,苏州地区发现了大量六朝早期墓葬。
  从兴平二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前后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名义上这段时间属于东汉。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为拉拢孙权册封其为吴王,因此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前,孙吴向曹魏臣藩,名义上又属曹魏。在缺少纪年材料的情况下,东汉晚期墓葬无论是其形制还是器物类型都与孙吴早期墓很难区分,这里将苏州地区年代上有争议的几座墓葬也纳入六朝早期这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中进行介绍。
  青旸地墓群
  青旸地墓群位于苏州盘门外青旸地原苏州第一丝厂东侧染丝厂内的土墩上,现已改造成居民小区。20世纪70年代染丝厂的基建工程曾对土墩中的墓葬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原土墩长约40米,宽约20米,高约5米。土墩北面原立有民国时期吴中保墓会创立者吴荫培题写的“汉故破虏将军孙坚孙策碑”。1981年3月,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对土墩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汉墓(孙吴墓)3座、六朝墓(南朝墓)2座。


  一号和三号汉墓破坏严重。二号汉墓为前后室砖室墓,前室左侧带一耳室。前室长3.18米,宽3.15米;左侧耳室长2.1米,宽1.4米;后室长4.1米,宽3.15米。前室石门楣上镂刻龙、虎、羽人等;后室有两道石门及菱形镂孔纹棂窗。墓砖长34.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由于墓葬破坏比较严重,出土文物仅有一些漆皮、兽骨、五铢钱、铜器残片、陶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号墓和二号墓出土的2件五联罐,茶绿色釉,通高约30厘米,底径14厘米,时代特征比较明显,当属东汉晚期到六朝早期。
  平门城墙三国墓M1


  历年来苏州平门城墙在基建、人防工程等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现六朝时期的墓葬,比较重要的有1959年2月在平门城墙中发现三国墓1座,东汉晚期墓1座,其他六朝墓多座;1975年为配合苏州市木材公司基建工程,在650米长的平门城墙中发现六朝墓葬32座;2005年为配合平四路垃圾中转站建设,发现清理六朝墓葬2座等。
  平门城墙三国墓M1全长5.4米,宽2.04米,甬道长2.13米,宽1.26米。封墙与甬道宽度相等,券顶,墓壁外弧,砌法为三顺一丁。墓底用一层砖铺成“人”字形。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随葬器物主要有青瓷壶、罐、香薰、铜鐎斗、铜镜、大泉五十、五铢钱等。
  根据2005年平四路垃圾中转站的发掘资料,平门城墙最早建筑时间不晚于战国时期,汉代沿用,六朝时期已经废弃成为重要的墓葬区,沿用到唐代。
  虎丘半塘高邮墩三国墓
  虎丘半塘高邮墩三国墓的具体位置和发掘年代不详,大体位于山塘街半塘附近。墓葬总长9.5米,宽4.71米,高1.43米,甬道长1.47米,宽1.86米,分前后两室,均为券顶。据墓葬平面图可知,该墓为前堂后室墓,整体呈“凸”字形,后室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墓室构成,墓葬规模很大,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其形制与虎丘黑松林墓地M4相似,体量略小。与同时代的墓葬比较可知,该墓墓主一定是高等级贵族,但由于资料不全,此墓出土文物情况不明。


  虎丘黑松林墓群
  黑松林土墩位于今留园派出所附近,主体大致呈椭圆形,南北直径约60米,东西直径约52米,封土残高5米左右。1997年考古发掘前土墩的封土已被机械削平,部分墓葬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主墓97M4墓顶距地表只有0.4米左右。封土中曾发现人面纹瓦当,说明六朝时期该墓地可能有地面建筑。墓地一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六朝早期砖室墓5座。


  97M4位于土墩中心位置,为横前堂、双后室、券顶结构,全长约12米,面积约83.5平方米,是目前苏州地区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砖室墓。在黑松林墓地中,97M3的规模仅次于97M4,前后两室皆为穹窿顶,墓门后有短甬道,全长9.6米。 97M3和97M4都为南北向,墓门朝南。97M6、97M7、97M8三座墓葬残存规模相近,也均为砖室墓,97M6墓顶基本保存完整,为叠涩四角攒尖顶或盝顶,97M7、97M8破坏相对严重,大体保存平面结构,推测原墓顶为穹窿顶。黑松林各墓葬均受不同程度的盗扰和破坏,出土文物主要有石案、石榻、五铢钱、陶案、陶灶、带钩、青瓷片等。
  虎丘路新村土墩墓群
  2016年7月—2017年6月,为配合基建工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虎丘路西侧的土墩进行考古发掘,该土墩距黑松林墓群约200米,仅一路之隔,共清理8座砖室墓,其中六朝时期墓葬5座(M1、M2、M5、M6、M8)。M1全长14.2米,东西宽9.7米,残高4.2米,由甬道、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室组成,出土青瓷器、石器、金器等共66件(组)。M2位于M1东侧约3米處,前后室顶部均被破坏,全长9.1米,宽3.2米,由墓门、石门、甬道、前室、后室过道、后室组成,共出土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83件(组)。M5位于M1西侧,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5.5米,东西宽4.3米,墓砖印有“吴侯”字样。M6、M8形制和规模与M2、M5相当,但均遭严重破坏,未出土重要文物。


  苏州地区是孙吴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苏州地区的六朝遗迹也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三国志》《吴地记》《吴郡志》等记载,包括孙吴宗室成员在内的许多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人物死后葬在苏州。历年来苏州地区发掘的六朝墓葬总数超过一百座,其中不乏一些大、中型砖室墓,这些砖室墓应与葬在苏州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有关。虎丘黑松林墓群曾出土过一方明代墓志,显示该墩在明代曾被称为“周公墩”。虎丘路新村土墩出土的南宋墓志和明代墓志都提及该土墩名为“吴天墩”,再加上“吴侯”铭文砖的出现,考虑到“吴天墩”与“周公墩”相邻而建和墓葬规模,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孙郎”与“周郎”。
  后记:20世纪50—80年代苏州地区发现过许多比较重要的六朝早期墓葬,但多不见发掘报告,发表的报告也多是简单的文字介绍,不见墓葬及出土器物图片,笔者近期收集到几份“1984年江苏省考古学会年会论文”的油印和复印本材料,惊喜发现文末竟附有一些重要墓葬的平面图和器物图,遂将这些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希望对研究者有帮助。另外,1997年发掘的虎丘黑松林墓群的发掘报告正在整理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即能面世。文中相关信息主要参考自徐亦鹏、钱公麟《苏州考古》,丁金龙《试论苏州的六朝墓》以及陈兆弘、廖志豪《苏州地区的六朝墓葬》等。
  (作者何文竞为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馆员;吴玲为无锡博物院馆员)



其他文献
《梁书·康绚传》讲述了一个中亚移民部落——康氏家族在六朝时期内迁的故事,其中尤可注意者,是刘宋初年康氏家族举族南迁襄阳的史实:  “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生穆,穆为姚苌河南尹。宋永初中,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于襄阳,以穆
期刊
老挝是东南亚中南半岛上唯一不临海的内陆国家,地势北高南低,境内80%的国土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老挝北部的川圹高原海拔2000—2800米,属老挝地势最高的上寮地区。川圹作为上寮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不仅是老挝东北部的交通要冲,更因其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巨型石缸而闻名于世。  与川圹石缸类似的巨石遗迹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也有发现,但尚无详细报道。根据
期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广州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内。根据民国时期地图显示,医院位于清代西城墙的北侧折弯处,一部分已经伸出城外。2014年6—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医院内市一大道磐松楼2号楼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清理出宋、明两个时期的城墙遗迹。其中明代城墙遗迹大致为东西走向,城墙为夯土外包砖结构,包边砖墙墙体顶面宽1.5米,自顶至墙基底部高4.05米,至活动
期刊
穷物理  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近期,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云南大学张虎才研究组共同主导完成的关于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的研究。通过古基因组实验技术,研究团队获取黑龙江省境内距今3.3万—3400年的25个早期人类样本的古基因组数据,涵盖了整个末次盛冰期。首先,结合此前付巧妹团队对田园洞人化石基因组序列展开的研究
期刊
2020年12月,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项目成果之一、记载中国考古队在蒙古考古故事的《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一书出版。翻阅图书中那些熟悉的画面,草原考古的独特经历再次浮现在眼前。作为项目成员之一,2019年我与队友赴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参加第3个年度的中蒙联合考古项目。我们将要发掘的是一座小型“甲”字形匈奴墓,编号M10。  这个目前为止所发掘的规模最小的甲字形
期刊
2019年2月21日—3月17日,在武汉大学考古系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三方学术项目合作背景下,我受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邀请,赴柬埔寨马德望省莱昂斯宾(Laang Spean)旧石器洞穴遗址参加发掘与整理工作。此次发掘项目的负责人是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于贝篇·弗里斯蒂(Hubert Forestier)教授和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副部长恒·苏巴帝(Heng Sophady)先生,我是工地
期刊
世界遗产明孝陵陵宫区中门东侧墙角下有一块清末竖立的“特别告示”碑,碑文使用日、英、法、德、意、俄六种文字镌刻,其“国际范”比今日景区展示牌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碑文大意如下:  特别告示  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受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两江洋务总局道台□  江宁府知府□  1909年6月  
期刊
怀俄明州位于美国中西部洛基山区,是全美人口最少的州。该州气候干燥寒冷,全年有七八个月处于冬季,州内几乎无耕作业,畜牧业较发达。怀俄明大学(以下简称怀大)人类学系一般只在每年夏季6—8月进行考古发掘,此时气候干燥、气温舒适,适合考古工作。美国历史时期遗址较少,怀俄明州境内绝大多数考古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此次怀大人类学系考古学师生参与了旧石器时代皮埃尔遗址(La Prele Mammoth Site)
期刊
郢城遗址位于湖北荆州郢城村,南距荆州古城约2.12公里,西北距楚纪南故城约2.61公里。郢城平面呈方形,城垣由土夯筑,高于城内外地表,其西南角早年遭毁坏,其他均保存较好,城垣周长5.56千米,面积约191.8万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堆积以汉代为主,最早为战国时期文化层,但分布较为零散且堆积较薄。在汉代文化层之上,局部地方还堆积有清代、明代文化层。  郢城布局  根据明代涂嘉会、杨景淳修纂的《荆州志》卷
期刊
八角形遗址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集安市北2.5公里处高山上,利用自然山势围成的环形峰岭筑成山城,向南敞开门户,通沟河环绕山脚。其南2.5公里为国内城遗址,两者共为高句丽中期都城。丸都山城北部地势较高,城墙筑于东、西、北三面山脊处,南北最大落差440米,南部地势多见平缓台地,依照自然冲积沟分为东、西大坡。其宫殿位于南部东大坡台地上,东高西低,落差13米,由西向东分为连续的四层台基。宫殿整体呈周长3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