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扶贫与振兴的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amu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全国扶贫工作攻坚难点地区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各类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通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脱贫工作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原因,生态系统脆弱、社会文化复杂多样以及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脱贫并实现文化振兴,应当将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用放在首位,杜绝过度开发。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2-0022-08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效率与投资激励双层建模研究”(2016NZYQN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彦斐(1986-),女,山东济宁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易建州(1994-),男,四川巴中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与税务管理。四川成都 610041早在2000年,“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就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被提出。而从政府编制“十一五”规划开始,每一次五年经济计划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谋划了前进方向。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11年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强调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的战略目标。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西部民族地区作为传统的贫困地区,位于我国地理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多处于高原、山地等地区、不宜生产、交通不便、教育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作为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几率高。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是西部地区脱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在承认西部民族地区“老少边山穷”这一客观事实的同时,看到西部民族地区其自身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抓住主要矛盾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和落后的生产力与经济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经济开发带来的生态影响和脆弱的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只有因地制宜,利用唯物辩证法推动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把劣势通过科学的引导转化为优势,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后发优势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的脱贫摘帽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点和突破口,具有可行性、迫切性和重要的现时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及其文化资源概况
  西部地区指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国民经济、财政收入、社会消费等在内的多项数据指标显著落后于东部及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除传统的民族八省区外,四川、甘肃、重庆等省市也聚居着多种少数民族,划分有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内,共有5个自治区,28个自治州,263个自治县(旗),区域内呈现出典型的同一民族聚居的特征。西部民族地区世居民族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在内的49个少数民族。
  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就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差距就更是巨大。
  可见,无论是国民经济、财政收入、社会消费还是教育质量等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甚至是整个西部地区都十分落后,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8.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全国的4.4%,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仅为全国的7%,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仅为全国的8.7%。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因素。
  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比重大,贫困人口数量绝对值高,贫困集中连片地区广,虽然精准扶贫政策使西部地区的贫困形势得到缓解,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根据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18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数据显示,2014-2018年民族八省区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分别为31.4%、32.5%、32.5%、33.9%、36.3%,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相较于其落后的经济数据又是丰富的。
  截止2018年5月底,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统计,西部民族地区共有10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另有2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占全国39项的30%。另有470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国1372个项目(不含子项)的34%。
  通过发展,现在西部民族地区已成型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茶马古道,印象·刘三姐,拉姆拉错唐卡画院等。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效用测度
  (一)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通常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与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既定的商品组合中所获得满足的程度。其表达式是:U=U(x,y,z,…),式中x,y,z分别代表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效用函数的存在性用数学式表示了效用函数的2个特征:效用是随着单个商品数量递增而增长的,且单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同时,得出了对于效用函数,商品组合X和商品组合Y产生的效用之和大于商品组合X+Y产生的效用。①
  假设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同样也存在一个效用函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因为其特殊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同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不类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而是追求社会效用、经济效用与生态效用三者综合效用的最大化。效用函数如下:
  Y=f(s,e,c)②
  其中,Y表示总的综合效用,s表示社会效用,e表示经济效用,c表示生态效用。
  社会效用主要是针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经济效用则针对的是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增加值等方面。
  生态效用是其核心,含义丰富。一般是指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的外部性影响,如果产业规划合理,其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限度之内,那么其生态效用可认为是一个接近于0的负常量,因为产业的开发对生态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只能迫近于0。更深层次的生态效用也同时针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对文化生态的影响,如果一个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对它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能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文化生态效用可以看做是一个正常量,反之则是负常量。总的生态效用就是上述两种效用的和。
  综上,生态效用对综合效用的影响具有临界值特征。
  根据文化资源效用函数Y=f(s,e,c),每个影响因素都不是孤立的,不能简单的只追求单个效用的最大化,或是顾此失彼通过牺牲某种效用达到另一种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做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让生态效用、经济效用、社会效用的综合效用达到最大。其关系可以如图2所示:
  (二)以生态效用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开发
  发展应当是一种積极的保护,而非破坏。但是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等人类活动必定会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由于较多地处山区和高原,降雨集中,部分地区植被覆盖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薄弱,环境问题恶化,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客观因素本身就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高强度的工业开发。虽然限制高强度的工业开发是劣势,但是辩证转换的看待,这正是同中东部地区相比,集中集约集效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函数公式描述如下:
  这就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经济开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能够减到最小,而文化生态的影响能够为正,那么就能够使得生态效用为正,综合效用的变化与生态效用的变化关系就不大;但是如果生态效用为负,那么综合效用将随生态效用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当生态负效用开始变好时,综合效用将的增益幅度将大幅上升,当生态负效用开始变坏时,综合效用的增益幅度就会大幅降低。因此,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用最大化,必须要保证生态效用为正。
  因此生态效用(c)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综合效用(Y)的性质,起到定性的作用。所以开发文化资源应当将生态效用放在第一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三、凉山州文化资源分布与类型
  (一)凉山州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6.04万平方公里,辖17县市,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9.94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3.6%。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脱贫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
  一是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严重。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地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根据2020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推进“三农”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截止到2020年初,7个贫困县300个贫困村,17.8万贫困人口,其中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贫困村557个,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因此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拥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共有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项目373项,省、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沽湖摩梭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极大的优势。
  三是境内地质灾害频发,生态保护形势严峻。仅2017年,先后发生洪涝、风雹、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68起。全州480个乡镇26.25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40人,失踪7人,紧急转移安置601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42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757.29万元。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不合理的产业模式开发会不利于凉山州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会对整个区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中的生态效用将是凉山州脱贫攻坚任务的核心。
  综上,凉山州的贫困程度深意味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脱贫和生态保护有着十分迫切的现时和历史意义。
  (二)凉山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与类型
  凉山州的物质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风貌类,二是民俗宗教类,三是革命遗址类。
  凉山州地貌以高山为主,地质构造活动较为频繁。山高陡峭,沟谷深切,且每逢雨季易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州域内水系众多,对凉山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利。但是正是因为地质活动的影响,为凉山州带来了丰富的水电资源,也带来了大量风貌壮观的自然奇景。而在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下,也诞生了一批极有代表性的建筑、寺庙、古墓群等。此外凉山州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地,中共党史、军史上的彝海结盟就诞生于此,这对党和国家的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凉山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出众。   凉山州现有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凉山彝族自治州大洋堆遗址2、凉山大石墓群3、博什瓦黑岩画4、茶马古道),11个全国4A级景区(1、海泸山景区2、螺髻山景区3、泸沽湖景区4、灵山景区5、会理古城景区6、安哈彝寨仙人洞景区7、越西文昌故里景区8、宁南金钟山景区9、宁南凯地里拉景区10、冕宁县彝海旅游景区11、会理县会理会议纪念地),此外还有国家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民族博物馆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雷波县2、布拖县3、昭觉县),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螺髻山景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昌市等。
  除此之外,凉山州还有5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是县县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会理、冕宁多次入选国家和四川省公布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可见,凉山州的物质文化资源类型众多,特点突出,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产业开发价值和培育前景。
  (三)凉山州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与类型
  身处民族地区,受民族和宗教的影响,凉山州具有众多独特的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
  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民俗:民俗是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核心和高度凝练,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具象化展示的一种过程和约定。(2)民间文学:多为民族英雄传说、历史和宗教故事,婚礼祝词祭祀悼词等,皆为口头文学整理记录,可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口耳相传,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承性。(3)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同节庆、重大事件或是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凉山州地区民族风貌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4)美术和手工技艺:同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展示密切相关。
  民俗:彝族火把节(国家级)、还山鸡节、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国家级)、傈僳族婚俗、傈僳族服饰、傈僳族阔时节、苗族服饰、摩梭人成丁礼、摩梭人转湖节、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彝族嘎库甘尔习俗、彝族《婚礼歌》、彝族婚俗(国家级)、彝族年(国家级)、彝族服饰(国家级)饰艺、彝族服饰、、藏历年、藏族尔苏射箭节。
  民间文学:阿都歌谣、阿嫫妮惹、毕阿史拉则传说(国家级)、傈僳族民间传说、勒俄特依(国家级)、玛牧特依、什喜尼支嘿、彝族克智(国家级)、支格阿龙。
  传统音乐:阿古合、阿惹妞、毕摩音乐(国家级)、川西藏族山歌、大号唢呐、朵乐荷、金江鼓乐、口弦(国家级)、木模拉格、热打、洞经音乐(国家级)、义诺彝族民歌、彝族阿都高腔、彝族“久觉合”、彝族克西举尔、彝族马布音乐、彝族月琴音乐、彝族挽歌、藏族赶马调(国家级)。
  传统舞蹈:嘎卓舞、甲搓(国家级)、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纳西族“金佐措”、蹢脚舞、彝族苏尼舞、藏族杜基嘎尔。
  传统美术:毕摩绘画(国家级)、傈僳族刺绣技艺、彝文书法、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擦窝制作技艺、传统茶具制作技艺、饵块手工制作技艺、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国家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国家级)、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彝族金属锻造技艺、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传统游艺、体育与竞技:彝族磨尔秋
  其中,已有多项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继承。
  (四)凉山州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思路
  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大多根植于乡村。经济的落后会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流失得不到重视,让很多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流失。
  因此,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本质是为了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能够通过某些文化资源中的经济属性带动区域的发展,一并实现文化振兴的目标。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模仿现有商业模式,使得本身特色的文化演变成都市娱乐,逐渐庸俗化、同质化,让文化资源的开发适得其反。
  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短期目标是以生态效用为核心开发,带动当地的脱贫与乡村振兴;中期目标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资源保护;长期目标是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西部发展是不平衡的,同样在凉山州内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每个区域的开发应当考虑到自己本身的情况,这类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当地社会和自然生态;当地财政和经济状况;当地长期营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简单的以政绩观、GDP统计观去衡量盲目上马项目,往往会适得其反。
  因此在开发之前就做好调研和长期的规划,识别哪类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如何开发,朝什么方向开发,是否有能力开发。并对以下的问题进行评估开发是否会对生态效用造成负面影响;开发是否会对民族文化本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开发投入是否会超出当地可承受能力范围。
  四、凉山州典型地区典型文化资源开发探索
  (一)西昌地区
  1.西昌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
  西昌市是凉山州首府所在地,四川省文化名城。全市幅员面积265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同全州平均水平比较,西昌地区是全州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州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
  西昌市作为全州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文化资源集中,资源类型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有: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彝族火把节,以民族历史为核心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自然生态文化为核心的邛海-庐山风景区,以第四纪冰川地质文化为核心的螺髻山。西昌市的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较全州其他地区全面。
  2.西昌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程度较高是西昌地区较之全州其他地区开發文化资源的优势,同时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模式单一,经济价值无法惠及贫困群众;模仿痕迹严重,失去本身文化内涵;开发强度超出本身承载能力,配套设施落后。   以凉山彝族火把节这个被国务院推荐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为例。早期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举办一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火把狂欢夜,凉山州环保局统计,火把狂欢夜当天PM10平均指数骤升至277,空气质量等级为中度重污染,而凉山州年平均PM10值仅为62。整个火把节期间,因为火把和火堆的燃烧,导致空气污染严重,温室碳排放严重超标,对生态和环境都造成了破坏。更重要的是火把和火堆的来源都是树木,大量的砍伐树木对生态的破坏更是致命的。
  此外,因为火把节固定在每年农历六月,每年都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游客,远远超过当地生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载的负荷。而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吸引外地游客,火把节的节日多以具有大众性质的表演为主,主要有选美、斗牛、赛马等活动。但是具有独特性和内涵的一些活动,因为其内在要求众多,展示难度较高,且经济效益不能直接凸显而遭到忽略,这类主要是以祭祖、烧虫、祈祷粮丰畜旺人平安为核心的民俗活动。因为大众性质活动开发难度较低,加上自媒体和官方刻意的对标巴西狂欢节的标签化打造,大众对火把节的印象和定位正由一个民族节日变成“东方狂欢节”,简单的突出其娱乐性,一味的迎合观众,甚至让火把节变得都市化、庸俗化,这对火把节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破坏很大。
  简单的以旅游吸引游客购物、住宿消费,模式单一,只有少部分从业者能享受到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大部分贫困群众无法参与其中。
  3.西昌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1)提升文化首位度
  西昌地区作为凉山州的首府城市化程度高,综合基础设施较凉山州其他地区完善,且文化资源种类完备,应当提升自己的文化首位度,突出自己的文化内涵,加深独特的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符号。
  以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依托,在文化宣传、品牌定位、资源保护这三方面做到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投入。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上改变过去粗放式、流俗式的发展,从文化内涵出发,营造良好的整体文化生态,摒弃盲目对其他不适合本身特质的文化项目的借鉴。将各类文化资源连点画线,串联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矩阵和以无法模仿的文化内涵产业“护城河”,走属于自己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路线。
  (2)拓展模式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拓展文化资源开发的链条,要从乡村出发,从基层出发。同时以传统社区为中心,资助关键性活动的复原和开展,并对各类民族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熟悉传统程序和文化意义的毕摩、苏尼、德古等社区文化代表进行动态建档资助。充分发动民族同胞参与文化资源开发,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能让更多基层贫困群众分享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红利,摆脱扶贫工作常面临的“等靠要”的问题,改变乡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二)盐源地区
  1、盐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
  盐源县位于凉山州西南部、雅砻江下游,邻接云南省。有彝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苗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境内多山,森林茂密。同西昌地区城市化程度和人类活动影响较深不同,盐源县的文华资源以自然文化风貌为主。著名的泸沽湖就位于盐源县境内。
  泸沽湖风景秀丽,被誉为川、滇高原的“日内瓦”,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湖畔的摩梭人将泸沽湖誉为“母亲湖”“蓬莱仙境”。《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点旅游区,属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同时,泸沽湖是摩梭人的核心聚集地,湖边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其典型民俗为走婚。无论是到过还是未曾到过泸沽湖的游客,在他们的印象中泸沽湖与摩梭人是相联系的,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氏族风俗是吸引世人往泸沽湖观光的重要因素。摩梭人沿袭走婚习俗,与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类似。
  2、盐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盐源地区的泸沽湖地处高原,千年来人类活动影响甚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盐源地区,给一直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盐源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初期的泸沽湖旅业是村民自发的粗放经营,他们为了争夺有利的商业地盘,争相在湖边拥挤建房,甚至填湖建房,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湖中,对湖水造成严重污染。对于独立于人类和城市的自然生态体系而言,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的话,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的打击。
  大量外地游客的涌入,使商品经济开始进入摩梭人的生活中,对他们世代流传的走婚与母系风俗的传承构成极大的挑战。泸沽湖畔摩梭青年男女“阿夏”式的异性结交方式,对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摩梭人内部的“走婚”风俗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被炒作后,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吸引的人游客越来越多。文化旅游产业给摩梭人带来经济富足的同时,也对整个族群的走婚文化构成危机隐患。并且这类民族习俗的文化资源仅是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打造成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名片,贫困群众也不能从中受益,反而会受到伤害。
  3、盐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1)对标世界遗产,文化和生态保护为主
  不同于西昌地区这类城市化相对而言较高的地区,盐源地区大多数还是山区面貌,自然风貌为主。整体还是应当以保护优先,进行有限度的开发。盐源地区可以对标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例如九寨沟、黄龙、武夷山等,借鉴它们的保护和管理经验。
  (2)划线保护民族习俗
  对于还保持着传统母系氏族传统的地区,要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并为外来游客划定红线,避免对民族传统和民族同胞造成伤害。同时,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基础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以篝火晚会,民族舞蹈这类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旅游中,围绕泸沽湖景區共同营建动态式的民族文化深度旅游模式。一面通过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实现贫困状况的改善,一面保护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三)冕宁地区   1、冕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情况
  冕宁地区位于凉山州北部,其文化资源除了拥有凉山州共有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自然风貌等资源外,还拥有极为特殊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冕宁是红色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捐军,并于此红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长征”,这里也是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地方。不仅是民族团结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于冕寧地区拍摄的《彝海结盟》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取得当年收视率第一的排名。从《彝海结盟》到全国巡演的民族音乐剧《彝红》,再到首部彝语电影《我的圣徒》,近年来凉山红色文化精品呈现“井喷式”爆发。全国旅游局和四川省旅游局也先后发布了多批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冕宁地区在列。
  2、冕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冕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处于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生态较为脆弱,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易为流失。一旦人流量过大,这些文化资源很容易受到毁坏。同时,现在很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于趋同,且形式较为单调,模式较为落后,仅仅处于遗址参观,简单物品展示阶段。
  虽然党和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是管理能力和意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3、冕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1)加强红色遗址的保护措施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来说,红色遗址是显像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反映,其特殊的内涵意味着红色遗址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是首要出发点。而对红色遗址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同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打造彝族红军之乡主题公园。
  (2)突出民族特征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中,集中打造彝汉民族团结为特征的红色文化名片。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相结合,强调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扶贫工作的的宣传中突出红色文化,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让红色爱国主义在新时代建设中发挥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激发当地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决心,加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
  五、结语
  西部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各类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有机组成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同时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西部民族地区要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利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措施,不断的总结创新,推陈出新,打破陈规,自我突破,将生态效用放在首位走一条属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和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科学开发不仅仅是西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脱贫摘帽的重要措施,也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注释:
  ①效用函数-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Utility_function。
  ②熊正贤.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49-50。
  参考文献:
  [1]熊正贤.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49-50.
  [2]陈浩.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川省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43-44.
  [3]陈学明,王喜梅,刘佳.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6):40-44.
  [4]范霁雯,范建华.特色文化产业——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不二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69-76.
  [5]阿牛木支.凉山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4.
  收稿日期:2019-10-21责任编辑:杨新宇
其他文献
经济篇    现状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进行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从总体情况看,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9.4%左右。农业增速将明显高于前几年,实现4%以上的增长;第二产业增速将为11.7%,略有减缓;第三产业增速将比2003年明显提高,达7.9%,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速的差距。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68330
期刊
我的父亲袁翰青1905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市蒋家巷,一户普通的人家。在南通师范学校学习时他就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抱负,他认为中国所以贫弱就是因为科学不发达,于是他和三个挚友商定毕业后分别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1925年,父亲作为南师优秀毕业生,考入理想中的清华大学化学系。  1929年,清华大学公派父亲等毕业生赴美深造。他师从伊利诺大学的R·亚当斯教授,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立体有机化学研究。经过反复试验,
期刊
丁东(以下简称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过去谈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作用,特别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的作用,似乎谈得不多。各位是研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专家,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对国统区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做一点初步的梳理?  谢泳(以下简称谢):傅国涌去年出了一本书,名叫《寻找失去的传统》。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对于我们寻找失去的传统是个很好的创意。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忧国
期刊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4.006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
期刊
Astract:Employment, as the asi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reflecting a regions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show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natio
期刊
编者按:邹承鲁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在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九三学社的老社员。他在科学界以具有社会责任感、坦诚直言而著称。  近日,邹承鲁先生在医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关行科技规划问题    在制定规划时,务必充分认识科学的特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受到科技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您作为中科院院士、资深科
期刊
关于“对人民的承诺”  张国福    每个领导在干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什么时间能找到他?怎么能联系到他?这些对每个民众来说都是特别关心的事,因为有事可以找到他们。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向民众作出承诺,这样不仅鞭策自己好好工作,而且为民众提供了一把利剑,来帮助和监督自己努力工作,不犯或少犯不必要的错误。  为了提高执政能力,为了小康社会的早日到来,每个领导干部乃至每个公务员应向民众
期刊
信一  尊敬的先生:  几天前我的夫人给你们发了一封航空邮件。 看起来我应该向你们提供一份完整和准确的报告,说明真实情况和事件发生的场景。  去年我和夫人及两个孩子回到了华西大学,我被任命为该校考古和民族学博物馆的全职馆长。博物馆由哈佛燕京资助,其中也包括了我的工资。自打我来到该校,也授命组建自然史博物馆,因为我过去在该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  数年前,我在接到出任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馆长的邀请时,
期刊
很多年前,还在学术论坛与博客盛行的时候,我与袁剑兄即在网上相识,此后一直关注他的研究。在其学术成长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他是当下中国边疆研究领域中最有潜力的青年学者之一。他是中文系本科出身,硕博学位均为史学(清史),先后到德国、英国、俄国、奥地利、哈萨克斯坦等国求学或访学,掌握英语、德语及俄语,独立及合作翻译著作10多种;后供职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他具有跨学科、跨语言的研究能
期刊
[摘要]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对改善馆藏藏族档案文献资源结构,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有推进作用。论文分析藏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存在问题,阐释资源体系构建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资源体系构建框架与实践应用建议。这一资源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开展藏族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化建设,完整构建、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藏族记忆。  [关键词]民族记忆;藏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