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彩叫“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探究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引导,不能让探究只流于形式,教师如果不做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具有价值,那些不切实际、过于繁难或过于简单的探究,只会逐渐抑制学生的激情,埋没学生的灵性,挫钝学生的个性。唯有“高而可攀”的探究,才会让学生激情四射,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体现丰盈的过程、多维的达成。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可望又可及”的探究呢?
  一、案例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
  师(板书:12÷6=2):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道算式。如果我们只改变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或除数,考虑一下,商可能会怎样?
  生1:商变了。
  生2:如果只改变被除数,被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大;被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小。
  生3:如果只改变除数,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小;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大。
  师:同学们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牢靠!如果我们同时改变这道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可以举一些例子试试,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好吗?
  随着交流的进程,教师在黑板上提炼出如下信息:
  商不变
  6÷3=2
  48÷24=2
  36÷18=2
  ……
  师:请大家来观察“商不变”的这一组算式。商既然没有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一定包含着某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进行大胆的猜想?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整理成如下板书:
   ①同时乘以相同的数
   ②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③同时加上相同的数
   ④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要实验。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自己举例进行实验,把实验过程填写在课前发给你们的“实验记录”上。
  实验记录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12 ÷ 6=2 12÷6 = 2 12÷6 =2
  ↓○□ ↓○□↓○□ ↓○□ ↓○□↓○□
  □ ÷□=□□ ÷ □ = □ □ ÷ □=□
  我们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______,商______。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请每一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到前面来,要汇报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小组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是举了哪三个例子?三是我们组的结论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交流,黑板上留下了①、②两种猜想。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刚才,我们以12÷6=2为例,得出了一条规律,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
  生:要验证!
  师:说得好!请每个同学都任意写一个除法算式,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开始行动吧!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道算式:48÷6=(48×0)÷(6×0)=0÷0。这位同学愣在那里没法下手了,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这道算式变化后变成“0÷0”,而除数是不能为0的,我想刚才的结论应添上“0除外”三个字。
  师:是啊!添上“0除外”这个限制条件,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具有普遍性了。这条规律数学上叫“商不变的规律”。
  二、思考
  在本片断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最初,教师以“12÷6=2”作为由头,从“如果只改变被除数或除数,商变了”引出“如果同时改变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学生在举例、观察、比较后得出四种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的这个问题,既道出了学生的需要,又把学生带入了第二层的探究,也就是学生采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各种猜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一条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教师又凭借一句简单而巧妙的话,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同时,第三层次的探究显现在学生面前:进行二次验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证明规律的合理性。学生在再一次的探究中发现了“0除外”这个注意点,完善了规律。应该说,这三个层次的探究都是既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又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究成功的,即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这三个层次的探究环环相扣,当学生探究成功前一个环节,沉浸在愉悦中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微微一拨,学生便兴致盎然地投入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其他文献
所谓创造性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具有创造的意向、创造的情感、创造的意志和创造的性格等独特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信、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呢?  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
期刊
新课改的环境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走入一些教学误区。为了改革,学校添加了多媒体设备,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很多老师也在摸索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革。我也不例外,心想的是不改革就会被淘汰,可是新语文课堂怎么改法,我们的心里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底。只好每次上课前观摩一些名家的课堂实录,或者是专家的课件制作,再或者做课件也是到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七拼八凑。久而久之,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
期刊
一、缘起  知识结构化成认知结构,这是由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来实现的。数学教学不应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来接受、理解和掌握,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过亲身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建构新知识。在学习了《射线和角》之后,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仔细研究教材之后,我认为教学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确定:(1)知识目标:①认识量角的工具
期刊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地建立了关系,因此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熟悉为基础的。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一、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幼儿教育,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等方面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做法。愿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学活动 探索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
期刊
前几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授课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对教学难点、重点的精雕细刻,对教学课件的精致打造令我佩服不已。  当老师讲完例题,进入练习环节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  师小结:画图是解决有关计算面积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策略。你愿意应用这种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吗?  (课件出示“试一试”)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
期刊
翻阅品德新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更适合城市的儿童,和农村儿童的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如何结合农村实际来进行品德作业的布置?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乡土化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农村学校地处山林田地之间,和大自
期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卷32,冯梦龙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由来已久。它塑造了一个执着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对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但也未能得到一个令众人满意的答案。本文试就杜十娘之死谈一点浅见,涉及到杜十娘的理想。  十娘在院中遭遇李甲,又看中了李甲,设计赎身随李
期刊
语文课前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它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意拓展,对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具有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多举行一些“短平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一、背诵记忆——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1、名句背诵。背诵默写是近几年
期刊
我是一位喜欢音乐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把歌曲带进了思想品德课堂,几年过来,显现出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用歌曲渲染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歌曲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巧用歌曲,真正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本质——濡化学生情感,内化学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