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探究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有效的引导,不能让探究只流于形式,教师如果不做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探究都具有价值,那些不切实际、过于繁难或过于简单的探究,只会逐渐抑制学生的激情,埋没学生的灵性,挫钝学生的个性。唯有“高而可攀”的探究,才会让学生激情四射,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体现丰盈的过程、多维的达成。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可望又可及”的探究呢?
一、案例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
师(板书:12÷6=2):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道算式。如果我们只改变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或除数,考虑一下,商可能会怎样?
生1:商变了。
生2:如果只改变被除数,被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大;被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小。
生3:如果只改变除数,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小;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大。
师:同学们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牢靠!如果我们同时改变这道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可以举一些例子试试,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好吗?
随着交流的进程,教师在黑板上提炼出如下信息:
商不变
6÷3=2
48÷24=2
36÷18=2
……
师:请大家来观察“商不变”的这一组算式。商既然没有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一定包含着某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进行大胆的猜想?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整理成如下板书:
①同时乘以相同的数
②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③同时加上相同的数
④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要实验。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自己举例进行实验,把实验过程填写在课前发给你们的“实验记录”上。
实验记录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12 ÷ 6=2 12÷6 = 2 12÷6 =2
↓○□ ↓○□↓○□ ↓○□ ↓○□↓○□
□ ÷□=□□ ÷ □ = □ □ ÷ □=□
我们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______,商______。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请每一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到前面来,要汇报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小组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是举了哪三个例子?三是我们组的结论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交流,黑板上留下了①、②两种猜想。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刚才,我们以12÷6=2为例,得出了一条规律,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
生:要验证!
师:说得好!请每个同学都任意写一个除法算式,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开始行动吧!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道算式:48÷6=(48×0)÷(6×0)=0÷0。这位同学愣在那里没法下手了,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这道算式变化后变成“0÷0”,而除数是不能为0的,我想刚才的结论应添上“0除外”三个字。
师:是啊!添上“0除外”这个限制条件,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具有普遍性了。这条规律数学上叫“商不变的规律”。
二、思考
在本片断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最初,教师以“12÷6=2”作为由头,从“如果只改变被除数或除数,商变了”引出“如果同时改变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学生在举例、观察、比较后得出四种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的这个问题,既道出了学生的需要,又把学生带入了第二层的探究,也就是学生采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各种猜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一条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教师又凭借一句简单而巧妙的话,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同时,第三层次的探究显现在学生面前:进行二次验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证明规律的合理性。学生在再一次的探究中发现了“0除外”这个注意点,完善了规律。应该说,这三个层次的探究都是既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又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究成功的,即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这三个层次的探究环环相扣,当学生探究成功前一个环节,沉浸在愉悦中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微微一拨,学生便兴致盎然地投入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一、案例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
师(板书:12÷6=2):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道算式。如果我们只改变这道算式中的被除数或除数,考虑一下,商可能会怎样?
生1:商变了。
生2:如果只改变被除数,被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大;被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小。
生3:如果只改变除数,除数变大,商就会变小;除数变小,商就会变大。
师:同学们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牢靠!如果我们同时改变这道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可以举一些例子试试,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好吗?
随着交流的进程,教师在黑板上提炼出如下信息:
商不变
6÷3=2
48÷24=2
36÷18=2
……
师:请大家来观察“商不变”的这一组算式。商既然没有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一定包含着某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进行大胆的猜想?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整理成如下板书:
①同时乘以相同的数
②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③同时加上相同的数
④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要实验。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自己举例进行实验,把实验过程填写在课前发给你们的“实验记录”上。
实验记录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12 ÷ 6=2 12÷6 = 2 12÷6 =2
↓○□ ↓○□↓○□ ↓○□ ↓○□↓○□
□ ÷□=□□ ÷ □ = □ □ ÷ □=□
我们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______,商______。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请每一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到前面来,要汇报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小组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是举了哪三个例子?三是我们组的结论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交流,黑板上留下了①、②两种猜想。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刚才,我们以12÷6=2为例,得出了一条规律,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
生:要验证!
师:说得好!请每个同学都任意写一个除法算式,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把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看看结果变没变。开始行动吧!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道算式:48÷6=(48×0)÷(6×0)=0÷0。这位同学愣在那里没法下手了,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这道算式变化后变成“0÷0”,而除数是不能为0的,我想刚才的结论应添上“0除外”三个字。
师:是啊!添上“0除外”这个限制条件,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具有普遍性了。这条规律数学上叫“商不变的规律”。
二、思考
在本片断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最初,教师以“12÷6=2”作为由头,从“如果只改变被除数或除数,商变了”引出“如果同时改变被除数和除数,商可能会怎样”,学生在举例、观察、比较后得出四种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的这个问题,既道出了学生的需要,又把学生带入了第二层的探究,也就是学生采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各种猜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一条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如果要知道这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需要怎样?”教师又凭借一句简单而巧妙的话,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同时,第三层次的探究显现在学生面前:进行二次验证,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证明规律的合理性。学生在再一次的探究中发现了“0除外”这个注意点,完善了规律。应该说,这三个层次的探究都是既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又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究成功的,即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且,这三个层次的探究环环相扣,当学生探究成功前一个环节,沉浸在愉悦中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微微一拨,学生便兴致盎然地投入到下一个探究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