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的编撰离不开体例设计。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和组织形式。就像城市建设先做规划、经济建设先做计划一样,图书的编撰也必须先规划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编写格式,事先设计好纲领性的体例,才可以保证作品内容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民居建筑》在编撰前,作者和编辑对体例设计作了精心的规划,使这本宏篇巨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再按地域分类。
总体上看,《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科学,内容层次清晰,树丫式的结构体系脉络分明,十分便于读者查阅。正是科学合理的体例设计,使得这部内容繁杂、篇幅巨大的作品没有零乱之感,也为本作品获得中国图书奖奠定了基础。 图书的编撰离不开体例设计。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和组织形式。就像城市建设先做规划、经济建设先做计划一样,图书的编撰也必须先规划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编写格式,事先设计好纲领性的体例,才可以保证作品内容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民居建筑》在编撰前,作者和编辑对体例设计作了精心的规划,使这本宏篇巨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然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一再按地域分类。
总体上看,《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科学,内容层次清晰,树丫式的结构体系脉络分明,十分便于读者查阅。正是科学合理的体例设计,使得这部内容繁杂、篇幅巨大的作品没有零乱之感,也为本作品获得中国图书奖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再按地域分类。
总体上看,《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科学,内容层次清晰,树丫式的结构体系脉络分明,十分便于读者查阅。正是科学合理的体例设计,使得这部内容繁杂、篇幅巨大的作品没有零乱之感,也为本作品获得中国图书奖奠定了基础。 图书的编撰离不开体例设计。体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和组织形式。就像城市建设先做规划、经济建设先做计划一样,图书的编撰也必须先规划内容的组织形式和编写格式,事先设计好纲领性的体例,才可以保证作品内容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中国民居建筑》在编撰前,作者和编辑对体例设计作了精心的规划,使这本宏篇巨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民居建筑》共包括了二十七个民族的民居,汉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要在一本论著中涵盖所有内容,又不显得过于庞杂,体例十分重要。首先如何分类就颇费思量。编写之初,曾考虑三种分类方案:民族分类、地域分类和兼顾民族和地域的综合分类。若以民族分类虽然最为简单和明了,但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极广、地域特色鲜明,难以阐述清楚;若以地域分类,则可能同一地区分布着多个民族的民居,同一民族的民居同时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脉络也难理清。若采用第三种方案先按民族分,再按地域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前两种方案的问题,而且可以兼顾共性和个性。经与本书的主编陆元鼎教授等商榷,决定采用最后一种方案:先分为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大类,在大类下再按地域分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确定了总体思路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如何细化。陆元鼎教授将传统民居的共性抽出来,形成上卷——中国民居总论,汉族民居自成一卷——中卷,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民居合成一卷——下卷。
上卷中国民居总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民居的发展历史,分析民居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民居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体介绍民居的平面类型及特征、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装修以及营造法。这种专题论述的形式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各个专题理论层面的研究深入透彻,每个专题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得上卷的理论研究体系完整,提纲挈领、统领全书的作用彰显无遗。
中卷汉族民居分类较为复杂。由于汉族民居分布广泛,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且有交叉,单纯按地域分类或按形式分类难以理清。编辑采用按地域分为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两部分,然后按行政区划分别论述每个省的汉族民居。考虑到客家民居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并且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故作为独立于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形式单独论述。类似的处理手法还用于港澳台民居。因此,在北方民居部分,论述四川民居时不讨论分布于四川的客家民居;在南方民居部分,不讨论港澳台民居。这样,在汉族民居卷,结构上体现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客家民居、港澳台民居四大部分并列的形式,这种综合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地域民居形式交叉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重点突出第一次收入民居论著的港澳台民居。
下卷少数民族民居分类较为简单,先按地域分为北方少数民族民居和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然后均按民族分类,少数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如藏族、侗族)则按地域作下一级细分。
综合而言,《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可归纳如下:总论—分论—按民族分类(汉族、少数民族)—按地域分类(北方、南方)—再按地域(汉族部分)或按民族(少数民居部分)分类一再按地域分类。
总体上看,《中国民居建筑》的体例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科学,内容层次清晰,树丫式的结构体系脉络分明,十分便于读者查阅。正是科学合理的体例设计,使得这部内容繁杂、篇幅巨大的作品没有零乱之感,也为本作品获得中国图书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