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病除了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有时还会有心理上的负担感。很多人在生病的同时,常常也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压力,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其实,这些压力常常来自我们对健康的观念。关于健康,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
  两种看法都对。不过,我更喜欢后者。
  后者是更高维度的健康定义。它把健康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并非只有“不生病”一种状态才是健康。人的状态在波动中,只要波动的范围不太大,都可以算作健康的范畴。生病只是波动的一极,一个人多数时间活蹦乱跳,偶尔有头疼脑热,就说他是不健康的人吗?当然不是了,他也很健康。
  这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更长的衡量健康的时间尺度。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当然不是在说这个人从来不会生病。他甚至可能这几天正在请病假呢,但我们并不否认他可能是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在意的,是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弹性、适应能力、自我调节的水平,而不是他某一天在不在状态。老年人回想年轻时,觉得那时身体真好,其实他那时也常常生病,只是不把生病当回事,过两天就好了,病都病得那么健康。
  相比之下,另一种观点就有些绝对化了。一旦生病,你就自动从“健康”的队伍里除名了,必须等病好之后才能归队,那么病人在养病的同时,就要承担一种隐性的压力:我这一刻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我不是正常的自己,必须尽快摆脱现在的状态。他就会为此感到耻辱或者恐惧。
  疾病本身会给生活造成大量的麻烦:头痛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皮肤病让人羞于见人,传染病更是必须接受隔离和防控。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麻烦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些麻烦:它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常见的还是罕见的?是会获得同情还是会招来嫌恶?是一时的小小不快,还是如同晴天霹雳般摧毁一个人的巨大噩运?更本质的问题是,这个病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是因为我特别不好,才会遭受这些吗?
  我有一个来访者常年受头痛困扰,严重时只能卧床。而她更大的痛苦在于,她已经不好意思再对丈夫說:“我想躺一下。”她可以想象丈夫带着一种烦躁的、“我还能指望你做什么呢”的神情叹气,并询问她:“该不会又头痛了吧?”她很愤怒,因为不知道如何向丈夫证实自己的痛苦。同时她也隐隐地自我怀疑:万一我已经是个废人了呢?整个后半生都只能是一个累赘?
  对病人进行心理咨询,我要特别强调这个观念:生病没什么不正常。或者干脆说,正因为你是正常的,你才会生病,不必要为此承受更多心理负担。得到这样的承诺,病人养病时的心情就会平静一些。
  就像做完手术,医生会对我们说,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不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正常的,熬过这一阵子就好了。”好吧,医生说痛是正常的,那我们可以慢慢地熬。这句话不是止痛片,但它就有莫大的安慰作用。说明什么呢?我们怕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孤立、自我怀疑、不被认可。有这样一个确认,那么就算痛一点也还好。安心了,有底气了。
  一声“正常的”,不啻于一份珍贵的礼物。生活中我们不是医生,没法开药,但我们可以把类似的观念赠予那些受病痛困扰的人,就会有很大的助益。治病是一回事,不妨交给医生去做,我们至少在观念上先把病人当成健康人,我们说:“正常,你只是病了。”
  当然也有医生治不好的病或慢性病。一个人说不定遭受着某种医学束手无策的疼痛,有生之年都不能好转。这很不幸,同时它也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常态。常态就代表着可以应对。既然是一份去除不掉的疼痛,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只要接受现有的状况,尽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不就可以了吗?我们可不可以推而广之,把这种跟疾病共存的状态也看成某种特殊的健康或正常呢?设想一位残障人士,当他学会使用轮椅,开始有兴趣每天出门溜达一圈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他正在“康复”呢?
  久病不愈也可以是一种健康。这听上去有点反逻辑,但如果一个生病的人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常态,按自己的意愿工作和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新感受到愉悦和价值,那么他跟健康的唯一差别,无非就是身上正承受病痛而已。
  精神上的疾病也是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变化,外部遭遇了一个刺激也好,体内环境出现紊乱也好,只要是正常人,精神就会因这些变化而变化。难过只是一种自然反应。一定程度的难过可以自己修复,程度严重了就要治疗,但归根结底需要时间,需要多坚持一阵子。
  每个人都在变化,今天好一点,明天不好一点,这是永远排除不尽的可能。变化是每个生命自带的能力。心理咨询本身能改变什么呢?无非只是让人看到变化的存在,这就够了,不拘泥于一天一时的表现。从长远看,看到某种普遍性和恒常性,这就已经是治愈:糟糕的事总是来来去去,人人如此,一会儿身体不舒服了,心情不好了,伴侣又吵架了,业绩下滑,压力一大又睡不着觉……所有这些,都是正常人的正常人生。人总有一些自我怀疑的时刻,觉得“人生再也不会好了”,等到第二天振作起来,又觉得还能再坚持一下。
  你说这是病吗?但我说这些都是健康,更广义的健康。因为我们都还活着,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活着就意味着还有很多可能性,这是再严重的病痛都无法抹煞的。所以,活着的人都是健康的。
其他文献
《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佛陀和弟子关于生命的问答。  佛陀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人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危脆无常?”  一个弟子回答说:“佛陀,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之间。”  佛陀说:“你还未知道。”  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就在昼夜之间。今晚脱下袜和鞋,谁也无法肯定明天能否穿上?”  又有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饭食间,有的人在一餐饭之间,死亡已走向他的身边。”  佛陀还是说:“你们还未知道。
振甫同志《嵇康为什么被杀》一文(见《学林漫录》初集),列举了三种说法:(一)说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触犯了司马氏。(二)嵇康得罪了锺会。(三)为了吕安的信受到牵连。  对第二、三两种说法,作者引了唐修《晋书》和干宝《晋书》的文字。对于第一种说法,作者只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與药及酒之关系》中一段话,并且在引文前指出,鲁迅“谈到嵇康为什么被杀,与唐代史官和晋代史官的讲法不同”,接着还替鲁迅开脱了一句
记李白凤    李白凤先生的《东夷杂考》一书,终于由齐鲁书社印行面世了。面对他这部遗世之作,引起我许多慨叹和回忆。  白凤先生的这部遗著虽然只有短短数万言,在学术上也算不得煌煌巨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悲辛却是一般的著作所难比拟的。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他多年含辛茹苦的泣血之作,也是他晚年耿介独立的精神写照。  白凤先生是三十年代的新诗人,又是一位精于治印的篆刻家。解放以后,他先后在山西、河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的成书年代向无记载,但据仁宗嘉四年(一○五九)陈洵直序刘撰《五代名画补遗》:“今因集本朝名画评,又捃拾其(指胡峤《广梁朝名画目》)见遗者,叙而编之,名曰《五代名画补遗》。其门品上下,一如《圣朝名画评》之例类,仍附之于后者,亦明我圣朝文事之载郁云。”可知《五代名画补遗》成书于嘉四年之前,而《圣朝名画评》应更在此前。  可是,翻阅《圣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第一”,却三见“神宗”的
《花》,1964年,建馆藏品,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匹兹堡。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捐赠。收藏编号:1998.1.26。《二十五只叫山姆的猫和一只蓝色的猫》,1956年,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匹兹堡。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捐赠。收藏编号:1998.2.9。  为纪念安迪·沃霍尔,1990年,在他逝世3年后,摇滚音乐史上著名的地下丝绒乐队的两位核心成员卢·里德与约翰·凯尔,时隔20余年重新聚首,合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论权威》。他用不可辩驳的逻辑证明了任何社会都需要权威。这并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权威,最起码的联合行动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日益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了。恩格斯写道:    “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
整理、辑注和出版各地名胜古迹的诗文史志,无疑是文物、学术、旅游和出版部门面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蓬莱阁诗文选注》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蓬莱阁是胶东最悠久的古建筑群,被人誉为山东半岛上的一颗“明珠”。它久以险峻的地势、奇特的构筑和神奇的传说与景色而驰名中外。看到五位同志合作,在《蓬莱阁诗文选注》里汇集了一百多篇有关蓬莱阁的诗文,并加了一番梳理分类,做了不少注释和串解,读后很有
一代诗人从刘旦宅的《诗人画册》中向我们走来:屈大夫行吟泽畔;蔡文姬跋涉荒漠;李白举杯邀月;杜甫提笔凝思;苏东坡临江放歌;辛弃疾挑灯观剑;……  翻开这本诗画合壁的画册,仿佛置身于璀璨的诗星之中,吟诗观画,重游艺术宫殿。然而,人们不曾想到,这本优美的画册竟产生于不很遥远然而苦难的昨天。  刘旦宅“文革”中入狱。出狱后,他拖着瘦弱的病体,用娟秀的蝇头小楷抄录了屈原《离骚》全文和李白、杜甫的四十五首诗,
就魏晋南北朝这段文学史来考察,时间虽不及四百年,但就社会思潮来说,儒、释、道俱全;就作家的创作思想来看,从禁锢走向解放;就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由言志到抒情的脉络清晰可寻;就文体的发展而论,各类文体大体齐备。更不用说这时期文学观念之确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总结性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包括各类文体的文学选本:《文选》。  从建国以来出版的几部文学史来看,对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的
《读书》二十周年合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战后西德的经济复兴       读《第四帝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整个德国到处断壁残垣,一片废墟。在政治、军事上,它是战败国,受到美英法苏的占领和控制;经济上,它被认为处于德国自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以来的最低点。然而,在战后不长的时期内,西德国民经济获得了极快的发展,以创造“经济奇迹”闻名于世;在外交上,它于一九五